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谥号 ”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Posted 谥号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谥号 ”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鸿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谥号 ”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古人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武将,不管活着的时候多么呼风唤雨,死后大多会获得一个谥号,谥号就是对他一生功过的综合评价。 皇帝的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 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这样的带:「 ”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字的都是美谥。 而像楚怀王这样的带「 ”怀、悼、哀、闵、思、殇”等字的都是平谥。 至于恶谥,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来推翻隋朝的唐朝改谥为「 ”炀”。其实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可惜后世只记得他「 ”炀”这一恶谥。而隋明帝,你听过这个称呼么?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中国历史延绵不断,皇帝的谥号好坏直接影响了他在历史书上的地位,也影响着后世对他的理解和看法。 同样的,中国的读书人也对自己的谥号十分关注。宋朝时,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宋以后的中国的读书人便有了一个梦想: 「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 到了清代,谥号中「 ”文正”最高,「 ”文忠”次之,「 ”文恭”再次,以下为「 ”文成”「 ”文端”「 ”文恪”「 ”文襄”之类。 清朝历经12位皇帝,却仅有8人,被赐予了文正的谥号。近代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晚清名臣如: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等都不曾被赐予「 ”文正”这一光荣谥号,可见获得这一称号的难度有多大。 在清朝的8个「 ”文正公”里面,最出名的当属曾国藩。曾国藩一为文臣,二为汉臣,但却是在沙场之上,为清朝立下了盖世功勋,死后被清廷赐谥文正,也算是对他功劳的一种肯定。 而另外7个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 一、汤斌 按照时间顺序,先说汤斌吧,这个汤斌应该大多数人不曾听说过,近些年大热的各类清宫剧中也很少出现。 汤斌,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在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家中世代为官。幼年聪明好学,后遇明末动乱,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志以后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康熙十八年(1679年),汤斌拔得博学鸿儒科头名,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后任江宁巡抚,任内教化百姓,宣导儒学,江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政声极好。在返京任太子老师时,百姓沿街哭泣挽留。后遭明珠等人诬陷诽谤朝廷,遭康熙责问。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干学「 ”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 ”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汤斌得以从祀孔子庙。 汤斌为官一生致力于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民本”思想,为变「 ”满目榛荒,人丁稀少” 为「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同时是个理学大家,是个大学者、大文化人,著书立说,教化百姓。是满清推崇的「 ”理学名臣”。一生恭顺,效忠清朝。 汤斌的「 ”文正”谥号是死后追封,而乾隆给他这个封号也是基于他对于清朝统治者的顺从表现,通过对他的褒扬来引导老百姓,读书人效法汤斌顺从满人的统治,以巩固当时清朝政府对华夏大地的统治。 二、刘统勋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其子刘墉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 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于陕西羌州。家中也是数代为官,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雍正二年(1724年)考取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被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得到赏赐孔雀花翎。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泛滥,灾情严重。乾隆命刘统勋督修中州黄河堤防工程。在任期间,刘统勋不畏哭,不畏难,以身作则。迅速治理了水患缓解了灾情。此后,刘统勋还曾于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运河水道,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刘统勋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海塘、赈务、河工水利各项制度建设以及革除河工诸多弊端的水利事业中,成为乾隆朝有名的水利名臣。 (「 ”天下粮仓”中王庆祥老师饰演的刘统勋)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亲笔御赐「 ”赞元介景”四字匾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去世。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 ”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 ”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 ”文正”。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 ”文正”的谥号也是当之无愧 三、朱珪 朱珪(1731 - 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 ”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 嘉庆四年(1799)初,他终于奉召入京,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嘉庆帝常召他咨询国家大事。同年冬,调户部尚书,又为上书房总师傅。嘉庆五年(1800)秋兼署吏部尚书,嘉庆七年(1802)秋为协办大学士,嘉庆八年(1803)夏兼翰林院掌院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嘉庆九年(1804)进太子太傅。嘉庆十年(1805)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先后充实录馆、国史馆、会典馆正总裁和己未科、乙丑科会试总裁官。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 嘉庆皇帝得知朱珪的噩耗后,大哭一场,特赐奠、祭、葬三道圣旨,以示对他的后事料理和怀念。初六日嘉庆皇帝亲赐奠,并赐给老师陀罗经被,还下令庆郡王永璘带领十个大内侍卫,先前去奠醊,并拿出皇帝内帑银子,二千五百两给朱珪家里人治丧,同时追封朱珪为太傅,入贤良祠永世祭祀。赐谥号:「 ”文正” 更为其作诗:「 ”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这也是嘉庆皇帝对他的一种评价,从朱珪返京后不断被提拔加封升官,可以看得出来嘉庆皇帝对他的老师朱珪是十分信任的,当老师去世嘉庆的表现又让我们知道他对朱珪这位帝师又是那么的敬爱、尊重。 而朱珪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当的起嘉庆皇帝对他的这份信任与尊重。朱珪为官,以「 ”养心、勤业、敬身、虚已、致诚”为箴言,一生清廉不言钱,爱国爱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关心庶民百姓的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不惜个人一切利益,可以说是古代官吏之楷模。 四、曹振镛 曹振镛(1755 - 1835年),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乾隆帝以曹振镛为户部尚书曹文埴的儿子,才能可用,特擢侍讲。累迁侍读学士。 嘉庆十一年(1806),升工部尚书。奉命撰《高宗实录》,书成,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随又升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0),晋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道光三年(1822)万寿节,道光帝赐宴十五老臣,曹振镛年齿居末,特命与宴绘像。