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对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
Posted 光绪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大家对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大家对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我们说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在当时绝对是一代人杰,在绝大部分国人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时候,他们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救国图存的办法,他们的思想见识是当时潮流的顶端。当时康梁创建的学会遍布全国,让很多知识阶级接受了他们的思想。要思想有思想,要见识有见识,要方法有方法,奈何对手是慈禧。咸丰尸骨未寒,慈禧刚登上舞台就大刀阔斧的除掉了顾命大臣,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言斤瓜分权力。慈安死后,慈禧又以雷霆手段夺取了恭王的权力,扶持醇王。晚清政坛,绝顶高手只有两个,一个是袁,一个就是慈禧。 那么为什么同为人杰,二人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呢?首先说说康有为。康有为把自己包装成维新派的首领,并捏造出个康党,天可怜见,整个改革过程中康有为不过是边角料而已,并未发挥什么大作用;他逃走之后,哪是做什么生意,不过是鼓吹自己。大发厥词,骗取海外华人的捐款,以供自己挥霍。康有为拿旧道德来说,是奸臣。他本来没有改革的实际能力,却鼓吹改革,骗取了光绪皇帝信任(当然光绪生于妇女之手,能力也很堪忧),一时间呼风唤雨,小人得志;等到被追捕,不学谭复生从容就义,自己先跑了,还恬不知耻地招摇撞骗,衣带诏可是用来救光绪的?说他伪君子?都不需要辩的。再说新道德,首倡维新,这个确实有,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说梁启超,相比于康有为的保皇本色一直不变,梁启超一直在变,一直在改变自己的立场,但是我们由表及里,任公一直基于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顺应时势在变,而不是虚伪的明哲保身,见风使舵。也许同时代的人感受是最真,孙文、胡汉民、蔡炎培、鲁迅等各类人都对其评价甚高;死后享受国民政府的国葬待遇,争议很少。 而当康有为招摇撞骗,坐拥轿车豪宅,养几房姨太,过着舒适的好日子的时候;梁启超并没有这样做,他从保皇始,从改良终,一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一生作一千多万字,影响深远,在用毛笔书写的时代不知道还有谁能比肩),在学术、文学、出版教育上成就都很高。书传俱在,品行学养都得到公认。 当然,研究历史更多关注的是事件本身的影响,而不是个人的作用,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在那个灰暗的时代,有识之士都在为中国寻求出路,康梁要改革,孙文也是保皇开始,但是很快就与清廷决绝了,这些人虽政见不同,但都是热血人士。康梁改革自有其历史价值,如果没有血的教训,孙文等革命派不会认清晚清的无可救药,从而决绝,走上革命之路。因此,尽管康有为人品、私德广受诟病,让人唾骂,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在戊戊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相关参考
...往政治史与法律史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宪政思想以及变法主张的研究,而忽略对翁同龢的研究。毋庸置疑,康梁二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发动者和主导者,然而,在戊戌维新运动之初,朝中...
大家总是说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装备和火力上有着巨大差距,导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往往只能以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军的钢铁,那到底两者在装备和火力上有多大差距呢?今天就简单讨论下这个问题。日军联队合影日军
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晚清戊戌变法那场震惊朝野内外的政治变局中,翁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往政治史与法律史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宪政思想以及变法主张的研究,而忽略对
歷史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而引得後世的人們不斷討論。其中有一個問題備受矚目:二戰時美國和蘇聯的軍力都達到了各自歷史上的一個巔峰,如果當時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的差別而直接開戰,那麼究竟哪方會贏呢?二戰時美軍曾
歷史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而引得後世的人們不斷討論。其中有一個問題備受矚目:二戰時美國和蘇聯的軍力都達到了各自歷史上的一個巔峰,如果當時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的差別而直接開戰,那麼究竟哪方會贏呢?二戰時美軍曾
大家都知道,清末民国初年,有一对师徒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这对师徒就是康有为与梁启超。人们对这对师徒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戊戌变法,后来变法失败后两人就此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那么对于梁启超与康有
当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国外,惊魂未定之时,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竟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
中国的革命党人和日本关系非常密切。维新变法失败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就逃到日本。清政府发出通缉令,但日本政府依然对康梁予以庇护,不但是提供住宿,并且拨出大笔经费,让康梁继续宣传活动。对于孙中山、黄兴等人领
蒋琬简介诸葛亮对蒋琬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向来被誉为千古谋臣,智慧的化身,他那么聪明谨慎的一个人,为何会对刘备素来不喜的蒋琬另眼相看,还给刘禅密表,称他死后蒋琬可以代替他呢? 这个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联合袁世凯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最终慷慨赴死,康有为、梁启超等幸存的变法者则被迫逃往法国、日本等国,开始他们流亡海外的生活。事实上,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