苏秦背负历史的骂名,是因为死的比张仪早

Posted 苏秦

篇首语:知识才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秦背负历史的骂名,是因为死的比张仪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秦背负历史的骂名,是因为死的比张仪早

史家常说张仪连横,苏秦合纵。苏秦连纵六国,并且坐上六国宰相的故事,也算家喻户晓。他巧合如簧、行云流水的语言天赋,后世无人能及。但正史中的苏秦,却在生前身后背负着满纸骂名,直到后来司马迁站出来,为他说了句公道话。 连纵六国,前倨后恭 早年的苏秦,靠着游说的营生,四处奔走很多年都不被重用。后来偶然得到周书阴符后,开始发奋图强,钻研其中的奥秘。习得其中的真谛后,果断出山,准备小试牛刀。当时候正好碰到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于是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他到燕国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说服赵,韩、 魏、齐、楚五国,一起攻打秦国。一筹莫展的赵王和苏秦聊得很是投机,不仅答应了联合之计,还赏赐给张仪无数珍宝。得到赵国的加持后,苏秦又到韩,游说韩宣王。至魏,游说魏襄王。至齐,说服齐宣王。往楚,说服楚威王。 六国诸侯们都很赞成苏秦的谋策,顺利达成了盟约,以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六国联盟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也为六国换来了十五年的安定局面,秦兵轻易不敢向函谷关内进攻。 这中间,也发生了我们熟悉的「 ”前倨后恭”的典故。在苏秦建功立业前,他的兄嫂经常欺辱耻笑他,说他不务正业,以为靠耍嘴皮子,逞口舌之快就能成就事业。 《史记·苏秦列传》:「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当苏秦成为六国率相后”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泰之昆弟委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日:‘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指前面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辩论场上的「 ”苏秦模式”,让各国屡屡中计 苏秦和张仪,都是向鬼谷子学的纵横捭阖之术,因此他们的论辩如行云流水、变化莫测。但这其中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其中的诀窍总结为「 ”苏秦模式”。如下图所示: (苏秦游说技巧) 除了合纵六国,苏秦最出色的计谋就是他的「 ”反间计”。也可以说苏秦成于此,亡于此。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就必须先向齐国佯装臣服,掩盖自己的复仇愿望,好为振兴燕国实力争夺时间。同时,要不断鼓动齐国出兵其他国家,消耗它的国力,转移它的注意力。 于是苏秦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挑拨齐国与赵国的关系。齐愍王尝到了甜头,对苏秦如获至宝,封他为齐国宰相。其实苏秦暗地里,仍在为燕国谋划。燕国也借此机会实力步步壮大,此时的齐愍王对他深信不疑,派他摔兵去抵御燕国发起进攻。燕齐大战之际,苏秦阵前故意失误,导致齐国打败,死伤五万。 苏秦在齐国期间,使得齐群臣不合,百姓离心,也为后来的乐毅五国灭齐奠定了基础。最后苏秦也因齐国士大夫的嫉妒而被刺杀,苏秦在死前告诉齐王要将他车裂。因为这样,刺杀他的人就会因为得意而浮出水面。 苏秦神算,齐王斩杀了暗害者,但他燕昭王反间之事,也一同露出了水面。 是君子还是小人,司马迁为他平反 巧合如簧,演技担当的苏秦,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孙宇晨。孙宇晨少年时期,就对成功学如痴如迷,他为了获得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一年的时间都在研究《新概念作文》的获奖规律,和苏秦研究周书阴符一样着魔。 苏秦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很差,很多人认为他首鼠两端,左右摇摆,毫无节操和道德,用的都是下三滥的手段。诸葛亮说:「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意思是苏秦张仪之辈,都是不可以信赖的。 直到司马迁开始为苏秦辩解,后世对苏秦的评价才逐渐正面起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两次为苏秦遭到的恶名鸣不平。如《史记·苏秦列传》: 「 ”太史公曰: 而苏秦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传递的信息是,虽然苏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与讥讽,以学他的连纵术为耻。但是他从一个平民百姓做到使六国连亲的才能,又有谁能超过他呢?人们还不是把所有的传奇故事加附他身上吗?司马迁在苏秦列传中,将苏秦的事迹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列出来,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为苏秦正名。 同时,在为张仪作传时,太史公又一次提到了苏秦。并进一步指出苏秦蒙受恶名的原因,是「 ”以其先死”。 《史记·张仪列传》:「 ”太史公曰: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然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司马迁认为在行事作风上,张仪比苏秦更无原则。但因为苏秦死的比较早,所以世人对他厌恶和抨击就更猛烈。历史是时间的艺术,这个原因看似微妙隐晦,实则是历史与世道人情的规律。 为了说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白居易《放言·其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金匾之文未启,成王之疑未释,那么周公就会因为谗言,被历史定位为大奸臣。王莽自恃椒房宠势,相国威权,私底下早就有了篡位之意。但是他担心人心不服,师出无名。于是假装着谦逊恭敬,假行公道,礼贤下士,传播功业。当时全国的郡县称赞王莽功德的,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王莽觉得人心收买的差不多了,于是对汉平帝的位置虎视眈眈。后来他给太后迁宫,更改国号,自立为王十八年。直到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王莽才被杀。如果王莽早死十八年,就死在天下郡县爱戴,未及篡位之时。那么他不就是一个完名全节的贤臣贤相,名垂青史了吗? 因此我们不能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一个人生命终止的时间,尤其是大业未竟、世道纷乱之时,会直接影响世人的评断。 苏秦的毁誉也是同样的道理,假设苏秦没有惨遭暗算,反间计继续实行下去,齐国定然会在很开的时间内被内外击垮,各国之间的实力也会形成的局面。苏秦与燕昭王完成大计,他就是为燕国卧薪尝胆的大功臣。怎么会后来的骂名呢? 在司马迁之后,很多文学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苏秦的文韬武略,研究他的游说之术,钦佩他建功立业的爱国精神。 司马光:「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贾岛:「 ”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 邵雍:「 ”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历史没有如果,时间不从人愿,很多事在必然中发生偶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按图索骥的精神,给历史人物一个公允明亮的评价。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冒犯可立即删除。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关注哦~~~

