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任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半数以上正规军的第一武将,45岁暴亡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盛唐任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半数以上正规军的第一武将,45岁暴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盛唐任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半数以上正规军的第一武将,45岁暴亡
盛唐时期没有哪位将领可以与初唐李靖这样的天才级将领相提并论。所谓名将,至少要在外战中有一次灭大国的战绩,按此标准,唐王朝真正能算上名将的无非是李靖、李绩、苏定方等寥寥几人,薛仁贵都只能算是半个。 盛唐时期,无论是威震西域、号称山地之王的高仙芝,还是靠着刷契丹和奚副本十二年、成为胡人第一个郡王的安禄山,都没有取得过灭大国的战绩,欺负几个小国不算什么。 好吧,王忠嗣算是一个,曾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盛唐武将第一人,曾对吐蕃、契丹、奚族都取得过大胜,尤其是在后突厥灭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勉强可以称得上名将。 可惜的是,这位为大唐守边二十余年的将领,最后卷进了政治漩涡,碰到了李林甫这个奸相,最后落个了贬官后暴死的下场。 【忠臣遗孤、皇帝义子、太子发小】 王忠嗣祖籍太原郡祁县(现山西祁县),出生于华州郑县(现陕西渭南),他的父亲王海滨是战死沙场的唐将。开元二年,王海滨在一次与吐蕃入侵过程中,率不足千人唐军一天之内行军六百里突袭敌军,取得大胜,又追杀一夜,但其他同僚救援不及,虽然战役大胜斩首一万七千级,但王海滨战死。 李隆基怜惜王海滨忠勇,不但追赠了大将军的职位,还把当时刚刚9岁的王忠嗣收留在宫中数年抚养长大。王忠嗣算是李隆基的义子,和未来的太子、唐肃宗李亨共同长大,二人称兄道弟,甚至可以「 ”同卧起”。 这个特殊的身份成了王忠嗣后来掌管河西四镇威震西北,又被贬官流放的悲剧命运的根源。 青年时期的王忠嗣「 ”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意思是严肃稳重,李隆基曾经与王忠嗣讨论兵法,王忠嗣应对得当、出人意料,很得李隆基欣赏,曾说过「 ”尔后必为良将”。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王忠嗣第一次被外放是代州(现山西代县)别驾,相当于副市长。代州是盛唐时期对抗后突厥的边关重镇,唐代始建的要隘雁门关就在代州。当时王忠嗣年轻气盛,把治下的「 ”大滑”也就是大奸大恶之人管得服服帖帖,自己又经常带着几人就出塞查看突厥人情况。李亨当时只是忠王,就向李隆基谏言担心王忠嗣急于立功有生命危险,于是王忠嗣被召回。 开元十四五年前后,王忠嗣20岁左右,重新回到了父亲牺牲的战场,在河西担任军职。当时的河西节度使是萧嵩,文官出身,在任期间任用张守珪、杜宾客等将领大破吐蕃,后来回朝担任宰相,是盛唐时期出将入相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隆基对王忠嗣很是器重,担心他急于对吐蕃报父仇,特地下诏不得让王忠嗣承担危险任务。等到萧嵩临入朝之前,王忠嗣表现了一把,率领七百精锐唐军突袭吐蕃敌军,冲锋在前,斩敌数千人,缴获羊马万余,因功被提升为将军,并有了清源县男的爵位。 当时王忠嗣与另一个将领皇甫惟明不和,被找茬治罪,贬官到地方当了一个小小的果毅。但之后不久就重新被启用,再次回到了河西战场。 开元二十一年一次与吐蕃的战斗中,当时唐军人少,王忠嗣又是单马突进,左右驰突,「 ”独杀数百人”,冲乱了敌阵,唐军随后掩杀,吐蕃军大败。因功,王忠嗣又回到了将军的位置。 这段时间的情况,在王忠嗣的墓志铭上是简单的两句话,「 ”一之岁,拔新城,走莽布,夷烽垒,烧积聚。二之岁,开九曲,夺三桥,梁洪河,溯(溯)西海。”短短两年,王忠嗣战功卓著。 【镇守朔方、河东,见证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从此,王忠嗣一飞冲天,不但官位升任大将军,还在职务上先后担任了河东节度副使、节度使等边关军事大员,又在开元二十九年兼任了朔方节度使,当时王忠嗣不过36岁。 