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颇受赏识与重用,开始在政场上大显身手。他协理翰林院文章事务,晋升为礼部尚书,成为《世宗实录》的副主编。随后,张廷玉逐渐成为皇子的老师,以及乡试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笔写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担任了《明史》的主编。
张廷玉做事聪明老练,思维谨慎周到,且文笔出众,才气尽显,因此深得雍正的宠信与提拔。国家大事上,无论军事还是政务,雍正都与之商议,参与决策,且当时国家的古书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笔下。1726年,张廷玉升为大学士,参与军务,着手改善军机制度。
雍正去世后,张廷玉受遗诏之令其死后可进入太庙。乾隆初期,张廷玉任总理大臣掌理事务,后年近花甲,逐渐不得乾隆待见,他深明皇上有意将他换之,便主动请辞。后张廷玉请求皇上保留其入庙之位得到允许后,未亲自进朝叩谢,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后由于学生去世执意归乡,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庙资格。
张廷玉于84岁病逝,死后乾隆改变态度,认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庙,成为清朝唯一入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的诗词
张廷玉,作为清朝历仕三君的元老大臣,其在政界的鼎盛时期是雍正年间平步青云,众所周知他是以政治才干与文笔之佳而扶摇直上的,如今历史上还流传着他初入仕途时与康熙之间关于一首诗词的故事。
张廷玉的文笔好是出了名的,他的诗文作品中,最出名的必然要数“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一首,它被后世改成歌曲或用在影视作品中,知名度极高,据悉当时康熙也正是因为这一首诗而对张廷玉赞赏有加的。
康熙年间,张廷玉还是个初入仕途的新进士,有一天他在万里长城闲着散步,诗兴大发便作诗一首,趁着无聊顺便还把诗句刻写在城墙上。后来康熙前来此处巡视,碰巧看见了城墙上涂鸦着的诗句,大为震惊,但是康熙帝非但没有因为诗文中消沉的语句而生气将张廷玉定罪,反而当众大声宣称此后大清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此后更是对张廷玉多加重用与提拔。
这个典故被颂为历史美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定程度上康熙帝或许胸襟气量比许多汉人皇帝更甚一筹,其自信使他没有因为这样的诗句而搞文字狱,想必康熙帝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长城再坚固,也不是巩固一个民族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
而张廷玉的这首诗,实在是史上难得的佳作,诗文工整有气势,前文讲出了人生自然循环的规律、国家改朝换代的无奈,尤其是最后一句,以对偶的句式写得气势磅礴、感概万分,千古流芳。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如何 鄂尔泰、张廷玉的命运
鄂尔泰和张廷玉都是雍正时期极其受到赏识与重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去世前,特意表彰二人对朝廷所作出的贡献,为肯定其政治地位与价值,封二人死后可进入太庙。这显然雍正担心自己驾崩后儿子会迫害两位老臣以此来巩固君威,可谓是煞费苦心来保护两位大臣。
雍正本人对科举出身的官员并不感冒,他偏爱的几位大臣例如鄂尔泰、李卫都不是进士考入宫中,唯独张廷玉是个特例。张廷玉深识大体,做事情十分谨慎小心,思维灵活变通,且在修前朝实录时,删除了很多对雍正不利的记录,因此十分受到雍正的信任。
雍正年间,张廷玉升至大学士,并在军机处任第二把手,皇上优待于他,由于张廷玉自小生活清贫,对于皇上的赏赐十分感恩。而此时的鄂尔泰是军机首席大臣,二人皆有众多亲信在朝中任官,也吸取了很多官臣势力。雍正注重打击私党,但由于过于重任鄂尔泰与张廷玉二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张廷玉为首的汉官党,以及鄂尔泰为中心的满官党,而二党也在明里暗中互相较量。
乾隆十年,鄂尔泰生病离世,乾隆一开始按照先帝遗旨使其进入太庙,后来为了打击其党,又以文字狱罪名将其移出太庙。鄂尔泰去世后,张廷玉汉官党一枝独秀,乾隆自然不能容忍,想方设法将其替换下来,得到张廷玉的主动辞官便同意。后来张廷玉由于入太庙的事情得罪了乾隆,被罢免入庙资格。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因病去世,乾隆转变态度使其入庙,张廷玉也成为历史上唯一入庙的汉官。
张廷玉安葬在哪
张廷玉十分长寿,在83岁时高寿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却在乾隆当朝后饱受排斥,屡遭冷门,却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转变态度破例进入太庙,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处呢?
