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他们为什么宁愿杀害同胞也不愿剪辫

Posted 辫子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912年,他们为什么宁愿杀害同胞也不愿剪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12年,他们为什么宁愿杀害同胞也不愿剪辫

从城隍庙方向传来火光和喊杀声,王霞亭耳闻目睹,心中慌张。此时朋友于芳顺跳过院墙,急切地告诉他:「 ”快快躲藏!”他不敢迟疑,立即藏在院内一个严密的坑洞内。 不多时,一伙手持长枪、大刀的搜查者闯入院子,个个凶神恶煞眼睛血红。一阵猛烈的翻箱倒柜之后,无所收获,遂悻悻而去。 在坑洞内躲了一天之后,王霞亭在天色微明之际戴上假辫子,化装逃出。他躲过了一场屠杀。 王霞亭是山东昌邑县同盟会会员,也是该县「 ”民元惨案”的幸存者。这场惨案的肇因,即男人要不要剪掉前清的辫子。 一、剪辫令 1912年3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 ”大总统令”:「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悉知。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民国初年警察强制剪辫。 这就是著名的「 ”剪辫令”。此令特别强调,发辫既是「 ”满虏窃国”之后强加于汉人的「 ”腥膻之俗”,又是滋长传播疾病的「 ”伤生之具”,所以必须「 ”一并论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即便没有这份命令的提醒,像王霞亭这样的县城士绅,都不会忘记汉族男人发辫的由来。 1665年,摄政王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下达「 ”剃发令”:「 ”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头发成了归顺降服的标志,从而被赋予浓浓的政治意味。中原的百姓是倔强的,他们高呼「 ”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誓死抵制「 ”剃发令”。 鉴于这种对抗,八旗兵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染大江大河,其中最为显著的事迹,发生在江阴。 1665年夏,豫王多铎荡平江南,谕令「 ”江阴限三日薙发”。江阴百姓被激怒,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清军24万人攻城,城破之后连杀10天,全城17.2万人死难,仅53人得免。 人事轮回,时空变幻,清朝覆亡民国肇建,强制剪辫成为1912年的时代强音。拖了260多年的大辫子,要在短时间内剪掉,又谈何容易! 1919年北京剃头摊上有顾客剃发蓄辫。 为了贯彻「 ”剪辫令”,山东都督周自齐派出演说员彭仲豪、周振声到昌邑县宣传新政,劝导剪辫。 7月1日,彭、周二人在县衙门前搭台,会同县议事会、参事会两会议员演说。 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精心选择的。7月1日这一天是大集的日子,十里八乡的民众进城赶集,人流量大;县衙门有各乡的意见领袖往来,易于消息的传播;议参两会议员多是同盟会会员,已经剪辫,堪称行动楷模。 然而,这一场热闹的集会背后,潜藏着杀机。 二、杀秃子 7月1日上午,彭仲豪、周振声等人演说了一番大道理,无非是:「 ”我们国家是要奉行三民主义,由民作主,不应当再拖着满清所遗留下的辫子了,无论工、农、兵、学、商,都要一律剪去辫子,遵守民国制度。” 接着,「 ”演说员以若辈非官即绅,应先剪发,以为合邑之倡”。他们指挥警察当场剪掉了前清武官许殿魁和数位县衙门胥吏的辫子。 被剪辫的许殿魁等人表情痛苦,但没人在意。 当天下午,彭、周两位演说员到城区议事会拜访,恰逢颇有名望又很顽固的士绅梁怀思、魏桂五在会。演说员劝道:「 ”两位老先生是人民的表率,应将辫子早行剪去,以作倡议。” 随行的警察不由分说,将梁、魏的辫子剪下来。梁、魏登时变得脸红脖子粗,怒气冲冲地不辞而去。尽管情绪激动,彭、周仍然不以为意。 正当彭、周自以为不辱使命之际,一场阴谋正在酝酿,有人擦亮了刀枪…… 1912年英国杂志报道剪辫情形。 7月2日晨7时,县城内城隍庙的钟声突然大鸣,梁怀思、许殿魁、魏桂五纠集衙门胥吏200多人,手执长枪、大刀、土枪、马叉等凶器,「 ”紧闭城门,占据电局,断绝交通”,但凡遇到剪辫者,格杀勿论,号曰「 ”杀秃子”。 在梁怀思一类人看来,辫子是他们的性命,辫子是他们的尊严,辫子是他们的精气神。没有辫子的男人,还是人吗?当众剪他们的辫子,就是奇耻大辱啊! 他们要报复! 匪徒首先围攻县议事会,将议员堵在屋内,而后纵火,连房带人全部烧毁。议事会议长李长庚越城不果,被砍死在县衙门前。参事会及部分会员亦遭焚杀。 