除了王忠嗣能干之外,还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王忠嗣的特殊身份和本人的战功决定了他官位上升远比其他人要快。与之比较,比王忠嗣还大九岁的郭子仪、小两岁的李光弼升官速度仿佛蜗牛爬,郭子仪52岁才当上大将军,李光弼更只是王忠嗣手下的中级武官。 朔方节度使的辖区基本上在黄河河曲地区,四十年前名臣张仁愿在黄河以北修筑了三座受降城,把大唐北方防线向北推进了数百里,在朔方地区大唐已经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王忠嗣能在此处任职,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能力的好地方。 天宝四载,王忠嗣又兼任了河东节度使,防区范围从黄河河曲地区向东扩展到了现山西省。 在朔方和河东的数年,王忠嗣调整了从武将到一方统帅的心态,一改少年时期敢打敢冲,变得稳重严谨,不再为了自己的战功轻易发动边境战争。平时就是训练士卒,补充物资,沿着朔方至云中数千里边境修筑军事要塞,开创了多处军镇。继四十年前张仁愿之后,王忠嗣又把北方边境向北拓展了数百里。 王忠嗣在朔方,定下了高价向突厥人买马的策略,名声传出去,越来越多的突厥人过来向大唐卖马,于是「 ”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后来王忠嗣调到西北,还从朔方、河东调拨了战马9000匹,加强了西北唐军的实力。而且王忠嗣非常细致,每次出战,发放的兵器都要记录到人,不得轻易遗失,使唐军的军械物资有了良好的保障。 王忠嗣也非常理解手下将领的求战欲望,派遣大量间谍外出打探敌人虚实。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就出奇兵袭击,每战必胜,将士们有胜仗打,王忠嗣在将士们心中威信极高。 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族大战于桑干河,三战三胜,「 ”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奚族当时虽然归附唐王朝,但却一直保持对大唐的戒心,适当的敲打敲打是有必要的。 对后突厥,王忠嗣充分利用了其内部各部落势力之间的矛盾,上书「 ”平戎十八策”,对后突厥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多次出兵削弱后突厥强大势力,还挑动各部落内斗。 当时的后突厥已经离被回纥灭亡没有几年了,王忠嗣这段时间给后突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数年下来,后突厥内乱不断,多个部落数千帐归附大唐,最后一任后突厥首领白眉可汗也在内乱中被杀,首级被送入长安,后突厥灭亡。 虽然给了后突厥汗国最后一刀的是回纥,但大唐却是多年来压制和消耗后突厥的主力。因此,李隆基也有了灭大国的无上武功,威震四海,王忠嗣身为执行者和对抗后突厥一线统帅,也有了灭国之功。 后突厥灭亡后,王忠嗣上了《平定诸蕃奏》,总结了后突厥灭亡的过程,把消灭后突厥、白眉可汗传首长安之事与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生擒颉利可汗相提并论,明显在拍李隆基马屁。 王忠嗣镇守北方边境多年,「 ”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转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回到了父亲和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天宝五载,王忠嗣再添职务,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十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人占了四个,大唐47万边防军王忠嗣一人手下就有26.77万,占总兵力的一半还多。 「 ”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大唐289年,没有一个将军军权如王忠嗣之重。但王忠嗣也知道自己权势太盛,多次请求辞去朔方、河东节度使位置,几个月后李隆基同意,免去了王忠嗣这两个职务。 《旧唐书》上有句话令人费解,「 ”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意思是说王忠嗣对河西、陇右情况不熟悉,又开始有了功名富贵之心,声望与之前相比有所降低。 这句话前半句没有道理,当年王忠嗣父亲王海滨就是在这里战死,王忠嗣也在这个地区长期战斗,怎么能对情况不熟悉呢。