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国暗中 ”相助”,希特勒三缄其口,联军敦刻尔克全身而退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某大国暗中 ”相助”,希特勒三缄其口,联军敦刻尔克全身而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某大国暗中 ”相助”,希特勒三缄其口,联军敦刻尔克全身而退

接上文://toutiao./i6709812694695805454/ 电影敦刻尔克镜头-撤退中的英军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英法联军能够敦刻尔克安然撤退,既不是希特勒听从了相关将领的建议,也不是德国空军实力不济,更谈不上为了保存装甲部队实力以及手下留情。 笔者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德军之所以下这道命令主要是由于本国石油危机和苏联威胁造成的。 在德波战争发生后,英法对德国实施了经济封锁,大批商船被扣,德国原料进口下降了一半左右,造成德国原料紧缺,尤其是石油。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国石油储存量是240万吨,但德国石油主要来源国-罗马尼亚在英法经济战和压力下减少了对德国的石油输出。1939年10月罗马尼亚出口到德国石油为7万吨,11月只有不到6万吨,1940年1月仅有1万吨,而正常德国每月至少需要进口10万吨。 到1940年5月西线战役开始时,德国石油库存只有160万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包括1939年9月-1940年5月从罗马尼亚、爱沙尼亚、苏联等国进口的石油。也就是说,德军在波兰和挪威两个战役就消耗了100多万吨石油,而西线联军实力远比波兰和挪威强,这就意味着这次战役要消耗的石油将会更多,很可能会导致燃料枯竭,尽管理论上石油储备可以支撑到8月份。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德军对西线的进攻出动了2800辆装甲车辆,除去装甲侦察车外,坦克大约2200辆。当时德军已有很多的III和IV型坦克可以投入使用并加强装甲兵部队实力,但却储存起来不用。这不单单是德军想保留做后备使用,更有节约燃料的考虑。而德国空军同样由于燃料缺乏,也不得不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在德波战争爆发后到西线战役开始前的8个月时间没有同英法空军展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或主动进攻。这主要还是德国石油库存仅仅能够确保在西线发动一场大规模陆地进攻,而无法同时进行大规模空中交战的后备能力。在1939年11月《德国空军参谋研究》也指出:「 ”对这种进攻(指无限制轰炸)还会引起英法报复,可能使我们无法集中必要力量,采取一次大规模的陆上行动”。 在5月24日之前,德军大批装甲车辆、军用车辆、飞机等开动,消耗的燃料更加剧了德国的石油危机。当然,打败了英法,罗马尼亚就会改变中立立场,完全转向德国。在这一点上,德国的判断非常正确,1940年5月27日,德国与罗马尼亚正式签署石油换武器协定,即罗马尼亚每月至少向德国提供13万吨石油,换回德国在波兰和捷克缴获的武器。然而,只是一个石油问题还不至于让德国丧失一个打大歼灭战的机会,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1940年6月德军在巴黎 1940年5月23日,即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前一天,苏联开始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军队,并告诉德国「 ”比萨拉比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苏联决心使用武力。”虽然在德苏秘密协定中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不过苏联在此关键时刻趁德军无暇东顾而「 ”顺手牵羊”吞并整个罗马尼亚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德国此时却是鞭长莫及。当德国向苏联提出,德国非常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笔者注:1940年德国对罗马尼亚石油依赖量达到94%),苏联的回答则是「 ”德国想要的石油苏联可以提供!”苏联并吞整个罗马尼亚的意图似乎也十分明显。1940年3月29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出:「 ”我们与罗马尼亚没有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比萨拉比亚问题。。。”。6月26日即法国战败投降后第4天,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在24小时内让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也许有人觉得,德国如果在西线战役前如果采取先夺取罗马尼亚的策略就不会丧失这一时机了,其实不然,英法对德国的经济战并不仅仅限于石油;而且,进攻罗马尼亚意味着同时进攻匈牙利或者南斯拉夫,这不仅会大大分散德军兵力,使西线进攻推迟,同时还会因为活动范围超出德苏秘密协定而使苏联不满,对于东线安全更加不利。因此,德国在西线进攻中面临石油危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 链接-战前德国石油储备情况 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德国生产石油130万吨,进口石油230万吨(150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有数据为从罗马尼亚进口约100万吨,从苏联12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1939年8月-1941年6月苏联共向德国出口石油66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 苏军装甲部队的T-26坦克和БА-10装甲车准备进驻比萨拉比亚 由于德国正处于同英法大战中,在东部边境用于防范苏联庞大兵力的仅有绵薄的5个师,而东线苏军兵力则是130多个师、1万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几乎是呈「 ”真空”状态,远不足以同苏联对抗。因此,德国对苏联不能翻脸,只能用哑谜方式来对抗苏联。