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精兵,削实权,成为了反映一代君王智慧的风向标

Posted 将领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收精兵,削实权,成为了反映一代君王智慧的风向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收精兵,削实权,成为了反映一代君王智慧的风向标

浅析秦朝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能够发现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上的矛盾,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体制始终,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第3种矛盾,就是皇帝与军事将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最为致命,因为一旦矛盾激化,国家的实权很有可能被军事将领掌握,掌握着足够军事权力的军事将领,可以随时发动军事政变篡夺皇位,而此时的皇帝只能束手就擒,并且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今天我们要看的,就是中国古代皇帝如何采用更加精准的方法,将军事将领手中的兵权,牢牢的把控在自己的手里。这其中是君王和将领的斗智斗勇,更是一代明君智慧的体现。 一、杯酒释兵权,真的称得上是完美吗? 历史意义总览 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成功的收回军权的一代天子,当属赵匡胤,他通过一顿饭的功夫,没有任何军事上的冲突,更没有流血的政变,就成功的用婉转的方法,将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高级将领手中的军事权力,顺利地收归了中央,并且解决了地方割据以及地方权力太大对中央的威胁问题,这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释兵权的演绎过程 ①事前准备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赵匡胤他杯酒释兵权的整个过程是怎样展开和顺利进行的?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咨询了他最信任的大臣赵普,赵普为赵匡胤分析,讲到地方割据藩镇割据导致君主权力弱小,而地方权力强大,从而很难以治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地方和朝臣以及将领的权力,全都收归到中央,从而就防止了军事政变发生的可能。而对于赵匡胤个人而言,他是从一个小小的马前卒,一步步做到殿前都点检,他深知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对于政权安危的重要意义,所以他就严密的策划了这一场杯酒释兵权的闹剧,这也成为了无数戏曲演绎的蓝本。 ②演习中斗智斗勇 在公元961年的七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盛大的宴请他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大宴宾客之余,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宋太祖本人突然扼腕叹息,情绪瞬间变得低落,他开始讲述自己起兵到现在的苦衷,并且十分的感慨,「 ”如果没有在座各位为他出谋划策,身先士卒,那我是绝对不能够拥有今天的皇帝宝座的。”说罢之后他潸然泪下,那么大家也都非常的好奇,就展开提问。而这时宋太祖回答:「 ”虽然我并不是怀疑各位,但如果有一天,各位遭遇陈桥兵变同样的事情,如果你们的部下将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逼你们造反,那你们又何去何从呢?”说到这里赵匡胤戛然而止,那么诸位将领也都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进而第二天就全部称病,辞去了自己的官职。解甲归田到一方去,安度晚年了。 ③事后来看,赵匡胤的准备措施 这里我们就要对杯酒释兵权进行详尽的分析,首先有人发问,难道那些大臣都是这样好说话吗?仅仅因为皇帝一句话,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自己带过的部下拱手相让?当然没这么简单。在大宴宾客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做了万全之策,在当时整个国家的军政权力,无论是禁军还是驻兵在外的其他军事力量,都已经牢牢的控制在了中央手中,那么即使他们想要起兵造反,也无计可施。所以这样的背景使得诸位将领都骑虎难下,进而只能乖乖听话。 新一轮的军事改革成为重点 为了避免日后新上任的大将,掌握国家军事权力,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权之后,立即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体方面,就是打破了前朝的军事体制,他设立了枢密院,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而没有统治军队的权力,那么统治军权,交由三衙,从而使得三衙和枢密院互相制约,三衙只能统兵,没有调兵,可以训练军队,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如果需要调兵,需要由皇帝直接管辖的枢密院得到许可。这样的体制设立无疑称得上是完美,但是后世学者对他的负面影响也进行了批判,因为这导致了军事体制过于混乱,效率低下,使得军事将领没有为国尽忠的斗志和激情。因为他们的军事计划和决策,处处受到疏密院的制约,进而就很难开展一系列有效的练兵和治军措施。 改革的第2个体制就是将军队一分两半,精锐部分驻扎在京师重地,而剩下的半部分去各个地方驻守,这保证了内地发生混乱可以由外面的驻守军队进行镇压,而外面发生混乱也有同等实力的内部京城军队进行镇压,这也就可以保证军事政变发生的几率被降到最低。 第3个方面就是将军和士兵全权分离,在外驻军的这些部队都要灵活的调动位置,例如,在北京驻扎了一个月,那么他就要到南京去驻扎,剩下的一个月,轮流驻守各自方阵,这样的政策也就使得更多的士兵没有办法熟悉当地的情况,更没有办法与当地的人民结合发动政变。同样的道理,将领也要灵活地更换,不同的将领要轮流管辖不同的军队,从而使得将军无法和士兵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因为这可以直接使得将军无法在部队中短时间之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免将军与士兵谋反危及中央。 释兵权的总体辩证评价 当然,对于杯酒释兵权,后人自然是称颂有加,因为他通过和平的方式,将军事权力收归中央,解除了地方的威胁。但是谨小慎微的宋太祖通过后面一系列的改革,直接限制了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军队的发展,不仅使得军事体制效率低下,并且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就会导致很多军队,没有办法得到实际的训练,而武将又四处频繁的更换,就会使得军队难以形成强有效的战斗力。所以辩证的去看杯酒释兵权以及赵匡胤采取的集权一系列改革,我们也能明确到他的利害关系。但是总体上讲,赵匡胤达成了自身的目的,虽然他忽略了事后的消极影响,但这确实行之有效。 二、为了收回实权,大肆杀戮又是否可取? 与杯酒释兵权这种婉转平和的形式收归军事权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他与赵匡胤几乎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在国家建立之后,整个军事权力仍然大幅度掌握在那些功臣手里,使得中央难以做到有力的控制,难免会对诸位大臣起那么一些疑心,为了避免他们篡位,朱元璋采取的并不是杯酒释兵权,而是直接的对所有功臣进行大范围杀戮。 简述庆功楼事件 故事的经过是他们设下宴席,大宴宾客之时,在朱元璋离开以后,大家此时喝的更为尽兴,谁也没有想到四周火起,滚滚浓烟之中,开国功臣几乎被烈焰焚尸殆尽。有人对火烧庆功楼形成质疑,因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如果抛开这件事不说,胡惟庸案当中,那些被株连的,拥有高官陆绝的开国功臣,自然也成为了朱元璋清洗怀疑对象的一种间接方式,无论胡惟庸案是否是冤假错案,那么开国功臣被杀的事实已成定局,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朱元璋的目的已成功达成。这件事情以后,不少有人感慨,伴君如伴虎。 正如著名学者的评价"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刘基有先见之明,犹遭毒毙,俭人之不可与共事,固如此哉!然亦未始非太祖好谀之过也。" 对比去看,不同方式所反映的治国智慧 那么两种不同的,收回军权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从计谋的高明性上讲,我们自然更推崇杯酒释兵权,因为他没有军事政变,没有流血,给各位开国功臣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结局,而无论胡惟庸案还是庆功楼,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屠戮殆尽,这样的做法更为决绝,并且极大的损伤了那些愿意为国尽忠的人的一片中心,让他们感到后怕。正如刘伯温所言「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三、综述利害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如果客观的去看待同样的军事政变或是对于君权的收回,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想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那先就要对于政治体制进行全面的洗牌,这也是为什么纵观历史,君权不断加强,并且中央权力也不断强化,但封建体制却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相关参考