道光四年(1823),充上书房总师傅。道光七年(1826),回疆平,晋太子太师。道光八年(1827),张格尔就擒,晋太傅,赐紫缰,图形紫光阁,列功臣中。 道光十一年(1830),以万寿庆典赐双眼花翎。道光十五年(1834)卒,享年81岁,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 ”文正”,入祀贤良祠。 历史上对曹振镛的评价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不少人认为他虽然身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但是一生唯唯诺诺,秉承「 ”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一直无所作为,但事实上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52年的京官,没有一条贪污受贿的记录,同时期的官员又能有几个做到如此。 实际上曹振镛政绩颇多,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平定叛乱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赞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 ”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评价实在不低。 曹振镛本人是识大体,相当开明的。他有一批亲属是扬州盐商,世代享有特权,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盐政改革,取消商盐垄断权,实行凡纳税皆可贩盐的盐票法。这一改革损害曹振镛亲属的利益,亲属叫苦不迭,纷纷找曹振镛诉苦,曹振镛说:「 ”焉有饿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他能把祖传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边,支持盐政改革,是识大度开明的。 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 ”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若是无能之辈,道光皇帝又怎会把权力这样放心的交给他。 在曹振镛家乡,「 ”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县雄村村首,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功名牌坊。为乾隆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祖孙四代而敕建的,也是曹府新厅之门坊。实则如列入曹振镛在内作为魏武帝(曹操)后裔嫡脉的新安曹氏即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特别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乾嘉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 曹振镛门生较著名者有潘世恩、林则徐等人。这样的人去世后谥号「 ”文正”也算名副其实了吧。 (曹振镛的字确实写的很好) 五、杜受田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有清一朝,滨州杜氏曾以「 ”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扬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到1931年止,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 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翘楚。 进入仕途后,杜受田无论在翰林院内任职,还是到全国各地担任考官、学政,总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选为四阿哥奕詝的师傅。为能及时进宫授课,杜受田搬到离皇宫较近的西安门内静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满意,连连给他加官晋爵,后提升他为工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年四月,担任朝考阅卷官,次年受命名为会试副总裁,不久兼任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成为清王朝的总管家。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把培养皇子的重任托付于他,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聪明能干的六阿哥。 (道光皇帝第六子,六阿哥爱新觉罗·奕䜣) 但是四阿哥立储在先并且素有贤名,所以道光皇帝对传位的事犹豫不决。杜受田为避免废长立幼引发皇室内乱,决定帮助四阿哥登基。后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六阿哥奕䜣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四阿哥奕詝无法竞争,便依照老师杜受田的授计,未放一箭。道光皇帝问其故,答道:「 ”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道光高兴地说:「 ”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胜并没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顾虑。道光皇帝临死前,又一次将众皇子叫来,最后考察以立皇储。杜受田深知四阿哥奕詝辩才不佳,便教其应对之道。是时,诸皇子对道光的垂询对答如流,四阿哥奕詝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道:「 ”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最终四阿哥奕詝的亲情善良,坚定了道光传位决心。 (这一情形颇似曹丕与曹植争王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为咸丰皇帝。 咸丰帝即位后,感激老师的拥戴之恩,任命杜受田为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遇事言听计从,奉若生父。清朝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明朝的宰相,在朝廷中最有权势。杜受田也想凭借咸丰的信任以展自己的治国宏图。清咸丰帝即位不久,他首先建议起用林则徐、周天爵等在鸦片战争中因主战而被撤职的大臣,以镇压刚刚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咸丰元年,杜受田调管礼部。二年六月,山东一带连降大雨,滨州等30余州县受灾严重,听闻灾情,杜受田向皇帝请命前往灾区视察。 心系家乡的杜受田风尘仆仆的来到山东赈灾地点后,置暑湿于不顾,宵衣旰食,察民情,问疾苦,与山东布政使刘源灏、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赈章程,安抚灾民。杜受田办理完山东赈灾事务后,又驰赴江南,冒着暑气赶路。不料由于昼夜劳顿,一会潮湿。一会闷热,旧病复发。 七月九日,杜受田因病于江苏清江浦驿台去世,终年 66岁。 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朱笔写下了一段极富个人感情的话:「 ”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懔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 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悲悼实深,在场者无不动容。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 ”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应否予谥,应由礼部先行奏请,唯杜受田不同,钦定谥号「 ”文正”。咸丰三年十月初四起柩归里,恭亲王祖奠目送,咸丰赐祭酒一坛,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还钦赐金镐、玉锹,意使灵柩归故时,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 「 ”太师大学士”和「 ”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的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死了,咸丰帝将他不尽的思念转化为对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父亲身前任礼部侍郎,赏礼部尚书衔,赏食全俸;长子杜翰,时以翰林检讨放湖北学政,15个月就由从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并进为军机大臣。 1853年春,咸丰帝到国子监临雍讲学,特派其五弟奕誴祭奠恩师。当日攽下的谕旨明晰地流露其心情:「 ”(杜受田)倘能久在左右,于时事艰虞,多有补救。”咸丰帝是多么希望杜受田能帮助他挽救岌岌可危的朝运。 六、曾国藩 曾国藩,曾文正公,大名鼎鼎的晚清中兴名臣。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 ”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这一年起,曾国藩在京的十年间一步步的升迁到了工部左侍郎二品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回家,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曾国藩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败于太平军石祥贞部,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因战败而被朝廷革职。 