德军禁止装甲部队渡过阿运河不仅是为了避免同英法军队发生激烈战斗而使装甲部队能够争分夺秒的及时东调,凭借残存的石油打一场两线战争,而且也使为了使步兵在装甲部队一旦东调后可以凭借运河阻止英法军队的突围。何况,在没有确定苏军意图只是占领比萨拉比亚还是整个罗马尼亚之前,德军装甲部队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打草惊蛇,徒劳跑到东线白白浪费本已十分缺乏的油料,而且还有可能被英法乘机杀个回马枪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实际可能就是,德动苏动,德不动苏不动。因此,德军装甲部队只能原地待命,保持随时可以调动的状态,静观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真有变故,德军装甲部队也可以在一天之内抵达德国本土东部边境。这也就是希特勒5月24日下令的真正原因。 此后,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后发表的公告中提到:「 ”。。。当我们的士兵在西方击破着英法力量的同时,俄国在东线的军事行动日益发展到威胁的程度。。。俄国对于罗马尼亚的进攻威胁,要占领或者摧毁这个重要的经济区域,不仅对于德国而且对于欧洲都有重大影响。。。)”。而这个公告一语道破了德军进攻英法时东线面临的威胁。 敦刻尔克地理位置图 在德国有兵可调时,东线威胁是不存在的。1940年6月15日-6月17日,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笔者注:在此之前的1939年9-10月分别与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驻扎了军队)。此时,德国陆军总兵力已经达到160个师,除去驻守挪威的兵力和西线战役扫尾的军队,还有30多个师可以立即调赴东线。而且,就在6月15日这一天,希特勒还下令准备裁减陆军40个师。可见,这个并吞行动,对于德国本身并无威胁。而能够称得上威胁的只有5月24日苏军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一事。这实际上是希特勒在暗示他在敦刻尔克放走英法军队的真正原因。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原因确实不能公布。其他的各种理由都可以交由西线德国将官们去辩论,以便确定命令是对是错,唯有东线存在威胁不能告诉。如果对正在西线激烈交战的德军提及背后还有一柄闪着寒光的利刃时,恐怕谁也无法安心作战。对于从一战中出来、对两线作战的危险有刻骨铭心教训的众多德军军官们更是如此。因此,希特勒只有在这一威胁变成事实时才能把这道命令交给他们讨论。在德军没有结束西线战役(包括对英作战)时不能提及此事,而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也不能提及,因为这又会使德军担心逃脱的英军从背后的抄袭。只有当英国或者苏联被打败,德国只面临一个对手-苏联或者英国的时候,这个真正的理由才会公布。然而,德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也使得希特勒下这道命令的原因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1940年6月28日比萨拉比亚人民欢迎苏军的到来 那么,德军在装甲部队不能进攻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凭借强大的空军,并辅之以海军封锁歼灭这支被围联军呢?他们不是完全有这个能力吗? 如前文所述,德国拥有足够歼灭这支联军的空军实力。而海军水面舰艇虽然在挪威战役中损失惨重,不过依然还有大批鱼雷艇、布雷艇以及潜艇等可以提供封锁。英法联军40个师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弹丸之地,粮食十分紧张,如果德军用飞机和舰艇布雷封锁港区,这支联军就无法坚持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德国空军对用法军队的撤退构成严重威胁时,英法方面可能会放弃营救,而命令这支部队自行突围,从而使德军主力和装甲部队陷于同英法军队的大战中无法抽身,这不利于德军在东线有危时及时东调。而且德军由于东线威胁,不仅要保存一支强大而又随时可调的装甲部队,也需要保存空军。被围联军中有英国陆军的全部精锐,对于保卫英国本土至关重要,英国必然会尽一切可能援救这支军队,这无疑会使德国空军在同英国空军的大战中增加损失。在敦刻尔克德军投入作战的800架飞机中,500架是战斗机,而且德国空军往往是英国空军撤离或者加油的间隙实施进攻,很少同英国空军展开正面对抗,证明德军的确有保存空军实力的意图。保存空军主力可以同数量占有优势的苏联空军作战,并迟滞苏军的进攻,同时也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节约燃料。而没有空军夺取制空权,仅凭力量弱小的德国小型舰艇是根本不可能有封锁港口希望的,反而会遭到英国海军的重创。 需要指出的是,敦刻尔克不仅是德军歼灭英国陆军主力的最佳机会,而且也是诱歼英国海、空军的一大战机。这一战役对以后德国消除两线作战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切希特勒完全明白,迫使他放弃这一重大胜利的原因不知出于神经质,而是眼前就面临两线作战的致命威胁。与其耗尽燃料而被苏联灭亡,不如回师向东与它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生存的希望。这是希特勒下令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唯一选择。 苏军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部队不仅使德军装甲部队、空军停止前进,而且也决定了德军不得不将这支面临被歼的英法军队放回英国。 敦刻尔克上船的英军 如果德军投入歼灭被围联军的大决战中,苏联很可能并吞整个罗马尼亚,而凭德国的实力和残存的燃料,根本不可能同时对抗苏联和法国两个对手,可能会导致亡国。如果德军攻占敦刻尔克,完全包围英法军队,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英法军队必然会全力向南突击,以期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会合。虽然德军完全有能力予以阻止,不过这支有40个师的联军大规模反击不可能同之前的阿腊斯之战同日可语,这将使处于被围英法联军和法军主力之间的德军装甲兵主力不可避免陷入同对方的大战而无法脱身。如果德军等到英法军队大部分已经撤出,余部不能拖住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再进行围歼,则其价值就很小了。