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
Posted 明英宗
篇首语: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
在《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一文中,我们介绍了土木之变战前明英宗出征时的局势。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另一个土木之变的关键点——是否因为取道居庸关回师才导致了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燕山、雁门山以外,也即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以北的地区,不但相对平旷,而且对于蒙古草原可以说是空门大开。 ▲1449年7月19日,明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寻求与也先决战。 也先并不想马上与明军决战,于是向北撤离。显然由于筹备了半年以上,也先的军队携带了大量的牛羊,可以维持长期的作战。而明军仅仅作了两天的准备,如果停留在大同空耗,补给根本没法维持。 ▲蒙古枭雄也先 明英宗本来打算从大同继续北上与也先野战,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得到情报,也先已经做好周密的在大同北面伏击明军的准备。加上大同一带当时大雨滂沱,地面泥泞,让明英宗意识到继续北上风险很大,于是决定回返。到了这时候,明英宗才知道自己仓促出兵是多么的鲁莽。实际上,如果后勤准备做得充分的话,明军只需要大军停留在大同与也先长期对峙,也先军中的牛羊吃尽就不得不退兵,明朝也可万无一失地逼退蒙古人。而也先再组织这样一支十万规模的大军就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但因为明英宗的仓促出兵,使得大军不得不在有蒙古军威胁的情况下离开大同,无功而返。 ▲从地图上看,明军似乎是在长城里面被蒙古军打了埋伏。但实际上明英宗时代只完成了内长城,大同、宣府以北的长城防线合龙是嘉靖中期的事情。图上那一道外长城防线,当时是几乎不存在的。 看起来紫荆关离大同要近一些。《明实录》称王振害怕大军踩坏其家乡蔚州的庄稼,才阻止大军由紫荆关回师。但《宣府镇志》显示王振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回师,并没有提到自己家乡的庄稼,那么选择从居庸关回师应当是明英宗自己的决定,甩锅给王振属于为尊者讳。但是走居庸关回师一定是明军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关键吗?倒也未必。 ▲居庸关当代景象 走居庸关虽然路途较长,但是途中要经坚城宣府。同时宣府、怀来一带山陵起伏,和山西北部的平旷大有不同。由于长途西征却一仗未打就返程,明军上下都士气低落。加上粮草快速消耗,明军的战斗力快速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明英宗感到走山地丘陵较多,不利于蒙古铁骑冲击驰射的宣府一带,入居庸关返回京师,会较为安全。或者,他仍有依托山地地形在野战中击败蒙古军的幻想。而也先显然非常有耐心,不到最后一刻他不会抛出撒手锏。蒙古军给养充足,军心稳定,而明军给养不断消耗,军心越发动摇。迟一些决战,对也先有利。 ▲大同守将郭登在土木之败后仍然守住了大同城 实际上,亲征军离开大同不久,也先便卷土重来,横扫了大同周边的城堡。虽然大同本城坚固,在主将郭登的坚守下未曾沦陷,但由于烽燧城堡的大量沦陷,传递消息的系统被摧毁,等于变成了盲哑状态,不再能与亲征大军取得联络进行支援。大同镇本来兵力充足,但在明英宗出征前也先来袭时没有搞清楚蒙古军兵力就仓促发动野战,损失了接近四万军队,导致面对蒙古军的扫荡没有还手之力。由此可见,不必说走紫荆关,哪怕是向南走雁门关入山西,路上也会遭受蒙古大军的追袭。而就攻城能力而言,蒙古人确实比起当初的匈奴、柔然人有了很大的进步,修筑防御体系对抗他们的成本也高得多了。 ▲蒙古骑兵 随着亲征军向居庸关移动,也先的军队又打残了宣府周边的城堡,令宣府成为孤城。当时宣府兵力薄弱,只有一万三千五百人,守将杨洪仅仅能自守而已。但这是否代表亲征军一定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呢?并非如此。土木惨败的关键,是朱勇、吴克勤两部(战兵合计3-5万)后军遭受也先军打击,全军覆没,更使得亲征军失去了大部分宝贵的骑兵机动部队,才不足以从蒙古军的堵截下杀回居庸关。显然,这是因为在多山的宣府周边地带,明军行军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这与大量优秀军官正参与南方战事,明英宗的团队质量不足(曾征服安南的张辅当时虽在军中,早已老迈昏聩),以及明英宗本人毫无居中调度才能,诸将又不敢妄对皇帝提意见导致的。宣府一带丘陵起伏,适合打歼灭战,曾经埋葬数十万金军的野狐岭之战几乎是土木堡之变的先声。由于朱勇、吴克勤两部的覆没,蒙古军战兵数量对明军可能已形成优势,在骑兵上则全面占优,更能够借助宣府一带多山的地形打围歼战。至此,明朝大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土木堡之变 当然,由于紫荆关方向地形平坦,不利于歼灭战。我们可以认为,假设走紫荆关,或许明英宗仍然会被俘,但是明军的损失应当会小很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相关参考
王振是明朝哪个皇帝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代皇帝的太监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与奸佞之间都有一种很难言说的"缘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英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所谓的“土木之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土木堡之变”,又或称为“土木之祸”,此次大变对于明朝来说,不仅仅是蒙羞的问题,毕竟皇帝成了俘虏实在不怎么光彩,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英宗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天顺元年冬,霜雪初降,再次复位的明英宗坐在紫禁城内的暖阁之中,叹息着斟了一杯酒水,然后缓缓地将其酹洒在了地面之上。这一年,
1441年,皇宫里新修的三大殿完工,英宗宴会百官表示庆祝,太监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个宴。王振为此大发牢骚:“我是当今的周公,为什么不能参加宴会?”有人告诉了英宗,英宗居然下令大开东华门,迎接王振。可见王振
土木堡事变发起公元1449年7月1日,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一日,蒙古哇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蒙古三部兵分三路对明王朝发动战争。这三路分别是由蒙古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da)兵马,进攻明
土木堡事变发起公元1449年7月1日,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一日,蒙古哇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蒙古三部兵分三路对明王朝发动战争。这三路分别是由蒙古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da)兵马,进攻明
正统年间,瓦剌屡次挑衅明朝,有意冒犯中原边境。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亲自平定瓦剌贼寇。不过他有这个决定,与一个叫王振的宦官脱不了干系。王振是明英宗身边的老人了,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明英宗十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後兩次在位,雖然廟號是英宗,但卻難稱英明。第一次在位時,重用宦官王振,引發土木堡之變,損兵折將;第二次在位時,處死於謙等有功之臣,為王振建旌忠祠,祭葬招魂。明英宗在位時
明代正统14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仓促率兵20余万人亲征,因准备不足溃败损失数万,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1449年,数十万明军在明英宗朱祁镇的带领下,反击蒙古太师瓦剌的入侵。然而由于英宗和王振两人的瞎指挥,导致明军全军覆没,不仅明英宗被俘,而且文武系统完全崩溃,大明帝国的战争中坚——武勋贵族也在此战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