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Posted 政权

篇首语: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因为罗贯中的喜爱,在演义中被赋予正统使命的蜀汉政权,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中充满了悲壮色彩,而创就这种悲壮的,是蜀汉一前一后两大权臣——丞相诸葛孔明与大将军姜伯约。 说是「 ”悲壮”,那是我们心怀同情,如果站在史实角度客观评价,那么这种军事行动几乎可以被描述为「 ”劳民伤财”了。所谓「 ”入其朝、不闻其声;经其野,其民菜色”是也。 ​图1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诸葛亮与姜伯约有着截然不同的舆论方向。 诸葛亮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享有着极高的名誉,一方面是「 ”治民有方”、「 ”拨乱扶主”的功绩不可磨灭,另一方面则是后世文臣作为舆论控制者,对诸葛亮的有着本质的认同。 而姜维则不同,对于他的争议,一直是两边倒。《世说新语》道他「 ”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同僚郤正赞扬他「 ”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更有干宝将他比作「 ”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 而反对派则激愤得多,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姜维「 ”不忠、不孝、不节、不义、不智、不勇”,陈寿则说他「 ”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图2 姜维(202年-264年) 关于姜维的争议,大多集中在两个话题,其一是「 ”忠”,其二是「 ”智”。 第一个问题:忠 所谓忠,便是他到底算不算得上忠臣——这是关乎古人名节的第一号问题,太多贪官酷吏,因为忠于旧主而依然被人景仰(比如公孙瓒手下的关靖),而不忠于旧主,个人形象往往会大打折扣。 姜维是天水冀县人,父亲牺牲于汉胡战事,他因此得以做官。姜维出生时,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逐渐拥有中原。显然,那个时候姜维及其家人名义上是属于汉朝的。在曹魏取代汉朝成立以后,姜维等人便成为了魏边臣,镇守天水一带。 孙盛说姜维「 ”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这种攻击显然不成立。三国时代的人物对忠的定义,是一种双向的报答、而非单向愚忠。比如诸葛亮言「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的原因,是「 ”追先帝之殊遇”。有一股战国侠士的风气,就如同著名刺客豫让那般,「 ”君待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臣视君如路人。”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曹魏政权并未视姜维为「 ”犬马”,并且给予官位,但这是对汉朝故吏乃至汉朝政权合法性的全面继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姜维并未受曹魏政权额外的「 ”殊遇”,也没有被君主当做「 ”手足”。在兵败之前、竭力用事,兵败之后,不被友军接纳,只得投降。 ​图3 曹操(155年-220年) 但遇到诸葛亮后,姜维的人生就变换了轨道。 刚一回成都,才二十七岁的姜维便被加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诸葛亮出山被刘备委以重任恰巧也是二十七岁)。诸葛亮同时嘱咐长史张裔、参军蒋琬「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对留守官员如此嘱托,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要着重培养姜维。 于是姜维作为一个地方小公务员的时代随即结束,日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一号人物也只是时间问题。 相比之下,诸葛亮与蜀汉政权这样的提携,对于姜维而言才是真正的「 ”殊遇”与「 ”国士之恩”。因此,也才值得姜维以「 ”国士相报”。如果曹魏兵临城下之际,姜维举众投降,才是真正的「 ”不忠不义”。 ​图4 三国版图 第二个问题:智 这个智是治国治军的智。姜维独自开始领兵掌权,是在费祎被刺杀身亡后,此后屡屡率军出击。 从蜀汉延熙十六年开始、到景耀五年,姜维一共发动了七次大规模北伐,目标都是关中平原。十年间发动七次战争,也就是平均不到一年半便会有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种战争烈度确实很大。但相比之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前后相距只有六年,其频率更加频繁。 从战果上看,姜维七次北伐,胜两次、输三次、不胜不负两次,确实乏善可陈。但蜀军人少势孤、良将匮乏,与姜维对阵的都是如邓艾、郭淮等名将,如果抛去劳民伤财的国力影响,姜维的作战水平至少不平庸,恰恰相反,姜维是那种喜欢搞一些「 ”花里胡哨”的人,正是这种花里胡哨,让他饱受诟病。 ​图5 汉中地势图 第一个花里胡哨,是防御策略的改变。 在姜维执掌军权之前,蜀汉的防御策略是,在汉中周围的屯戍点驻扎重兵,据险而守,在敌军进攻时候能够抵御成功即可。这个策略从刘备当上汉中王开始就一直如是。但姜维认为这不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希望放敌军进入阳平关,在战线被迫拉长以后,派遣游击军队袭扰补给,在敌军粮草不足准备退却之际,一齐出击,便可以取得大捷。 景耀六年,魏军兵分五路,前来检验姜维的策略效果。结果本来要截住魏军的闸机口因为叛徒蒋舒的出卖而长驱直入,整个汉中防线就此覆灭,而蜀汉的灭亡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图6 钟会(225年—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 另一个花里胡哨的策略,是利用钟会的复国之计。 姜维希望利用钟会谋反的机会,收拢旧部然后复国。但实际情况却与司马昭预料的一模一样:「 ”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国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姜维作为蜀国大将,不可能没有洞察蜀国军民人心,但复国心切,便愿兵行险着。这与其说是「 ”亡国之乱相”、倒不如说是挽澜之孤臣。 从大势上说,姜维作为弱国的大将,以个人之力几乎无法抵抗灭亡的到来。但站在个人角度,在灭亡到来之前尽心竭力、与国休戚,也不枉为一代名臣。 文:左光斗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记》《汉晋春秋》《世说新语》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参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笔者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尽蜀汉

三国演义天水收姜维传兵法,为何姜维未能撑起北伐,最后殒命复蜀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少侍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起家上计掾,迁中郎将。[1]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

三国诸葛亮为何要招降蜀汉时期的名将姜维?

诸葛亮是为三国第一谋臣,他的智慧非常人能及。姜维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他曾是蜀汉的降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重用姜维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中了孔明的离间计,姜维走投无路,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执维手曰:“...

三国诸葛亮为何要招降蜀汉时期的名将姜维?

诸葛亮是为三国第一谋臣,他的智慧非常人能及。姜维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他曾是蜀汉的降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重用姜维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中了孔明的离间计,姜维走投无路,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执维手曰:“...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

姜维十一次北伐动力何在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

姜维十一次北伐动力何在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

姜维十一次北伐动力何在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

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何在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是怎样撑了三十年的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