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Posted 武将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在北宋历史上,澶州之盟是一个大事件。 通过澶渊之盟,宋与辽缔结和约,结束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状态,给双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在论叙澶渊之盟功臣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会想起名相寇准、王旦等文臣的名字,而武将却很少被人提及。 澶渊之盟 如此重大事件,若没有武将的参与岂能成功? 事实上,武将在澶渊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臣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武将高琼起了关键作用。 《宋史》评价道: 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若以功绩论,澶渊之盟,寇准是首功,高琼则居其次。 在澶渊之盟前,高琼的职务是殿前都指挥使,这是北宋禁军最高统帅之一。 高琼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北宋腹地。 起初面对契丹入侵,宋真宗表现很得体,准备亲征抗敌。 九月,上谓辅臣曰:「 ”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宰执大臣们通过讨论决定真宗「 ”驻跸澶渊”,但是在具体时间上没有达成一致。 毕士安曰:「 ”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可也。必若戎辂亲行,宜且驻跸澶渊。” 寇准曰:「 ”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驻澶渊。迸发之期,不可稽缓。” 可以说亲征已成定论,只是时间上朝堂没有达成共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形势极度恶化。 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 战争形势变得对北宋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对亲征的态度也发生动摇。而朝堂大臣也出现了分化,王钦若等人力主迁都,这更使得宋真宗摇摆不定。 形势危急,寇准奏请真宗按原定计划即刻「 ”幸澶州”。 寇准 最终在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决定北上亲征,前往澶州。 身为禁军统帅,高琼自然一同前行。 十一月底,宋真宗一行从开封出发,两日后驻跸韦城。 主和派大臣再次提出迁都建议,「 ”群臣复有以金陵之谋告帝宜且避其锋者,帝意稍惑”。宋真宗再度发生动摇,身边的太监也鼓动真宗回京。 内人谓帝曰:「 ”群臣辈欲将官家何之?何不速还京师!” 宋真宗 宋真宗动摇,召寇准问话。 准曰:「 ”群臣怯懦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后,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尽管寇准慷慨陈词,但是宋真宗还是犹豫不决,「 ”帝意未决”。 从始至终,宋真宗都在担心前往澶州是否安全,这一战能否取胜。 寇准毕竟是文臣,不通军事,他的说辞无法消除真宗的疑虑。 这时候同样主战的大将高琼出场了。 高琼 准出,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谓曰:「 ”太尉受国恩,何以报?”对曰:「 ”琼武人,愿效死”。 于是寇准便带着高琼再度去见宋真宗,陈说利害。 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曰:「 ”陛下不以臣言为然,试问琼。”遂申前议,词气慷慨。琼仰奏曰:「 ”寇准言是。”且曰:「 ”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难破。” 高琼是军伍宿将,精通军事,更是禁军统帅,负责真宗安全,他的话自然比寇准这样的文臣有分量。 高琼的一番话最终使得宋真宗打消了疑虑,「 ”帝意遂决”。 在宋真宗亲征半道动摇之际,高琼打消真宗疑虑,促成真宗抵达澶州,这是高琼在澶渊之盟中的第一个贡献。 十一月丙子,宋真宗一行到达澶州南城。 是日,驻南城,以驿舍为行宫,将止焉。 澶州是一座特别的城池,被黄河隔绝为南北城,中间由浮桥连接。 宋真宗还是担心安全,不想过河去北城,因为那里是和契丹交战的第一线。 一些大臣也不想太冒险,「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 寇准固请幸北城,曰:「 ”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吭,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又何疑而不往?” 寇准像 同为主战的高琼也固请真宗幸北城。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道: 上在澶渊南城,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固请幸河北,曰:「 ”陛下不幸北城,北城百姓如丧考妣。” 宋代的文臣是向来看不起武将的,何况「 ”琼不识字”,大老粗一个。 高琼再三请真宗前往北城惹恼了不想去北城冒险的一众大臣。 高琼亦固以请,冯拯在旁呵之。 冯拯在旁呵之曰:「 ”高琼何得无礼! 这下可激怒了高琼。 琼怒曰:「 ”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退敌邪?” 史书没有记载被高琼怒骂的冯拯是何表情。 不过高琼骂的痛快,骂出一众禁军的心声,更骂出大宋武将的心声。 高琼也懒得和冯拯浪费口水,骂完之后,便「 ”即麾卫士进辇扣陛,上遂幸北城”。 高琼几乎是强行让禁军卫士用辇把真宗抬往北城的,大臣见状只有随行而去。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则描写了更多的细节: 上乃幸北城,至浮桥,犹驻辇未进,琼以所执楇筑辇夫背,曰:「 ”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上乃命进辇。 真宗一行到浮桥的时候,「 ”左右犹踌躇未进”,宋真宗停辇不前,高琼用楇敲打辇夫说:「 ”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 宋真宗 这话看似是对辇夫说的,其实是说给真宗听的。 既至,登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敌相视,益怖骇。 接下来便是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 劝真宗幸北城且有实际行动,这是高琼在澶渊之盟的第二个大贡献。 在劝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和过河去澶州北城第一线,高琼和寇准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武将出身的高琼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给真宗更多的安全感,对真宗的劝说可能起着更大的作用。 后世有人认为寇准立下澶渊之攻还有赖于高琼的「 ”成全”。 宋高琼封爵见武功,不识字,而练于军事,尝替寇准成澶渊之功。 自此后,宋真宗深念高琼之功,倍加信任。 他日,上命寇准召琼诣中书,戒之曰:「 ”卿本武臣,勿强学儒士作经书语也。” 宋真宗却大字不识一个的高琼保留武臣的纯真,不要学儒生文绉绉的,说话引经据典。 若说寇准立下了澶渊首功,那么从澶渊之功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高琼了。 高琼像 高琼因澶渊之功,带动了整个高氏家族在北宋政坛的崛起。 高氏之兴,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 高琼深受器重,其子高继勋也屡有战功。高家不但与开国元勋曹彬家族联姻,更是与皇室联姻。 高琼的孙女为宋仁宗皇后,曾孙女为宋英宗皇后。 高家地位显赫无比,在两宋长盛不衰。高家在《宋史》有传记便有11人,更有无数高氏后世子弟受荫补为官,受益无穷。 可能后人提起高琼,多会认为是因为他孙女曾孙女贵为皇后、太后,带动高家发达,也带动了高琼的显贵。 这固然有一定的因素,但是高琼自身是凭借战功成为禁军大将,更因为澶渊之功巩固了自己在皇家心中的地位。 两宋重文轻武,提到澶渊之盟我们总是想到寇准等文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高琼等武将的作用。 无论寇准等文臣,还是高琼等武将,他们都应该是留名青史的杰出人物。