张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叶归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乡桐城,总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名单,受到了保护。
纵观该墓园,由方位上看,整个的朝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结构上是围绕着墓冢向四周扩散,看上去成扇状,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顶端用于摆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时用的桌子、香炉、烛台等等。墓的中间是留给后人用于跪拜的场所,左右两排分别陈设了很多座石头雕像,有动物、兵俑,还竖有碑文。张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张家家族族谱以及人物生平事迹典故的记录。
这座张廷玉的墓其实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间,它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之后由国家出资修整、重建了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来,留存至今让我们能够看到。至1983年,该张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单。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对它的赏识,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如何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三朝元老张廷玉的简介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
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玉看到一副名画甚是喜爱,回家后更是屡屡赞叹。张若霭还以为父亲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将该画要了回来,谁知张廷玉看到后极其生气,指责儿子夺人所好,命他马上物归原主。
张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员十分严苛,他掌管吏部时,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张老虎”,常年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诛之,张廷玉不顾多位官员出面求情,执意将其惩办。还有一次,因为一份文件上的县名“元氏”被写成“先民”,张廷玉便发现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于是驱逐了奸诈的官员。
张廷玉的工作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编写文史、草拟谕旨、跪受笔录等等,张廷玉无论工作内容多复杂繁琐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文件,日夜加急不休也从未出过差错,可见其文思敏捷,能一人办十人的工作。
可惜后来由于张廷玉有一女婿涉案违法,因此张廷玉受到牵连晚年财产几乎被收缴,他死后配享太庙,谥文和。
张廷玉的弟弟是谁
张廷玉,辅佐过清代三位不同的君主遭遇不同的政治待遇,死后破例进入太庙,他有几个儿子且善作书画,在艺术领域极有造诣,此外他还有一个弟弟张廷璐,也是三朝老臣,十分好学,善作诗文。
张廷璐,字宝臣,别称药斋,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中榜眼入仕,任职于翰林院做编修官,进入南书房,成为侍讲学士。雍正元年,张廷璐成为河南提督学政,由于当时县令违规,临考前强制所有学生前去修河遭遇集体罢考,在张廷璐的说服下恢复考试,但张廷璐仍旧因为被别人上告此事而革职。查明真相后,张廷璐重新成为国子侍讲,后逐渐成为江苏提督学政,此后任过礼部侍郎,多次主持乡试,于1744年71岁时辞官回乡,世人赞颂他“三朝老臣,是后任学习的对象和楷模”,次年病逝于安徽桐城。
当时乾隆继位时,下令更换全国各省学政,唯独张廷璐继续在江苏留任,皇上认为江苏学政太过于重要,必须由最优秀的学政任职,只有张廷璐能胜任,因此不能换别人。因此张廷璐在江苏学政九年,选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雍正年间,其兄张廷玉担任过两届会试正考官,而张廷璐只担任过同考官,从未担任主考官。张廷玉作为一名历仕三朝的优秀高级官员,忠于职守,安分守己,深得雍正、乾隆两个皇帝的信任和赏识。
张廷玉与“六尺巷”的故事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有这样一处地方,两座住宅之间相隔了一条六尺宽的弄堂,有一百米长,弄堂的南边是相府,北面是吴宅,巷子里铺满了鹅卵石。说起这条城中的六尺巷,还有一个历史上的典故。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当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张英,在老家桐城的一处府宅与吴姓住宅相邻。由于吴宅在修建围墙时,越界占了张家的二尺地,且无论如何都不肯退让。由于两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时间久远,界限已难以分明,两家人将此事闹到官府,由于双方都颇具来头,县令也没有头绪难以了断。
张家人见此时难分难解,于是写了一封家书,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看完来信后,回了一首诗寄回老家。张英的意思是,千里传家书竟然只为了一堵墙这样的区区小事,他占了两尺算得了什么,哪怕让他三尺又何妨呢,基业家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家人收到这样的回复,于是立马退了三尺,吴家见状十分感动与惭愧,于是立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这著名的六尺巷。
然而这位礼部尚书张英,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清臣张廷玉的父亲。
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和大力称颂,成为邻里相处大力提倡的宗旨,其中的宽容品格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该景观也已经成了3A旅游景区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
相关参考
大清朝最尊贵的皇家秘书张廷玉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因而他闲下来时的独特形象就被记载到史册里:退食泊然,手持典籍,青灯黄卷,安坐室中,旁若无人。这样的形象与四大皆空的老僧更近,而与权重一时的枢要阁臣相去甚
张廷玉(康熙11年~乾隆20年,西元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历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全身而退,历史上是少见的。 张廷玉的诗---万里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出生于京城时,父亲张英正任大学士兼翰林院编修。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习读满文,康熙四十二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张廷玉是清朝著名的汉人大臣,三朝老臣,发迹于康熙时期,受宠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时期可谓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身为雍正驾崩之际留下的顾命大臣之一,张廷玉在乾隆帝登基以后,不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位极人臣
张廷玉剧照 清朝时期的大臣张廷玉,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辅佐过不同的君主,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简介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
重满轻汉,一直是清朝惯用的统治策略。但即便如此,在汉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权高位重的佼佼者,比如,周培公、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都曾在清朝官居高位,要说在清朝做官最大的,却另有其人。在清朝,官位最大的
重满轻汉,一直是清朝惯用的统治策略。但即便如此,在汉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权高位重的佼佼者,比如,周培公、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都曾在清朝官居高位,要说在清朝做官最大的,却另有其人。在清朝,官位最大的...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就出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