而如果德军放走这支英法联军,就可以对西线残余法军占60多个师的优势,这本身就是震慑苏联的无形军队。到那个时候德军就可以集中全力打败法国,即使德军装甲兵东调,凭借德军占优势的步兵和炮兵打败残余法军也是有获胜希望的。虽然德军会因此丧失打败英国的最好时机,使以后进攻英国十分困难,但在这个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保证自己的生存才是上佳之选。这样,希特勒也只能在想哭的时候还要满脸堆笑的为这支联军「 ”践行”了。 德军轰炸机群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德军才在5月24日-5月26日下午,英国海军尚未开始撤退的一段时间内毫无所动,目的就是使英法对从海上撤退抱有希望而不至于南下突围。当英法联军从26日夜开始海上撤退时,德军也恢复了进攻。而且德军由于在25和26日攻占了布伦与加来,又增加了1个多师的装甲部队。同时,德军的这次进攻选择在夜间,不仅敦促了英法军队的撤退,也使英法军队不至于被逼急。德军的这次进攻和B集团军群日益增加的压力迫使比利时政府在5月27日上午要求停战,并在28日上午4时宣布投降。这使得英法军队力量大减,不得不完全放弃抵抗而开始撤退。 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德空军出动飞机中只有300架轰炸机,而且把大部分炸弹投掷在港口和城市建筑物上,并未集中力量攻击载运大批兵员的英法舰船,其有意放走英法军队的意图不难看出。自然,德军也不能放任英法军队将其重装备带走。被围英法联军有700辆坦克、2400门火炮、8000余挺机枪、6.3万余辆汽车和50万吨军用物资,数量极为庞大。如果德军不对敦刻尔克这个法国第三大港口进行破坏,英法军队就会在短短几天内携带全部装备撤走,并迅速转运到法国控制区重新发挥作用,这就会使德军的努力毫无意义。 考虑到这一点,德国空军在英法刚刚开始撤退的5月27日就进行了猛烈轰炸,并不断加剧,使得敦刻尔克港口船坞全遭破坏,码头成为一堆乱石,城市大部分被炸成废墟,只有一条1300米长的东堤可供船只停靠。这条堤道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狭长建筑物,堤面的狭窄通道仅容3个人并排通过,根本无法将重装备装上船,甚至于抢救人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滩。27日夜,做为「 ”催化剂”的德国鱼雷艇、潜艇和布雷艇从德国控制的荷兰与比利时港口出发,使得英法海军大为担心,只顾及运走兵员而没有运走或炸毁装备。也就是说,德军已经将这支英法军队解除了武装,暂时不会对德军构成威胁,而英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充这样大量的装备。这就为德军迅速击败法国打下了基础。敦刻尔克战役后,德军南下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并为德国在英军没有重新武装起来之前入侵英国创造了条件。 在港口被毁,比利时宣布投降之后,德军又可以在不迫急英法的限度内向前推进了,这就是德军在28和29日又继续进攻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在步兵部队尚未赶上来情况下的顺手牵羊,也是进一步催促英法军队撤退的举动。不过,德军已经距离敦刻尔克很近,如果继续由装甲部队进攻就会妨碍英法军队的撤退(笔者注:到29日止,英法军队仅撤出72783人,还有30余万人在敦刻尔克,仍有突围的能力),于是装甲部队的推进又一次被阻止。同时,步兵部队也终于赶到并替下了装甲部队。这不仅限制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使英法有更多的时间撤出自己的军队,而且随着英法军队的撤退,德军所占的兵力优势也日益增加。在有兵可调的情况下,东线威胁也就会逐渐减小,从而使德军装甲部队可以用于攻击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了。由于英法军队的装甲主力已被歼灭,缺乏反击能力,德军装甲部队即使投入同法军的大战,也随时可以调出。这样,德军就可以争取时间彻底打败法国,从根本上解除两线作战威胁并打破英法的封锁。 满载联军士兵的舰船 因此,在比利时宣布投降的5月28日当天,希特勒就已经命令古德里安组成1个装甲集群,辖有4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正是这一决定,使德军很快做好了攻击法军主力的准备。德军对法军主力发动总攻势的时间安排在6月5日,即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很明显是向苏联暗示自己已经有大批部队东调,以此保障德军向法军发动总攻时的东线安全。 然而,事情的实际发展毕竟是难以预测的。如果苏联终不肯西进,或者苏联果真乘隙而断德国石油来源,那么又该如何评价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的这一决策呢? 一方面,就它在后来的战争中给德军带来的严重后果来说,这一决策可以说是德军一大战役失误。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一决策对苏军产生的威慑作用,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德国。因为在德军作出这一决策后,苏军一直没有进一步行动,直到20多天后的6月15日才有所行动;而对罗马尼亚的再次威胁则是在法国战役结束以后。德军虽然放跑了敦刻尔克的30多万联军,但却获得了击败法国的时间,并换来了全局的稳定。 联军在海岸遗弃的军车 希特勒在1939年和1940年一直禁止触动苏联,甚至连搜集苏联情报这样的潜在敌对行为都不允许,以至于后来进攻苏联时,连一张苏联地形图都没有。两线作战始终是德国的致命所在,德国对此不得不十分谨慎。而且,从后来法国战役已经结束,德军主力可回返东线情况下,苏联尚敢夺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它在德国无暇东顾时完全有可能会对德国进攻。如果一支军队在进攻中因为推进距离过长、速度过快而使侧翼过于暴露又缺乏掩护,一旦对方从侧翼突击而且对方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同时有很强的进攻意识,这支军队必亡无疑。假如对方不一定会进攻,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也没有哪一位指挥官会敢于以肯定的方式下令,同时还是在不能两全和优先保存自己的时候。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被世人曲解半个多世纪,这不能不说是对敦刻尔克战役研究的一种遗憾! 撤回到国内的英军 本文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您的高见!