事已至此,梁怀思等人并不满足,声称:「 ”杀死的人数还不够,一定还有藏起来的,须要挨门搜查,查出没有辫子的人来,不问是谁一律杀死,才能除净。” 就是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于芳顺冒着极大的危险向王霞亭报信,催促他快快躲藏。 果然,匪徒「 ”又赴高等小学堂,破扉而入,立将县视学王君凤廷、教员徐君锡田暨十四龄学童王凤拥出脔割之,令人惨不忍言。学约萧兰池等闻变,赴县署报告,冀速民政长亲出弹压,甫入署门,同行三四人尽为匪类所杀。” 许殿魁「 ”骑马持械,狼奔豕突,带领匪党,分路出城,又追杀剪发者若干人”。演说员彭仲豪、同盟会会员张怀鹗等,跳出城墙躲在城壕芦苇湾内,同被搜出,当即遇害。周振声亦罹难。 事后统计,27名剪辫者死于非命,另有多人受伤。因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八日,史称昌邑「 ”五·一八”惨案。 三、惩罚匪徒 事发之时,昌邑民政长(即县长)张春海作壁上观,只图自保,未出面阻止暴行。县警察见势不佳,早已逃之夭夭。 1919年山东蓄辫的男子。 7月2日晚上,梁怀思四处传播谣言:此事因接到宣统皇帝来电发动。他并传令壮丁巡城打更。县政府机关运作失灵,城池俨然已为梁氏所有。 所幸同盟会会员于恩波等3人跳出城墙,未被追及,得以赴济南向都督府面陈详情。 都督周自齐闻讯,于7月5日电饬陆军第九协前往昌邑剿捕。哪知这一行动提前传入昌邑,除梁怀思外,许殿魁、魏桂五以及涉事衙役胥吏,悉数鼠窜。 协统马良见事不可为,对百姓进行一番安慰,随即收队回营。9天之后,他再次带兵来到昌邑,「 ”谓军队来昌,专在维持秩序,惨死者咎由自取,杀人者既往不咎”。 这是马良所施的「 ”欲擒故纵”之计。他传知众人于初三日来衙门点卯,来者每人赏制钱四千文,不来者永久除名。 1917年北京的「 ”辫子军”。 到了限期之日,衙役胥吏们领赏时,军队把县衙团团包围,擒获六七十人,当即斩杀45人。罪魁梁怀思被押解到济南,由周自齐判决斩首示众。 四、波澜再起 一场惨案,前前后后死者达70多人,这足够让人警醒!但是事实往往令人失望。 民政长张春海因在惨案发生时不作为被免职,都督府任命王姓同盟会会员继任。他看到昌邑的商民皆认旧习、腐败自守,非常不以为然,立即着手办理新政,「 ”首以剪发为急务,先用强迫手段将本署内之役吏概行剪发”。 消息传出,胥吏又起暴动,「 ”将署中各执事人以及本城内议员绅士等杀死三十余名”。王民政长磕头求饶,才算捡回一命。 1917年北京蓄辫的男子。 前后两事相距仅半个月而已。血迹未干,又添新鬼。 人头滚滚落地,代价如此高昂,因剪辫而起的流血事件也该到此为止了吧? 其实不然,人的兽性一旦被激发,就无从收束。当年8月7日,《民立报》报道:县衙门胥吏愤恨主张剪辫最力的绅士庞某,遂聚众至其家中,将其全家男女老幼30多人灭门,惨无人道! 新鬼烦怨旧鬼哭,昌邑接二连三的血案令人不寒而栗。 当年因为拒绝蓄辫,多少人慷慨赴死;如今为了保卫辫子,多少人举起了屠刀!这真是吊诡的玩笑! 刀光剑影从未暗淡,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 五、剪辫难也 从清朝初年到民国初年,时间流驶了260多年,但头发的政治意味始终未变。归顺与抵抗,革命与守旧,话语不一,其实质则是一样的。 在有清一代,辫子不是辫子,它是男人的生活习惯,是男人的政治认同,更是男人的文化基因。改变习惯已经非常艰难,重建政治认同难上加难,转变基因又岂能是一朝一夕之功? 1925年甘肃蓄辫的男子。 1912年因剪辫而引发的血案,在山东全省、乃至在全国都屡见不鲜,昌邑只是一个典型案例罢了。 革命者以历史的责任感推行剪辫,行动难免躁进;顽固分子沿袭旧习,视辫子如生命。两相对比,冲突势所必至。 鉴于「 ”剪辫令”执行效果不甚理想,1914年6月23日,袁世凯政府又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其中规定:凡政府官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凡车马夫役不剪发者,禁止营业;凡商民未剪发者由警厅劝令剪除。 这次热潮中,大部分男人陆续剪掉了辫子,但抵制者仍然大有人在,张勋率领的「 ”辫子军”不就是明证么? 此后,北洋历届政府对剪辫均有重申。 进入1920年代,根据外国摄影师在山东、山西、甘肃等地拍摄的照片,留辫子的男子不乏其人。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禁蓄发辫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据调查,当年9月,北京还有4689名男子蓄辫。 参考资料:王霞亭《回忆昌邑县「 ”五·一八”惨案》,1912年7月《申报》,刘宝吉《城隍庙的钟声:昌邑民元「 ”五·一八”惨案深描》,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丁万明《民国初期服制变革的成效及其文化意蕴》,韩菼《江阴城守纪》