后半句倒是有可能,当时王忠嗣已经成为盛唐武将第一人,不低调一些还得了? 转移到西北的王忠嗣的主要敌人变成了吐蕃,在青海等地与吐蕃大战,多次取得大胜。但因为一个问题,李隆基和王忠嗣发生了矛盾,这就是大唐与吐蕃对石堡城的争夺。 石堡城(现青海湟源县)又名铁仞城,当年是吐谷浑故地。李靖灭吐谷浑,此地开始归属大唐,后来唐高宗时期被吐蕃占领。 李隆基之所以对石堡城念念不忘,是为了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当年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后,以公主汤沐邑为名错误的把这块肥美的土地割让给了吐蕃,吐蕃在此建了石堡城,并以此为前出基地,不断入侵河右(青海东部)地区。 为了争夺黄河九曲之地,双方围绕石堡城连年大战,开元十七年唐军突袭夺取了石堡城。但开元二十八年金城公主去世后又被吐蕃大军攻占,这让当时如日中天的李隆基非常恼火,就让王忠嗣把石堡城拿下。 王忠嗣上奏说正面强攻唐军至少要死伤数万,不如放一放,等有机会再行夺取。李隆基因此不高兴,心中开始对自己的这个义子有了不满。 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当时奸相李林甫正是权势正盛的时候,天宝五载发动了针对太子李亨的一系列进攻手段,险些把李亨太子位置废掉。王忠嗣与李亨从小一起长大,是李亨天然的助力,李林甫一来担心王忠嗣支持李亨,二来担心王忠嗣的军功足够入朝为相影响自己,就在李隆基耳边不断的说王忠嗣的坏话。 另外,安禄山可以算是李林甫的外援。王忠嗣曾数次上书说安禄山必反,估计是王忠嗣实地考察了安禄山的辖区和部队,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安禄山有其他想法,这就更是让李林甫心中忌惮。 「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天宝六载,另一个将领董延光献策要夺取石堡城,李隆基命王忠嗣率军接应。但王忠嗣心知董延光此策必不能成,就行动不是很积极。当时李光弼是王忠嗣部将,和王忠嗣讨论此事,王忠嗣说石堡城不足以改变双方战略态势,用数万士兵的性命去换取战功不值得。王忠嗣也知道自己违抗了李隆基的命令,已经做好了舍弃官位的打算。 董延光此人在史书上只提过这一次,官位不详,也无其他战功记录,就是个普通的将领。董延光果然没能攻克石堡城,之后就上奏说王忠嗣不配合造成战役失败。李林甫又找人诬告王忠嗣准备拥立太子继位。这下彻底激怒了李隆基,把王忠嗣召回让有关部门审问,差点儿判了死刑。 当时继任王忠嗣任陇右节度使的是哥舒翰,用自己官位为王忠嗣担保,言辞恳切,追着李隆基不断叩头辩白,声泪俱下,李隆基稍稍平息了怒气,只是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又转任汉东郡(现湖北随州)太守。 天宝八载,王忠嗣暴死在汉东,年仅45岁,死因不详。 后来哥舒翰攻打石堡城,调集了朔方、河东精兵六万三千人,石堡城「 ”四面悬崖数十仞,石路盘曲长三四里”,三面绝险,只有一条通道,吐蕃在城中储备大量粮食和滚木擂石,哥舒翰强攻数日方才得手,士兵死伤数万。战后仅俘虏的吐蕃士兵就达到四百人,战斗中杀掉的不知有多少,但总之这场仗伤亡比亏大了。 一切都如王忠嗣所料。 【王忠嗣莫名其妙的死】 天宝五载的时候,李隆基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刚刚封杨玉环为贵妃,自己也是身体康健,是唐王朝自开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了。(当时在位34年,与唐高宗李治持平) 王忠嗣镇守边关二十余年,大批将领曾是王忠嗣的部下,其中包括哥舒翰、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李晟等人,在他任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一半以上精锐军队的时候,真的是盛唐武将第一人。 所以王忠嗣是有条件支持李亨继位的,但王忠嗣即使存了想法,也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正常想法。对此李隆基也心知肚明,对王忠嗣没有下死手,留的太守官位也不算太低,当年李世民去世前也把李绩贬官,就是让自己的儿子提拔李绩以获得臣子的忠诚。 如果王忠嗣把这些事情考虑清楚,只要安静的等待数年,李隆基死去李亨继位,自己自然可以重新被启用。当时王忠嗣刚刚45岁,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所以,有说法说王忠嗣是郁郁而终完全没道理,《旧唐书》上只用了「 ”暴亡”两个字,应该是非正常死亡。