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
Posted 百货大楼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
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 秦玉龙/文 解放前的平凉城船舱街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凉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山桥 修建于民国期间的平凉八里桥 1949年7月30日,第一野战军主力进驻平凉城,宣告平凉解放。 立秋后的甘肃平凉城市夜景,可谓是美轮美奂,泾水河畔华灯璀璨,高楼大厦熠熠生辉,漫步在滨河路与城市公园的市民,尽享舒适凉爽、惬意生活。 翻看拍摄于上世纪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平凉城面积狭小、街道逼仄、低矮瓦房、农田环绕是基本场景。彼时的平凉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陇东小城。据《平凉地区志》记载,1949年解放初期,平凉城区总面积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万余人。70年后的2019年,路网交织、高楼林立的平凉中心城区,总面积已扩展到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3.09万人。 说起地标性建筑,上世纪解放前后的平凉城,我们至今能够在影像资料中看到的,除了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大明宝塔,还有老中山桥、老八里桥、老城门楼子、老百货大楼、老人民剧院等 70年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平凉城市在变,建筑物也在变。如今,有些原来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消失,有些还在,只是换了模样。 解放前拍摄的平凉城墙与大明宝塔。 大明宝塔,俯仰城市五百年 浏览平凉历史影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建筑物,除了巍峨壮观的四座城门,就是那座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宝塔了。城墙、城门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宝塔依然傲立。宝塔也叫延恩寺塔,因始建于明朝,故又称大明宝塔,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 几百年来,位于城东马道门外宝塔梁上的大明宝塔,作为平凉城的地标性建筑,其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崆峒山的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 ”古塔双璧”。「 ”槐荫古塔”(又称「 ”古槐塔影”)被誉为平凉八景之一,为古今文人雅士所津津乐道。 解放前的平凉城东门与宝塔。 解放前,无论是民国记者还是二三十年代传教士拍摄的大明宝塔,始终是平凉城里最醒目的建筑物。它高高耸立在城东高地上,俯视着这座城市500年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 据记载,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显然是拍摄者站在平凉城外高地上俯拍的。从景色来看,照片估计拍摄于冬春季节,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峦,一片荒凉。那时的城墙尚且完好,宝塔就高高耸立在城郭之内,数十里外都能看到,显得鹤立鸡群,一塔独秀。 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冯玉祥曾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凉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宝塔六七层被震裂8至10公分,塔刹被震倒。解放后,这里曾设学校或为机关驻地。1963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平凉宝塔公园一角。 明清以来,大明宝塔所在地一直是平凉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地,游者乐此不疲。1983年,在此设立了平凉地区博物馆,撒地设市后更名为平凉博物馆。1985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10万元对宝塔进行了维修。近年来又投入巨资全面改造了宝塔梁环境设施,建成了集历史文物、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宝塔公园,免费对外开放。2006年,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平凉博物馆搬迁新址,博物馆变身平凉美术馆。 作为平凉城市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之一,500年来,这座皇家修建的宝塔,一直高高在上俯视着平凉城。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如今仰视着平凉城的大明宝塔,虽然仍是平凉地标性建筑之一,但它已不再是城市的唯一高度。 大明宝塔俯仰之间,见证了平凉中心城市建设70年的变迁史。 七十年代平凉城地标建筑——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城市商圈的蝶变 新民路,在平凉城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既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圈,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处洼地。 黑白照片上的这幢建筑物,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平凉百货大楼,它就座落在新民路上,大楼共有五层高,是当时平凉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光回溯到平凉解放前后,从解放军入城后的庆祝仪式照片上,以及一些保存在档案馆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平凉城,除了解放路有一座三层楼房建筑物,新民路有一座春华楼,再加上城东高高矗立的大明宝塔,其他全是低矮的平房。 