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高中状元究竟有多么风光

Posted 状元

篇首语:社会的善意点燃了希望的火苗,但要让生活火起来,还是要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清代高中状元究竟有多么风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清代高中状元究竟有多么风光

作者:史遇春 引文 在当今社会中,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就是「 ”状元”纷飞的时节。这里的「 ”纷飞”,不是说,高考之后,「 ”状元”化蝶,可以展翅;而是说,高考之后,对「 ”状元”一词的滥用,让人眼花缭乱,就如同光影里的尘埃,纷纷飞荡。 高考之后,所谓「 ”状元”的明目,真是纷繁杂琐,让人目不暇接,难辨孰重孰轻。 一省有总分「 ”状元”,有单科「 ”状元”,一市、一县、一区、一校,大大小小的各种「 ”状元”,全部加起来,足可以组成一个千古奇观的「 ”状元”大军。 每一年高考生产的各类各色的「 ”状元”数量,比中国有科举制度以来约1300多年之间总共产生的状元数量还要多不知多少倍。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一共才599人。 清朝268年间,也才出了114个状元。 高考所生产的所谓「 ”状元”,想一想,还真可以说是人间奇迹啊! 不过,也没有必要认真,任何泛滥的东西都会贬值。 当然,许多名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会转意。 关于「 ”状元”,我只是随便说说,您也就笑笑看看,千万不要认真,更不要动气才是! 既然,状元在中国历经1300多年,至今,其名词的热度依然不减,人们仍以冠上这一名号而欣喜、而自豪、或者还会骄傲。 那么,真正的状元究竟有多么风光呢? 正题 读清朝人的笔记,发现有关于状元登科的记载,正好拿来一用。对我而言,这是学习,对读者而言,既可共同学习,或也可满足好奇之心。 为了下文行文方便,故需要先说说「 ”甲”。 一甲,科举制度下,殿试的第一等。唐朝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开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朝、明朝、清朝,一甲仅限三人,即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可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殿试第一等称为「 ”一甲”,赐「 ”进士及第”;第二等称「 ”二甲”,赐「 ”进士出身”;第三等称「 ”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清朝进士考试,最少一次取81人,最多一次取399人。以清光绪癸卯〔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下面,就依清人陈恒庆所著《谏书稀庵笔记》之中《状元》一节为据,看一看其对清代状元及第场面的描述,请大家见识一下清代状元的风光。 话说,自从清朝开科以来,山东总共产生了6位状元。这里,再强调一下,清朝268年间,山东一地,仅出了6位状元。 这六位清朝的山东状元分别是: 聊城的傅以渐:清世祖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殿试,傅以渐中进士,并夺得清代首科殿试状元。 聊城的邓钟岳:清圣祖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入翰林。 济宁孙如瑾: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科状元。 济宁孙毓溎: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 潍县曹鸿勋:清德宗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 潍县王寿彭: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甲头名,也就是癸卯科状元。 潍县状元曹鸿勋,幼年即聪慧,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写大字书法了。殿试毕,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和惯例,要举办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即所谓的传胪。曹鸿勋殿试考完,他肯定也要参加传胪。传胪当日,天还没有亮,曹鸿勋就直直地站在朝廷规定地点的宫门之外的台阶之下,在那里静静等候消息殿试成绩的公布。 严肃的场合,必然秩序井然。猜想,当日等候的人不在少数,但四围悄无声息。可是,站定之后,曹鸿勋一直觉得,耳内能听见有人在呼叫自己的名字。