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10月14日取武昌、汉阳,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 咸丰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造船。8月,收复湖口。9月,补授兵部右侍郎。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咸丰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 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 咸丰十年(1860年)2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 ”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 ”曾剃头”、「 ”曾屠户”。 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四年(1865年)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10月,将金陵制造局迁上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但最终失败。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 ”恬吉”。12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 ”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 ”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 ”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灭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每一件事情都是影响整个大清命数的大事。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晚清的中兴。 曾国藩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与洋人打交道的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在保证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引进消化以提升自己的实力,他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主张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改变了绿营中「 ”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 ”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 ”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 ”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 ”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深受毛主席的认同。 可以说曾文正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成盖世之功,又不贪恋权位,急流勇退,可以说是当时大清朝第一能臣。 七、李鸿藻 李鸿藻(1820年 - 1897年),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 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 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 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年(1876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中妥协投降之风日盛。李鸿藻焦急万分,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皇上,建议朝廷开源节流,动员全军,重整士气,保家卫国。然而,一些官僚依旧歌舞升平,忍辱求和,最终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李鸿藻与翁同龢再次重申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立场。 (马关条约原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马关条约日文原件)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鸿藻因病请求致仕,不久病情加重,光绪帝赏给他药品,命御医前去视疾。不久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的遗疏递入之后,光绪帝十分伤心,赠予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李鸿藻一生都在为抗击外辱而努力,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最终清政府与沙俄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争回了《里瓦几亚条约》失去的伊犁南境的大片领土以及诸多军事要塞和关口,更正了许多有关分界及通商条款,在晚清一直被欺负的情况下为清朝政府挽回了颜面,也为中国争回了许多不可被分割的领土。但迫于当时的环境,李鸿藻也无法挽大清于既倒,时也,势也。呜呼悲哉! 八、孙家鼐 孙家鼐(1827 - 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晚年称澹静老人。 孙家鼐的曾祖父孙士谦是乾隆朝刑部郎中,父亲孙崇祖任池州府教谕,治家严格。由于家学渊源,孙家鼐从小便接受良好的蒙学教育,精通经史,学业优异。 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出湖北学政,升侍讲、侍读。入值上书房。孙家鼐不仅学养深厚,而且为官中庸持正,务实清廉,人品敦厚。正是这样的品质为慈禧太后所看重。 光绪四年(1878年)被推举为光绪皇帝老师,与另一朝廷重臣翁同龢一并辅导光绪皇帝,遂有「 ”一代帝师”美誉。历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郎等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 ”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 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 ”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二十四年,慈禧与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废除新政,罢免翁同和,囚禁光绪帝,杀「 ”戊戌六君子”。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帝后西行陕西,孙家鼐被启用为礼部尚书。还京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注重实学,并与张百熙等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开展教育改革。后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总责核定改革官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赏太子太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遭到长期幽禁的光绪皇帝走完了他38岁的人生历程,在瀛台涵元殿晏驾。光绪皇帝的死,斩断了孙家鼐人生的希望,从此一病不起。光绪皇帝晏驾的次日,慈禧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办完皇帝和太后的丧事,孙家鼐再也没能振作起来。次年十月十七日(宣统元年,11月29日),孙家鼐在京城病逝,享年82岁。晋赠太傅,谥文正。 相比于其他七位文正公,孙家鼐的境遇最为困难,身处乱世,朝廷昏庸。内乱四起,外敌环伺。一生为了大清也可算是鞠躬尽瘁了,可惜人力敌不过天。他的努力并为让大清的气数再续多久。死后谥号「 ”文正”,也算名副其实了。 介绍完八位文正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汤斌和刘统勋以理学名臣受谥;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则是以帝师身份受谥;而曹振镛,和曾国藩一样,都是因为他立了军工。 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 ”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 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因为皇帝认为他这个人心存私心,并不是无条件的「 ”正”故而只谥「 ”文忠”,而左宗棠、张之洞都谥「 ”文襄”皆是因为他二人的功绩在朝廷统治者看来并没有高到足以让他们享受到最高谥号的荣誉。 待到溥仪退位,大清王朝终结之后,文人死后要谥文正的梦想也逐渐逐渐消散了。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谥号“文正”的大臣有哪些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文人做官都得到“文正”谥号