相关参考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北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萧太后以收复五代时期被周世宗所占领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为名,与辽圣宗一同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宋。宋真宗收到前线的告急文书后,召集宰辅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建议天子亲

北宋灭亡的种子,早在他们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时,就种下了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有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攻击北宋。面临辽国的大兵压境,北宋朝中惶惶不安,好多大臣纷纷主张南逃,宋真宗皇帝也摇动了。在这生死关头,宰相寇准出头力劝

历史材料题问题(关于宋朝的)

1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始于“澶渊之盟”2宋真宗赵恒,北朝指辽3盟约《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宋真宗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主张下御

宋真宗赵恒向大臣行贿的真相

1004年9月,辽国南侵。最后,辽宋议和,宋朝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过后,宋真宗赵恒听信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的谗言,罢免了曾力主抗辽的宰相寇准,任大臣王旦为宰相。赵恒问王

宋军占据绝对优势,为何还要跟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登基的第七年,即公元1004年,始终不消停的辽军,再一次侵扰大宋边关。这次跟以前不同,辽军不仅人数众多,且由太后和皇帝亲自带队,整容不可谓不豪华。敌军来势凶猛,定州很快失守,紧接着镇守云州的将领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

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多年征战互相不能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条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对老百姓来讲,是绝大的福音,他使边区的人名能够逐步恢复

历史的转折点澶渊之盟

一、“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转折点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

宋朝真的不杀文官?柴姓在两宋为什么受到优待

两宋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章甚多,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宋代的文官大部分都是被贬到苦寒之地,甚至海南。历来这样被贬的文官喜欢借诗言志,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好多两宋文官留下来的诗词,活着说是他们的牢骚话

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澶渊之盟的签订有什么意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北宋建立后,为了解决契丹的威胁,在宋太宗时期发动过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均已失败告终。河北天险丢失,而都城又在一马平川的河南,北

澶渊之盟正式结束了安史之乱,期间华夏有哪些改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澶渊之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安史之乱,被称为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原王朝在地方叛乱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内部整顿,已无暇顾及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这一漫长的转身至澶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