相关参考

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30万大军成功逃离纳粹德国虎口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30万大军成功逃离纳粹德国虎口”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了解点二战历史的人可能对诺曼底登陆战、太平洋战役等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敦刻尔克大撤

爆笑简史敦刻尔克大撤退——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大逃亡!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万

敦刻尔克大撤退撤走了多少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伤亡损失如何

  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此次撤退标志着欧洲除英国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撤走了多少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

一个小国暴露了大国的无能,另一个大国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鼓励他的部下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他说:「”我们只需踢开门,里面整个腐朽的结构就会垮掉。”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狂人呓语。实际上在当时,觉得苏联不堪一击的不只希特勒一个人。丘吉尔就说过

一个小国暴露了大国的无能,另一个大国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鼓励他的部下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他说:「”我们只需踢开门,里面整个腐朽的结构就会垮掉。”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狂人呓语。实际上在当时,觉得苏联不堪一击的不只希特勒一个人。丘吉尔就说过

二战美国生产力有多恐怖

二战前期,德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高素质的军官团把西欧各国打得生死不知。开战前两年,德军在东西方向上两面开花,在西线上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险些将英法联军合围在敦刻尔克,东

95岁老妇人曾是希特勒试毒女郎

   现年95岁的德国老妇人沃尔克和其他14名女孩曾一同为希特勒试吃食物,避免投毒。  白色的剥皮芦笋,蒸往后配上甘旨调味汁,最妙的是,里边有上等的黄油,热腾腾地飘着香味儿。此刻,一般德国人

特朗普競選總統時,聲稱要解密肯尼迪刺殺案,為何現在還是三緘其口

在美國有影響力的家族很多,但在政治世家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非是四大家族: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布希家族。然而在這四大家族當中,肯尼迪家族似乎帶著某種特殊的詛咒。約瑟夫·肯尼迪一共有9個孩

照这打法,八国联军进不了北京城

甲午战争清军其实虽败犹荣,网友:照这个打法,八国联军进不了北京城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泱泱大国。古代四大古国,带现在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不是随便一个国家都可以达到的文化底蕴。我国古代是亚洲

敦刻尔克讲的什么故事敦刻尔克历史背景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将带你重新回顾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处于绝望和悲剧中的超30万英国士兵的撤退行动,也就是所谓的“狄那莫计划(Oper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