手握三十万精兵的蒙恬为何不举兵反抗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

历史一代君王秦献公竟然不姓秦而姓赵

...一下有关于他的姓氏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秦国的君主姓

拉屠夫出资收逃犯入伙

刘备起家之谜:拉屠夫出资收逃犯入伙  刘备的形象,经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起家之举的“桃园三结义”,因反映了古代草根阶层的心理寄托,长久

手握三十万精兵的蒙恬接到赐死诏命为何不反抗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

清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他在政治上虽然说有一些作为,但是因为内心总想着逃避,使得清朝面临着灭亡的局面。对于这样的一个君王,后人该如何客观评价咸

曹操何德何能可以成为一代枭雄

东汉末年,时逢乱世,群雄并起,有志之士,或待价而沽,或揭竿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要么名垂青史,要么建功立业。曹操,三国时与刘备、孙权争天下的枭雄,凭借过人的智慧,杰出的用人之道,最终统一北方。三国鼎立

清朝最悲剧的铁帽子王,只因睡了丫鬟,不仅损失30万白银,还被削王爵

君王立储都尽量选择嫡长子继位,但是历史上真正实现嫡长子继位的并不多,清朝历史上只有道光是以这样的身份得到的皇位。这位皇帝继位后,也是想做个好皇帝,因此每日勤勉用功,而且堪称大清最节俭的皇帝,把自己和皇

主张削藩的晁错为什么会被汉景帝处死

晁错被汉景帝处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央专职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彼此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这是西汉初期刘邦所埋下的隐患。影视剧中的刘邦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鉴于大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实际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朝

清王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 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他在政治上虽然说有一些作为,但是因为内心总想着逃避,使得清朝面临着灭亡的局面。对于这样的一个君王,后人该如何客观评价咸...

清王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 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个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他在政治上虽然说有一些作为,但是因为内心总想着逃避,使得清朝面临着灭亡的局面。对于这样的一个君王,后人该如何客观评价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