...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赠给臣子的。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不管是本谥还是追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文坛声名...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文人做官都得到“文正”谥号

...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赠给臣子的。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不管是本谥还是追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文坛声名...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文人做官都得到“文正”谥号

纵观历史,宋代以后,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赠给臣子的。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不管是本谥还是追谥,都有一个共性,

左宗棠谥号是文襄 李鸿章谥号是文忠 谁的规格更高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李鸿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忠

清朝第一清官,死后家中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嘉庆帝亲赐谥号文正

说起清朝,人人无疑会想起这是一个陈旧没落的朝廷,清当局靡烂无能,导致老公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切实,提起清朝,似乎更多的是说起清末。这个中的启事也很简洁,那就是因为,在近代,清朝的脆弱切实给社会造成了

清朝第一清官,死后家中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嘉庆帝亲赐谥号文正

说起清朝,人人无疑会想起这是一个陈旧没落的朝廷,清当局靡烂无能,导致老公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切实,提起清朝,似乎更多的是说起清末。这个中的启事也很简洁,那就是因为,在近代,清朝的脆弱切实给社会造成了

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最著名的八则修身箴言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忠于清室镇压太平天国暴乱又饱受争议。以下摘录其最著名

清代有几个谥“文正”的大臣

  “文正”是中国古代文官谥号最高级别,所有文人入仕之后,都渴望将来百年之后能得此谥号。这不仅仅是对文官政治成就和国家贡献的肯定,同时代表你是位受世人敬重的好官。  “文正”两字有着极重的含量,所以历

清朝左宗棠被太监敲诈事件是真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清朝左宗棠被太监敲诈事件是真的吗?欢迎阅读哦~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