考虑到李林甫当时的权势,以及对异己的诛杀手段,不排除王忠嗣是被李林甫暗杀的可能性。 总之,这位盛唐唯一名将,就这么无声无息死去了。 如果王忠嗣尚在,安禄山敢不敢起兵造反都是问题。即使安禄山造反,以王忠嗣远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声望,平叛难度也将降低。 史评中把王忠嗣贬官归因于李林甫,「 ”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李林甫确实在盛唐后期起到了相当坏的作用,安史之乱有一部分责任要算在李林甫头上。 说句题外话,盛世实际上是不需要名将的,只要有能够把国力转变为胜利的战略家和教科书一样的将领就足够了。盛唐不缺乏后者,但战略方面的缺陷浪费了大唐二次腾飞的最佳时机。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十七史百将传》、《读史方舆纪要》、《全唐文》等。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相关参考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唐朝名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节度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把盛唐打成了乱唐;而后遭遇的黄巢起义,彻底把大唐打成了残废。安史之乱以及黄巢起义,只是问题的表象,不是绊倒大唐的真正问题。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图】大唐第一庄一部穿越盛唐的精彩故事【图】”的详细内容!话说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今天,咱不讲大唐王朝的光辉灿烂,而是说说
古代汗青时期,第一所由官方创办的正规军官学校则是由赵宋王朝建立的武学。而武学是宋代为武举开设的将官高档学府,并是以起头培育军事之才来增加国防实力。虽说,宋朝武举的轨制较之前历朝略有完美,但宋朝武举倒是
古代汗青时期,第一所由官方创办的正规军官学校则是由赵宋王朝建立的武学。而武学是宋代为武举开设的将官高档学府,并是以起头培育军事之才来增加国防实力。虽说,宋朝武举的轨制较之前历朝略有完美,但宋朝武举倒是
盛唐之下的乱政:太上皇最多的朝代,大唐怎么啦?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太上皇这个词还是西汉初被发明的,话说当初汉朝建立以后,刘邦登基为帝。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刘太公此时还尚在人世,而
乾陵是唐朝规模最大的皇陵,它作为一座二帝合作葬墓,在中国甚至世界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因为营建乾陵时正值盛唐,国力十分雄厚,另外,乾陵的修建时间长达23年,由此可以想象得到,乾陵内的陪葬物肯定是极为丰
轻松读史之大唐(196):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第一篇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6)冷兵器时代,人多很重要。但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唐军好像并不在意。听李世民那意思,他不担心自己人少,只担心别被对方跑了。当时他作了个形势分析:敌人上策是找个山头挖沟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防工业相当落后,军队武器装备多数依赖进口,“根据民国二十四年之统计,我国轻武器所需之弹药半数需自国外输入”。这样落后的军工生产无法适应抗日国防的需要,一旦外援阻断,中国军队百万正规军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朝在台湾设省,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何许人也?原来刘铭传年轻时是个乡间勇夫,没受过正规教育,没中过举、更不是进士出身。他能当上主政一方的高官,靠的全是一身胆气。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