每有此感觉,他遂扭头四下张望,周边一片静默,不曾有人在呼喊他。没过多久,等到传胪开始,便有唱名声高起,那第一声的呼叫,便是曹鸿勋。似乎,冥冥之中,提前已有预示,曹鸿勋果然高中一甲头名,即状元。 曹鸿勋中状元的时候,《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陈恒庆33岁,刚中举3年,他还在家习读《礼》经,所以,没有能够亲睹这一次传胪的场面。(十年后,陈恒庆43岁时,才中进士。) 明、清两代进士的一甲第一名按例授予翰林院修撰,故沿革历史,时人多称状元为殿撰。 曹殿撰鸿勋及第二十多年之后,他已在陕西开府,也就是作了陕西督抚。 潍县的两位状元曹鸿勋和王寿彭,都住在京师的南关新巷,而且,他们两家比邻而居。 《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陈恒庆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猜想,在他的眼里,状元也是进士,自己和状元不同的地方,大约只是名次的先后而已吧。因为都是山东潍县的同乡,都是进士,又都在京为官,所以,陈恒庆和曹殿撰应该是非常熟识。既然熟识,说话可能就不会那么拘忌。记得有一次,陈恒庆曾对曹殿撰说: 「 ”我参加殿试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功夫,恭恭敬敬地完成了殿试大考的七开半试卷,每一笔、每个字,我都认真抒写、一丝不苟,我如此用力用心,也只中了个二甲分部(即所谓的「 ”第二甲”)。”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殿试大考的七开半试卷”:殿试开始,鸿胪寺官员先会引领考生到考桌前坐定,然后答题才正式开始。(《光绪丙戌科会试同年全录》)随考卷下发的,还有答题纸。答题纸长一尺四寸,为白宣纸,共八开,红栏格,每开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抬头顶格加二字,共二十四字。这样,每页不算抬头顶格,一共可写264字。答写完七开半为满卷,写满为1980字。为防止写错,要打草稿。正本要用端正楷书来写,格式严谨,不得涂改。可见,殿试不仅比试思想和文采,也要比试书法和缜密,乃至韧性和体力。 因为清楚王寿彭与曹殿撰是邻居,陈恒庆还开玩笑说: 「 ”现在想想,真是有些后悔啊!我很后悔没有学习古人季雅,他所谓的‘一千买宅,一万买邻’,如今看来,的确是不无道理啊!” 关于季雅买邻的事,也需要说明一下:南朝宋人季雅被贬为南康(今江西赣县)郡守后,他买下了当时辅国将军吕僧珍隔壁的一处宅院。吕僧珍问季雅房价花了多少钱?季雅回答到:「 ”总值一千一百万钱”。吕僧珍非常吃惊,说到「 ”这房价也太贵了吧!”季雅解释到:「 ”我是用一百万钱买了这座房子,而用一千万钱买了这位邻居啊!” 陈恒庆的言下之意,大约就是在酸王寿彭,其潜台词是:王寿彭能够在殿试中高中状元,是不是得了比邻而居的同乡状元曹殿撰的暗中助力啊?当然,这里面或许还有陈恒庆参加殿试时,对曹殿撰没有给力的小小的抱怨;更多的,则是陈恒庆对自己没有荣登第一甲的遗憾。 曹殿撰听罢陈恒庆的话,也不避情面,笑着对他说到: 「 ”依我看来,即便是您学习季雅,买个好邻居,那邻居大概也没办法帮助您多少。殿试的试卷,您确实用心用力了,您的书法,我也不能说不好。主要的问题在于,您的书法,有太多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说好点,您那是自成一体,说不好一点,您那就是‘我字体’。您这样的书法,既不是黄庭坚的黄体,也不是苏东坡的苏体。按照朝廷阅卷选的通行标准,不说别的,仅就您的书法而论,即便是让我亲自阅您的考卷,我也不能将您列入甲榜(即所谓的「 ”第一甲”)。” 听曹殿撰这么一说,陈恒庆还真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红着脸,很是羞愧地从曹殿撰处离开了。 那个时候的士人,对于自己的脸面和个人的名节,他们还是非常珍惜的。自从曹殿撰对陈恒庆的书法有「 ”不苏不黄”的评价之后,陈恒庆再也没有为别人写过书法。 犹记王寿彭传胪时,陈恒庆正在京中做官。 按照非正式的通行惯例,同乡有参加殿试的,传胪当日,京官必须携带荷包忠孝带一同前往,侯听宣唱及第名单。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忠孝带,徐珂《清稗类钞·服饰·忠孝带》云:「 ”忠孝带,一曰风带,又曰佩帉,视常用之带,微阔而短。素巾,亦曰手巾,行装必佩之。蒙古松文清公筠谓国初以荷包储食物,以佩帉代马络带者。而满洲震载亭大令钧辨其说,谓闻之前辈,以为马上缚贼之用,凡随扈仓猝有突仪卫者,无绳索,则以此缚之,盖备不虞之用耳。或曰,如以获罪赐尽,仓猝无帛,则以此带代之,故曰忠孝。” 那时,如果同乡有人在殿试中进入前十名,那么,他们一般就会被引见面圣,向皇帝参拜谢恩。大约,按照清朝的礼仪规制,参拜皇帝的人都必须佩戴荷包忠孝带。所以,京官携带提前备好的荷包忠孝带,与参加殿试者同往,一旦传胪时有同乡进入前十名,在被引见前,京官会将备好的荷包忠孝带交其佩戴,如此,则不至唐突,方合乎礼仪。 当然,这个小小的细节,也可以看出清人同乡的重要、同乡之谊的亲密。 王寿彭参加传胪当天,一大早,读卷的大臣鱼贯而行,进入内廷。