相关参考

论王朝最后时期,宁愿被推翻却也不愿改革,为何

翻看中外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王朝末期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却依然花天酒地,拼命压榨百姓,最终导致官逼民反,王朝覆灭。每次看到这,很多人都疑惑,既然阶级矛盾这么尖锐,统

李师师为何宁愿在青楼终老一生也不愿入宫

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宋代评话《宣和遗事》网络配图皇帝宋徽宗本人,是当时最有名的

秦国的公子虔为什么宁愿被砍掉胳膊,也不愿被割鼻子

赢虔,何许人也?秦献公的大儿子秦国上将军,统领秦国最精锐的军队,手握枪杆子战斗英雄,在军队中有极高威望老氏族的代表,受权臣氏族元老的拥戴秦献公重伤死后,赢虔只要愿意,可名正言顺的夺取秦国的王位,自立为

为何《知否》中的盛家宁愿花重金和离,也不愿女儿被休

在电视剧《知否》中明兰的堂姐。舒兰和她的丈夫孙秀才和离也是剧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在旧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户即便再有钱,但是他的地位确实很低的,古人讲究士农工商,那么农民和工人都还排在商人

古代有种很轻的刑罚,为何犯人宁愿砍头也不愿受此刑,原因很简单

夏商周奴隶社会,流传着五种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罚,一个比一个残酷,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墨刑。顾名思义,墨刑又称黥刑、黥面,通俗来说就是在犯人面部刻字。可能有人会说,这有啥

他是溥仪皇叔,宁愿摆摊也不愿跟随日本,解放后却享受部长级待遇

溥仪被赶出皇宫以后,在日本的支持下,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一心想要恢复皇帝的身份和待遇,即便是投靠日本人也不在乎。也有一些皇族,忍受不了从皇亲国戚变为平民的落差,跟随溥仪去了东北。但是,也还是有一些

历史上是哪位三国美女宁愿死也不愿受到权臣董卓的侮辱

董卓这个人是一代枭雄,本身就是好色之徒。三国演义上说王允巧用美人计离间他和手下大将吕布的关系,其实貂蝉这个人是虚构的。不过董卓的确对女人情有独钟,尤其是漂亮的女人。董卓曾经废过当时的皇帝汉少帝刘辩,立

清朝灭亡后,老百姓愿不愿剪掉辫子

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发的,这是我们自古的传统,更是儒家文化所不允许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就写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然而,清军入关后,强迫民众「”剃发梳辫”,因此酿成了许多屠

洪秀全给太平天国的女兵灌了啥迷魂汤,为何她们宁愿自杀也不投降

太平天国的女兵比男人更有气节?清兵一来,宁愿集体自焚也不投降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存在牺牲,而有些人的牺牲让人义愤填膺。比如南京大屠杀,我国无数无辜的同胞葬身于日本鬼子的刀下,令人心痛。而战场上最是处于

为何有才华的古人宁愿选择田园生活而不去做官

为何好多有才华的古人宁愿选择回到田园生活,当一名隐士,也不愿在朝廷做官?那是因为朝廷如同后宫一样复杂和危险,为了各自的利益,各结党派,你争我夺。所谓朋党,司马迁曾说:“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朋党狱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