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题名碑拓片背后的 ”海丰吴氏”进士世家
Posted 进士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进士题名碑拓片背后的 ”海丰吴氏”进士世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进士题名碑拓片背后的 ”海丰吴氏”进士世家
张海鹰 明永乐二年(1404年),「 ”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带子从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山东省海丰县(今无棣)东南关定居,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二百年间,其家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有「 ”进士世家”之美誉。 近日,代表着「 ”海丰吴氏”家族荣誉的清朝皇帝御赐进士题名碑拓片在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父子进士厅内展示。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吴氏家族九位进士名录。可见,吴氏家乘宝典钤「 ”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印宝可谓名副其实。 现珍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198通元明清进士题名碑,记录了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无棣县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专业技术、专业设备,已可实现全部198块进士题名碑拓片的高清复制需求。进士题名碑高清拓片的复制,意义重大,历史影响深远,对人们研究元明清时期进士文化,对各省市县研究当地历史名人将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文献参考。吴式芬故居展示的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2285位进士名录,其中有吴氏家族共计9人,康熙朝1人、雍正朝1人、乾隆朝1人、嘉庆朝3人、道光朝2人、同治朝1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8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人。 吴自肃,清康熙三年(1664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5名 吴自肃(1630-1712),海丰吴氏第十一世,字克庵,号在公,仕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爱民礼士,崇尚教化,文治武功,忠贞善政,公正廉明,忠勇有谋,「 ”真乃忠臣良将也!”(康熙语),诰授朝议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崇祀江西、云南、山西三省名宦,县志有传,著有《万行草》《我堂存稿》《作文家法》留世。被称为「 ”东鲁名儒”「 ”海岱儒宗”的吴自肃为吴氏家族崛起的奠基者,他不但是吴家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而且广布德政,著作斐然,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场与仕途上积极进取,使吴氏家族很快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声名显赫。 吴象宽,清雍正元年(1723年)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85名 吴象宽(1680-1742),海丰吴氏第十二世,字居之,号芝园,吴自肃第三子,自幼聪颖绝伦,读书目十行,八岁即通经史,远近有神童誉,最终修成吴氏家族第二名进士,初任湖北黄安县知县时,值岁歉,带头捐俸赈灾,劝富民出米,得粟千余斛,全活灾民无数。迁湖北咸宁,督修旧堤以阻水患,时称「 ”吴公堤”。调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慈祥恺恻,政绩卓著,政通人和,时有「 ”吴公作被,闭门夜睡”之谣,「 ”去官,邑人讴思,喻化鹄有记。”(《黄梅县志》),敕授文林郎,貤赠通奉大大,县志有传,著有《内讼篇》《宁远书钞》《芝园诗集》等。清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张廷玉曾为吴氏宅第题写「 ”父子进士”金匾,赞誉吴自肃、吴象宽父子俩。 吴坛,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23名 吴坛(1724-1780),海丰吴氏第十四世,字紫庭,吴自肃曾孙,仕至刑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国史有传。吴坛「 ”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乾隆语),任《大清律例》纂修官时,纂修《纲目》三卷,并著有清朝法制史「 ”杠鼎”之作《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确,不仅对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现在的司法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吴坛与其父吴绍诗、兄吴垣,明敏司寇,乾隆肱骨,为「 ”海丰吴氏重心人物”,迎来了吴家号称「 ”尚书门第”「 ”贤宦世家”的鼎盛时代。吴坛父子以同朝三巡抚、三侍郎称著华夏,举世罕有,「 ”父子相代,尤异数”。清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为吴宅题写的「 ”尚书第”额匾就是褒扬他们父子仨的。 吴熙曾,清嘉庆六年(180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3名 吴熙曾(1775-1807),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缉文,号穆斋,吴坛胞兄吴垣嫡孙,仕至翰林院编修加三级,充实录馆、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诰授奉直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少颐诗稿》。吴熙曾生而颖异,天性过人,十岁背诵五经。弱冠应童试,时任山东学政阮元拔冠其曹,益刻励。每为文,师或勒帛,辄呕血。诸兄曰:「 ”塾课犹至是,脱试不中,则奈何?”曰:「 ”死矣!”吴熙曾26岁联捷成进士,入翰苑,益谦谨,文益工,名益噪,乃益勤于学,诗文刻至切深,归于自然,不喜声气。惜英年早逝,33岁殒职于任所。吴熙曾与吴式敏、吴式芬以海丰吴氏叔侄「 ”三翰林”并誉齐鲁人文。 吴侍曾,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50名 吴侍曾(1772-1836),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泰孙,号竹泉,吴熙曾胞兄,仕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竹泉诗钞》《人海丛谈》《垂荫接叶轩诗集》等。