到了辰时(早七点至九点),负责宣唱殿试高中名录的大臣,手捧黄纸,从内廷走出,然后,他站在乾清门的丹陛之上,高声唱名: 「 ”王寿彭。” 王寿彭听到宣唱大臣第一声叫到的便是自己,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惊喜,脸色都变了。一时惊喜过度,竟然愣住了,他都不知道要答复唱名。同乡的京官(当是陈恒庆)见王寿彭没有应答,赶忙代他回应道: 「 ”在此。” 然后,同乡的京官也和王寿彭一样欣喜,他急忙帮王寿彭整理了一下衣服,又把早先就备好的荷包忠孝带帮王寿彭佩戴齐整,并扶着他,上了乾清门的丹陛,严肃庄重地站立在宣唱大臣的身后。 接下来,宣唱的大臣继续唱名,唱完第十名,唱名结束。然后,新晋的殿试前十名进士跟随宣唱大臣,由其导引,进入内廷,接受皇帝的亲切接见。 当然,皇帝接见过程中,肯定免不了新晋进士的山呼谢恩的程序。 引见结束,王寿彭和他的京官同乡,一起来到山东同乡在京城的聚集点——山左会馆。等大家达到山左会馆时,同乡状元及第的消息早已达到,报喜人所送的「 ”状元及第”匾额已到,「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黄纸对联,也已经张贴完毕了。 会馆每年都会推举一人,负责处理会馆的日常事务,通常,都将这人叫做值年官。 得知同乡状元及第的信息之后,会馆的值年官会马上着手筹备款项。他先将五十两银子交给新状元,让新状元前去拜会前科状元。 这次拜会,主要是让新状元从前科状元那里获取历科状元及第时所做的账簿。 这个账簿上面,详细登载了新状元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各项事体的礼仪、章法等等。 根据这个账簿,按照惯例,第一件事情,便是要写请帖,主要邀请的对象,是状元的各位老师。这里的老师,不是实际意义上真正授课讲学的老师,而是进士考试过程中,那些有相关牵连的举荐者、按惯例必须尊为老师的考试官、阅卷官等。同时,还要邀请历科状元及第、现在京中的前科状元。 传胪第二日,基本上都会组织同乡到会馆宴饮聚会。按照往常的旧例,当然少不了热闹,一般都要请梨园行的来演唱。 但是,山东人则不然,因为山左会馆的正厅供奉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尊位,所以,山东状元及第以后,山左会馆不会唱戏演剧。 传胪次日一早,皇帝会亲临太和殿。 首先,会听到静鞭(一种很大的鞭子。銮驾仪卫警示的用具。朝会时,甩鞭发声﹐以示肃静。也称鸣鞭。)响三声。其声音之清脆响亮,可比节庆时爆竹的鸣放声。 然后,黄罗伞随着圣驾,进至太和殿。 鸿胪官传唱,召唤一甲三人升殿。此三人,即通常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三人进入太和殿之后,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也是规定的礼数,不是普通用词)之礼。 其他的新科进士,都是在午门外,对着宫廷里面,远远地行礼。 礼成之后,皇帝退朝。 接下来,銮仪卫用黄亭抬着皇榜,从太和门经午门至端门,并由各门的正中门走出。 所谓銮仪卫,其总部位于紫禁城东南的角楼处,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是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的武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职责非常重大,主要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组织管理及安全保卫,一般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负责具体事务的是銮仪卫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有一套严密的管理保驾事务的系统。 銮仪卫抬送皇榜的队伍,前面有鼓乐队伍作为向导引路。黄仪仗全部俱齐,一路浩浩荡荡、最后从东长安正中门出,将皇榜悬挂在北面的黄墙之上。 这个时候,顺天府尹〔顺天府,明、清设于京师(今北京)之府属建制。掌京畿之刑名钱谷,并司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奉天子耕猎、监临乡试、供应考试用具等事。顺天府尹乃是顺天府的长官〕已经在悬挂皇榜的左侧地面搭建了彩棚。 这彩棚之中,设有红案,红案之上,陈列了酒水、果品。 这天,顺天府尹会在彩棚之中,亲手向一甲三名进士各敬酒一杯。状元、榜眼、探花会将顺天府尹的敬酒立刻一饮而尽。饮酒之后,顺天府尹会亲自为这三鼎甲披上红衣,簮戴新花。 彩棚边上,有备好了骅骝名驹,它们披戴绣鞍,雄姿勃发。三鼎甲披红戴花之后,顺天府尹会请他们上马。 三鼎甲所乘坐的马,每一匹都有多名差役护持。 马匹前面,有红仪仗的鼓乐队导行。 队伍整齐,色彩鲜明,喜气洋洋,一直行进到京中的国子监。在此,成释菜礼,也就是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成释褐礼,也就是进士及第授官的典礼。 国子监释菜、释褐礼毕,又来至明伦堂。 