相关参考

总得有人背负骂名

选自:《刀锋下的外交》作者:董丛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李鸿章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用一个“好人”或“坏人”去评论一个复杂至极的历史人物未免极度简单化,但也恰恰是因为“极度简单”反而让这个问题极度复杂。

苏秦和张仪:二人是同学

据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苏秦是学长,张仪是学弟,二人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个什么人不清楚,反正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因为他有四个学生:苏秦和张仪、庞涓和孙膑,这四个人在历史上均大名鼎鼎,所以鬼谷子很厉

苏秦与张仪不愧是同门,一个赌棍和一个骗子

苏秦和张仪据说是同学,苏秦是学长,张仪是学弟,二人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个什么人不清楚,反正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因为他有四个学生:苏秦和张仪、庞涓和孙膑,这四个人在历史上均大名鼎鼎,所以鬼谷子很厉

秦桧夫妇是怎么死的

秦桧是人们都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出名不是因为立下了功绩,而是因为他和他的夫人王氏一起陷害了岳飞,从而让秦桧夫妻俩背负了数千年的骂名。秦桧夫妇是怎么死的?一直困扰着很多历史爱好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

历史上的张仪是干什么的

历史上的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的外交活动主要是东周列国,比苏秦早。张仪是魏国贵族后裔,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

历史上张仪的结局

1.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秦国宰相张仪的结局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

苏秦与张仪在史上是不同时代的吗

说起苏秦必定想起张仪,说起张仪毕竟想起苏秦,这两人的命运就这样紧紧相连,同是靠一张嘴走遍天下,成为历史声名显赫的外交官,苏秦张仪谁厉害呢?但却有专家提出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并没有任何交集,苏秦张仪不同

连老家都抵制的卖国贼,穷极一生盼中国改变,背负骂名为中国强大

其实中国人最恨的是卖国贼,因为卖国贼比洋人更懂中国人,带起路来门清,比洋人的危害更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卖国贼的惩处比日本战犯更严重,谁让他们数典忘祖,出卖同胞呢。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是没有汉奸这个概念

张作霖兄弟汤玉麟,7天丢热河导致背负一生骂名(不战而逃)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张作霖兄弟汤玉麟,7天丢热河导致背负一生骂名(不战而逃)”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中国历史中对汤玉麟的评价是过大于功,不可否认的是,汤玉麟确实做了一些特别坏,也特别窝囊

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

苏秦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