吴侍曾因公罢官后,因长子吴式敏在翰林院为官,遂就养京城,与当时贤士大夫交游,文䜩无虚日,拈须长吟,语皆清新俊逸。擅长诗歌,诗笔清新流丽,无饭颗牢愁态,清代著名古钱币学家、鉴赏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利津李佐贤选《武定诗续抄》亟赏之,登入甚伙。 吴式敏,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3名 吴式敏(1790-1850),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逊甫,号平山,吴侍曾长子,性敏慧,笔墨异凡,尤工楷法,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分校顺天乡试,典山西乡试,所得多知名士。改御史,晋给事中,授湖北施南府知府。大吏知其才,委署武昌府,百务纷集,处之裕如。升甘肃巩秦阶道,调湖北安襄郧荆道,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求可知斋诗草》《南安书院记》等。吴式敏甫逾服政之年,遽以疾殁,论者惜之,谓未尽其抱负也。 吴式群,清道光三年(1823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02名 吴式群(1792-183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羽宾,号季文,吴式敏堂弟,仕至户部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家训》《纪闻》《雁舟诗草》等。吴式群成进士后,以主事观政户曹,精榷算,有声望,受职于王定九相国。擢云南司主稿,以尝办军需报销,严剔弊窦。在八旗现审处,慎于听断,并著卓异云。吴式群自幼聪颖绝伦,讨论古典,别有神悟。为文章,探索理窟,根柢六经,每一艺出,士林传诵。书法效香光(明书画家董其昌),尤善鼓琴。 吴式芬,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7名 吴式芬(1796-185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子苾,号诵孙,吴式群堂弟,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著名金石学家,有「 ”无字不通,无艺不精,一代硕学通儒”美誉,国史有传,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双虞壶斋印存》《陶嘉书屋诗赋》等。堪称「 ”海丰吴氏文化宗师”的吴式芬,做官「 ”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有「 ”贤官”之称;做学问,「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有「 ”硕学通儒”之誉。激励子孙读书仕进,道德传世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 ”名门望族”「 ”科举望族”,乃至「 ”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吴式芬继承并发扬了吴氏家族「 ”崇孺重文,耕读而仕”的传统,引领着吴氏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辉煌。 吴峋,清同治四年(186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65名 吴峋(1837-1892),海丰吴氏第十九世,字庾生,号绣峰,吴式芬长孙,22岁乡试中魁榜,25岁殿试中式,成为吴氏家族中第九名进士,也是最后一名进士,仕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奏稿》二卷。吴峋才华横溢,亢直敢言,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光绪间,其冒死上书《治河疏》,直谏治黄利害,改变了上谕「 ”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的错误定见,挽狂澜于既倒,一时震动朝野。吴峋归里后,凡地方要政无不悉心相助。殁后,邑人思其德,公议谥曰「 ”贞惠”。相关参考
有一本书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里头收录了明清两代各科取中的名单,不过不是每一家图书馆都有就是了。
唐代四大书法家还有欧阳修。1、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姓周的大才子,二十出头就考中举人,几年后到京城参加会试,以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被皇帝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官职。在考中进士之前,周大才子就喜欢游玩,经常与友人一起游
...,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远至北宋丞相叶颙、叶颙的7位进士儿子,近至一代宗师叶问、叶准、叶正……他们是佛山的骄傲,书写着佛山叶氏的传奇。在佛山得名以来1000多年的发展史
...,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远至北宋丞相叶颙、叶颙的7位进士儿子,近至一代宗师叶问、叶准、叶正……他们是佛山的骄傲,书写着佛山叶氏的传奇。在佛山得名以来1000多年的发展史
古时候人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个喜事不说,在古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金榜题名,在古代有个一官半职可以说是家族的荣耀,无人不想考中进士,如果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解读金庸|查家多学霸,金庸上的小学进士录取比例很高的百年名校
文|罗山金庸先生用一部部武侠经典影响了无数人,他惊人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史功底读者有目共睹,但是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及家教背后又需要什么样的家世支撑?也许许多当代读者未必能有直观感受。青年时代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是一位奇人,他早年曾考中进士,担任过元朝官员。可惜却仕途不顺,饱受排挤。直到遇到贵人朱元璋之后,刘伯温才算有了个展现才华的舞台。他参与谋划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的军事大计,
清代科举制度概述 文/魏光奇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实行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今天,全国各地仍保存有许多与清代科举制度有关的文物建筑,如北京的国子监及树立其中的清代进士题名
1.山西阳城的名人有哪些清朝顺治丙戌年,阳城十个举子,分别是张尔素、田六善、杨荣序、王润身、王兰章、王克生、卫贞、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阳城十人,九人金榜题名,皆中进士,可谓“九凤朝阳”,唯独卫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