明伦堂:古代多设在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明伦堂内,两位大司成正坐,受三鼎甲的三叩(也是规定的礼数,不是普通用词)之礼。 所谓大司成,即国子监祭酒。大司成,官名,教导「 ”世子”(贵族子弟)之官。《礼记·文王世子》:「 ”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江永说:「 ”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朱彬《礼记训纂》引)。唐高宗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旋复归。但仍相沿,以大司成为祭酒的别称。 拜大司成时,比较有意思,整个过程中,大司成的身体都不敢动。 为什么呢? 因为俗传,如果三鼎甲拜大司成的过程中,大司成的头动,那么,会对状元有妨,导致状元不吉利;大司成的左右手动的话,会对榜眼和探花有妨,导致榜眼和探花不吉利。 这种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了,所以,大家都遵行不悖。 三鼎甲从国子监出来之后,联马而行。这沿途观者如堵,看客云集。这个大好时机,连礼制严格、妇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社会风习都有所突破。此时,高门大户里的妇女们或者透过门垂的湘帘、或者登楼于高处,倚槛观看状元初行的盛景。 这一盛况,就是俗称的状元游街。 当日情景,犹在眼前:风和日暖,天街无尘;街边御柳低垂,浓密成荫;樱桃挂在树枝,鲜美可人;靓丽的杏花开得正好,花枝悄悄探出墙头,引得人心神荡漾。 这个时候,天真无邪的孩童,看见这么热闹的场面,又是跳、又是舞,高兴地欢叫: 「 ”状元郎来了,状元郎来了……” 京城近郊的乡村妇女,这个时候,也会穿上鲜艳的新衣服,蹬上色彩亮丽的鞋子,不怕艰辛,徒步走到街上来看状元游街。 这些乡村妇女们,一边看状元游街,还一边随意地评价议论到: 「 ”今年的状元很俊美啊!” 「 ”榜眼身形好魁伟啊!” 「 ”那个探花,真是秀气!” …… 有些人还说,以前的年代,大概是唐宋时期,驸马爷就是在这三鼎甲中选取的。 其实,这些话,也就是些闲话。稍一深究,您就会发现实在有些可笑。 当然,选状元作婿的事肯定有。想想那些侯门绣户里的处子,在闺阁之中守贞待嫁。这些女孩子的父亲,在朝中执掌大权,她们能够与进士及第、在金马玉堂之中高就的士子成双成对,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像《柳林池》(陈世美被招赘为驸马)、《琵琶记》(蔡伯喈不负众望成了状元,受封拜官,娶了相府牛小姐)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清朝,如此这般的真实情况,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话说清代的科名很难取得,中个进士,那是千辛万苦中来的。要高中皇榜,须经过童子试、科试(明清学校制度之一。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考试。凡欲参加乡试之生员,要通过此种考试。)、春闱(指明清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中间的艰难曲折,层层关隘,种种竞争,不但费心费力,而且还费时日。一般情况下,获取进士的功名,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年。情况好一点的,一个人取得科名时,他都已经过了二三十岁了。 所谓「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这一点而言,清朝的士林风气还算淳厚,远比不上唐宋时期那么开放和轻慢。 所以,选驸马、赘相府的事,您要说它发生在清代,那差不多都是无稽的笑谈。 再说状元游街结束后的动作: 状元骑马回到居处,榜眼探花会一直送他到达。 然后,探花要送榜眼至所居。 最后,探花才自己回到住所。 等到状元游街结束,回到会馆时,此刻,会馆之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常;酒宴丰盛,人声鼎沸。会馆之外,冠盖云集,车马填巷。 朝中的大官、翰林等,这个时候,都会前来道贺。 状元及第,整个庆贺的过程之中,最忙的人,主要是其同乡京官。他们要在会馆之中为之款待嘉宾,迎来送往。 这一天,同乡京官忙忙碌碌,奔波劳顿,等到晚上,真是筋力俱疲。 《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清人陈恒庆应该参加了王寿彭状元及第各项事务的处理。所以,他在前前后后的忙碌之后,想起了山东潍县的俗谚,所谓: 「 ”乃弟娶新妇,乃兄跑断筋。” 也就是说,弟弟要娶媳妇,哥哥忙前忙后,筋都要跑断了。京官帮状元处理及第庆典的事情,就如同哥哥在帮弟弟娶媳妇一样。 关于清朝状元及第的风光,至此,已经讲完了。 文中有未妥处,有不精密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全文结束)

