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必佩玉

Posted 君子

篇首语: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之君子必佩玉

「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这是《礼记·玉藻》里的一句话。这本书成书于西汉,但是内容记述的却是先秦的礼仪规范。 「 ”君子”一词指的什么?你可能想到的是《诗经·关雎》里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 ”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尊称。但在先秦时「 ”君子”多指的是君王之子,或是贵族,强调的是政治地位。直到后来「 ”君子”一词才具有了品格,多指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样的思想传播,离不开孔子。孔子有一套「 ”君子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从「 ”君之子”到「 ”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一词变味儿了。变味儿的还有当时的用玉制度。 西周「 ”分封制”与「 ”典章制”下的用玉规范 西周时期如金字塔一般的分封制,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创举。根据《左传》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开创了西周的分封制,经成康之际的大量分封,得以成为定制。据说在西周时得以分封的诸侯国达到了400多个,臣服的方国也有800多个。于是,这些分封的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在西周的版图上星罗棋布,互相牵制。 值得注意的是,周天子在每一次分封诸侯国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颁布舆服器用的标准。而其中的用玉部分,「 ”典章制”中有大篇幅的说明。「 ”典章制”里的用玉制度是用以约束天子、王侯、伯、子、男等各个层级,内容遍及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及嘉礼五大方面。比如,根据记载,当时各个等级的佩玉制是: 「 ”天子以白玉为佩,黑色丝带串系。 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红色丝绳串系。 大夫以水青色玉为佩,纯色丝绳串系。 世子以瑜玉为佩,杂色丝绳串系。 士以美石为佩,赤黄色丝绳串系。” 并且只有天子可以使用「 ”全佩”。不过,目前对于全佩的具体形制还有待商榷。 西周玉组佩,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 西周时国家还设置了管理玉器的机构,如玉府及典瑞,用以规范各个阶级的用玉制度,加上「 ”分封制”的实行,西周的玉器呈现「 ”满天星斗”的状态。这与商王朝时期几乎一枝独秀的用玉制是不同的。《逸周书·世浮》中:「 ”凡武王俘商旧宝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就是最好的证据。商王朝时,玉器的使用更加集中。这一点从近年商墓的考古发掘中也可以看出。同时,从商王朝俘获的这些玉器,也丰富了西周的玉器储备,不然西周时分封了那么多的诸侯,用玉数量必定庞大,想要执行也是有心无力的。 无疑西周的用玉、佩玉制更多得是一种政治行为,有严格的等级要求。每一次的分封,其实也是一次等级的重申。而珠宝玉器在其中所起到的最关键的作用就是明确身份等级,是身份等级的一种信物。 山西运城出土西周玉组佩 到了春秋战国时,佩玉行为所体现的内涵则明显不同了。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下的佩玉礼仪 儒家思想虽然是在汉代才通过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正统思想,但是春秋及战国时期,作为孔子及其弟子后人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前文说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而将玉器「 ”拟人化”,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正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礼》中孔子的言论: 子贡问「 ”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 珉,即像玉的石头。 孔子曰:「 ”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这两段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子贡问孔子:「 ”君子贵玉而轻珉,是不是因为玉少而珉多的缘故?” 孔子说:「 ”不是这样的。”然后解释说君子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11种高尚的品格与玉的天然品质相似,所以才有君子比德于玉。 我们都知道孔子曾感叹春秋时期的「 ”礼崩乐坏”,为此,很是惋惜。春秋战国的「 ”礼崩乐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的就是西周的礼乐制度。这里的「 ”礼乐”当然指得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就包括佩玉制度,相较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佩玉的行为变得更加寻常。玉器所代表的更多的是道德品格方面的。并且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礼记·玉藻》中的一段儿正好能解答这个疑问。「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 古人说话有时候比较啰嗦,有时会用相似的字眼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上面这段儿,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古人随身佩戴玉佩,进退往来必有声响,而只有在适宜的步伐下,玉佩才能发出悦耳的、和谐的声音。言外之意是君子必定行为举止得体,行动光明磊落。因此,若不是要做什么见不得人不得体的事,必定玉不离身。 其实,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玉的论述,不过是将玉的一些品质与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捆绑在一起。儒家思想的「 ”三纲五常”中的「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正好以玉为载体得到了传播。并且,儒家文化中还包含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玉文化理论「 ”三礼玉论”,即《周礼》、《仪礼》及《礼记》中有关玉文化的论述。 西周时期是礼乐制的天下,随着周天子权利的衰微,「 ”礼崩乐坏”似乎是一种必然。尽管孔子极力推崇「 ”礼”,其中的部分内涵还是变味儿了。但是,玉,从史前到西周,再到春秋战国,以及这之后的千年,无论玉器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古人尚玉的风尚始终不变。

相关参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到底是什么

论语云:"正人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的意识是:正人干事致力于基本,基本竖立了,做人干事,治国理政的原则就有了。那这个“本”究竟是什么呢?《大学》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民國名媛盛佩玉真的美嗎

民國名媛盛佩玉真的美嗎?明眸皓齒、溫文爾雅、風華絕代盛佩玉是民國典型的名門閨秀,祖父是晚清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宣懷,她4歲喪父,由父親的大房夫人撫養成人,大娘視她為己出,平時出門看戲、應酬都喜歡帶著她。

两汉时期佩玉风气形成与思想内容

女性佩玉(剧照)自战国以降,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奴隶制度礼治附庸下的先秦玉制趋于衰落。这时关于玉器文化的礼仪功能仅能残留在皇室朝仪和葬礼等有限的社会文化之中,而玉器的珍宝性和工艺美术功能,则极大地支撑

要想纵横天下,必须要掌握两大本领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注译:古代善于凭借各种情势而把自己的才略运用于天下的人,必定能衡量天下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揣

《权谋残卷》全文,逐句解读第一宰相的满腹权谋和智慧,必珍藏

《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作者简介张居正,号太岳,七岁通六经大义,16岁中

孔子只能排第三,第一无人不服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这样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不管一个人天赋有多高,都需要老师的指点,方能“打通任督二脉”,使得自身的才华和潜力被激发。

都是千年不遇的奇才,最后却神秘消失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说,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必须有老师的指点,否则如同瞎子摸象,很难有多大的成就。孔子他老人家,就曾有过好几个老

三国战将典韦人物简介 古之恶来典韦是怎么死的

  三国战将典韦人物简介古之恶来典韦是怎么死的?  三国战将典韦简介: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群雄,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因保护曹操而死。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名将之曹魏猛将古之恶来典韦简介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仇,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

卧龙是诸葛亮,典韦绰号古之恶来,而张辽的外号就厉害了

绰号,是很多人都有的东西,我记得小的时候小伙伴们有的叫狗子,还有的叫胖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昵称还是比较亲切的。没有那么的装「”高调”,但是在古代有许多人的绰号就朗朗上口,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