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和王阳明,自那场科举舞弊案后,各自走向了命运的两极
Posted 理学
篇首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伯虎和王阳明,自那场科举舞弊案后,各自走向了命运的两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伯虎和王阳明,自那场科举舞弊案后,各自走向了命运的两极
故事的开始,先从王阳明讲起。 学习圣贤首先就是读书,在王阳明那个年代,读书人主要读的是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和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理学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形态,公认的理学大家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 二程和朱熹,是北宋理学的宗师,他们的学问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当时读书人都必须学习的正统学问。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非常有名,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王阳明在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些宗师的指引下发心做圣人,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现实障碍。 他能看得见的目标是程朱理学宣扬的人生境界和修行目标,但是却不懂其中的修行功夫。 比如长大后去实践「 ”格物致知”,就想用格竹子的方法来研究竹子的天理。事实上他的前半生所研究的学科范围相当广泛。他的朋友湛若水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就总结说,王阳明至少经历过「 ”五溺”。 初期是沉溺于任侠和骑射,作为状元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王阳明少年时代就喜好扶危济困,抑强扶弱。经常呼朋唤友,骑马射箭,排兵布阵。 在经历了一段少年叛逆期后,加上父亲王华的言传身教,他渐渐沉溺于辞章,开始钻研典籍,应科举考试。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参加了第三次礼部会考。前两次都是惨败,而同年还有两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唐伯虎和徐经。 我在写徐霞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唐伯虎是个天才,随随便便去参加个乡试,就拿了第一。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他要挑战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只可惜唐伯虎坏在了自己的猖狂上。 唐伯虎和徐经是好基友,老话说是莫逆之交,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这个家庭是江阴的富商巨贾。这年两人一同进京赶考,一个有才,一个有钱。抵京后,一般士子门都在馆舍静心备考,他哥俩却不,在外头四处活动。 古代科举,考生在考前拜谒名流,结交文坛大家,以博取声名几乎是惯例,众人亦乐此不疲。他们当时的活动太过高调,不但在京期间招摇过市,而且唐伯虎闻名遐迩,引得很多人来拜访,每日是门庭若市。于是在考试期间坊间就传言他们提前知道了考试题目。会试后立马就被有心人举报了。 当时舆论哗然,震惊朝野。皇帝下令彻查这件事,虽说最后查无实据,但倒霉的人不少,举报人被但还是被革了功名。唐伯虎自此以后,锐气全无。整日喝酒作画,在桃花坞里慨叹人生。 王阳明,这是第三次参加考试,压力非常大,所以行事低调,倒顺其自然考上了,拿到了二甲第6名。这是辞章之习。再后来他沉溺过道教长生之学和佛学,任侠、骑射、辞章、道家、佛学这五种学问,在正统儒家看来,都不是关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因为从孔子起就追求内圣外王,入世济天下的境界。杜甫不也有句诗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从成圣无望后转向佛老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 ”五溺”阶段实际上酝酿着后来他的思想突破。这一突破,就发生在一场大挫折之后。 正德元年,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因上奏朝廷,弹劾大太监刘瑾专权,被抓进监狱。紧接着被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驿站,是古代的官员在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丞是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是不入品的小官。王阳明的父亲也遭到了牵连,被迫辞了官职。 在流放途中,王阳明历经了各种磨难。首先就被刘瑾派出的刺客追杀,最后靠他假装投水自杀逃过一劫,在去贵州的路上又在舟山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接着露宿荒郊野外,又遇到老虎等各种山间野兽。到达贵州之后,更是环境险恶,连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这些都不断刺激王阳明去思考生死大问题。他不断地自问:「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即圣贤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呢? 他那段时间在龙场开了一座书院,教化四周的百姓,很受这些地方群众的敬重。又日夜开凿,做成一具石棺,放在山顶洞前,每天睡在里面,借此领悟大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暮春夜晚,他突然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天理并不是向外寻求,本在内心;知与行也不是分离的,原本密不可分。在贵州几年后,刘瑾倒台。他重登仕途。 史书载: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给他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而另一位主人公唐伯虎,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当年的科场之难,有诗《梦》曰: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伯虎溘然离世,留下一首令人扼腕的《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浮在异乡。 真正的唐伯虎,弘治十二年就已经死了···相关参考
科举制是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代灭亡,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一经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通关节”「”冒籍”「”枪替”「”夹带”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
尔等论命莫论文 一九○五年九月二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一位身在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听到消息后如天辟雷轰,连死的心都有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绝望地写道:「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 刘大
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
提起唐伯虎,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属于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大名人之列,尤其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更让他的大名做了一次全民普及,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市井小儿,都对他的趣事耳熟能详。提起王阳明,无数人更
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制度最细密的有清一朝;而登峰造极者,莫过于咸丰八年的那一场戊午科场大案。晚清顺天贡院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一位身在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听闻后顿感“心
在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发生在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可谓惊心动魄,因为弘时联合张廷璐等人泄漏考题,然后高价售卖。还好李卫带人硬闯考场,才没造成太大的影响。罪犯张廷璐因为此案而被判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江南乡试之年。京官殷某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南下苏州。绍兴城丁忧在家的内阁中书周介孚派家人前来拜托殷某“关照”应试的周家子弟,包括长子和几个侄子。科举舞弊是重罪,但到光绪年
小学课本中最 ”没水平”的诗,不少人觉得土得掉渣,读一次就难忘
提起唐伯虎,不少人会想到一个词:癫狂。曾经的唐寅,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和众多文人一样,希望通过仕途走进官场。但29岁那年的科场舞弊案,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从此苏州名才子下线,浪迹江湖的一代画师上线。唐伯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少年时就极具才华,长大后更是名震江南,被誉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与所有读书人一样,唐伯虎也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且对自己的才华相当自信。然而,由于受到会试泄题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