相关参考

他高中状元却不幸早死 还被冤枉成渣男

嘉佑六年(1061年)这场殿试,最终有一百三十九人进士及第,五十四人同进士出身,还不包括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特奏名进士。>状元是二十多岁的王俊民,莱州掖县人。>北宋人文荟萃,能考上状元的,绝对有真本事。

古代十年寒窗苦读考科举中状元很难,高中状元能当什么官

状元能当多大的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成名的唯一途径便是中举。只有中了举人,再通过殿试成为状元,

状元多县令,探花多驸马,为何

高中状元,从古至今都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对于读书人来说,甚至可比天降巨财还要让他们心动。仿古代的高中状元瓷房子里面的状元柜提到状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国

状元多县令,探花多驸马,为何

高中状元,从古至今都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对于读书人来说,甚至可比天降巨财还要让他们心动。仿古代的高中状元瓷房子里面的状元柜提到状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国

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中状元者中身份最高的是谁

赵楷,宋徽宗赵佶的第三个儿子,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赵楷跟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爱。赵楷很喜欢作画,有许多的作品流传了下来。他比较会画花鸟鱼虫,画的

清代状元都有哪些

第一节傅以渐>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顺治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

秦桧后人高中状元,来到岳飞墓前祭拜,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乾隆十七年,一位名叫秦大士的考生,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因才华横溢,成功杀入了总决赛,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根据清史记载,当乾隆帝看到秦大士的名字后,对他的身世感到疑惑,认为他可能与奸臣秦桧有一定的

宋朝的高考状元郎究竟有多牛

随着高考阅卷渐近尾声,各省高考状元郎陆续出炉,这些天之骄子们随即引发了海内外名校争抢人才资源的明争暗斗,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更是一场残酷而惨烈的交锋,为现代人才博弈论增添了新的注解和内容,抢夺高考状元

女扮男装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女扮男装,最有名的是花木兰。小说里还有孟丽君,故事源自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孟丽君在小说中中了文武状元,风光无限,“男儿身”时国丈要招驸马,女儿身时皇帝要纳妃,只有瞒天过海,有情人终

状元坐船回家,船夫出了一个上联,状元至死都没有想出下联

孔圣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华,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学问,甚至在某方面还不如普通人。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叫罗洪先的状元,一次坐船回老家的时候,在船上与船夫聊天,船夫随便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