六七十年代解放路商业门店。 现年86岁的市民杨国胜回忆,百货大楼是当时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经营大小百货、五金、针棉制品和副食品,还有服装鞋帽、文化用品、五金电器、自行车等,商品种类齐全、顾客如云,而且都是凭票证购买。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物资紧缺时期,百货大楼为平凉人民的物资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平凉百货大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走向衰落。1996年,一座新商厦在百货大楼对面开业运营。几年后,百货大楼变成了「 ”购物广场”。时光进入21世纪后,老百货大楼的周围陆续建起了许多大型商场、超市,无论是商场规模、货物档次还是经营品种,都要比老百货大楼更大更高档更齐全。 如今,平凉老百货大楼旧址上的购物广场。 这些年,随着平凉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中心商业圈正在逐渐北移。柳湖路沿线、绿地广场以及广成路的商业氛围渐浓,大有取代新民路之势。然而,那座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百货大楼,仍然矗立在很多平凉人的记忆中。 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门什字人民剧院。 人民剧院,市民的精神高地 如今的平凉人,很难想象上世纪前半叶的平凉人,都会有哪些业余文化生活?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就连听收音机、看电影,也是少数人的娱乐方式。赶庙会看大戏,估计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平凉人惟一的精神享受了。 史料记载,平凉人第一次看电影是1937年,来自西安的一个旅行团,第一次把电影带进了平凉。平凉解放后,随军电影队在平凉县城公映《解放石家庄》、《清风店战役》等战地纪录片。不过,那个时候的平凉城,没有影剧院,只有「 ”露天影院”。 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露天电影院。 1951年,平凉军分区在县城建起一座「 ”解放电影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平凉第一座电影院。1954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更名「 ”人民电影院”,1962年改名「 ”东方红电影院”。 1957年,在南门什字修建「 ”人民剧院”。1958年,修建华亭安口电影院。1974至1976年,先后建起了灵台县电影院、崇信县电影院、静宁县电影院。1979年,修建地区影剧院、华亭县影剧院。1983至1985年,修建庄浪县影剧院、灵台县影剧院。据统计,八十年代末,平凉地区七县(市)和区直共计有23处演出、放映场所。 如今的南门什字崆峒大剧院。 人民剧院作为平凉最早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建筑风貌有点西洋味道,虽然没有后来修建的地区影剧院那么高大巍峨,但它却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更是几代平凉人的精神高地。当时的人们开大会去人民剧院,看样板戏去人民剧院,看电影约会去人民剧院。后来,人民剧院几经修缮扩建,再后来拆除重建,更名「 ”崆峒大剧院”。 时至今日,崆峒大剧院与平凉剧院依旧屹立在原址上,没有被一轮轮的城市开发浪潮冲刷走,正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标性。对于今天的市民来说,看电影可以选择的影院很多,不会再选择这两处地方。不过,它们依然是平凉人的精神高地。相关参考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滕王阁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
关于白塔的由来,在阆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四川阆中古城人请鲁班师傅到阆中建一座风水宝塔。鲁班师傅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带着徒弟赵巧一同到古城选择建塔地址。鲁班师傅选定了古城东方马啸溪左边的高山,
「”即墨”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西柏林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别进驻
北京的四大著名现代建筑: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鸟巢: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建之一——耀县水泥厂在西北高原上拔地而起。,60年代的俱乐部曾经的耀州中学奋发向上多努力朝气蓬勃向前进(70年代王石凹矿中学运动会)曾经的铜川红旗桥有
仙居,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朝气蓬勃的新城,正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遐想起那些古老的传说,为了追寻传说的足迹,追寻心灵深处的美丽,而翻越过一座座山丘。尽管"沧海桑田"、"东海扬尘"、"鸡犬升天"的年
1.临海长城历史临海古城墙,总长6000多米,至今已有1500多年。有“江南八达岭”之称。临海城墙,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
如果要给古代的短命王朝列个排行榜,北齐王朝绝对榜上有名。公元550年,接手了父亲高欢、哥哥高澄事业的北魏权臣高洋废掉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大齐,史称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后主高纬一手葬送了江山,周
一、新中国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中苏建交;颁布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0年:西藏墨脱地震;抗美援朝、英国承认新中国。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