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能吃饱饭,除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还得感谢这两个人

Posted 化肥

篇首语: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们现在能吃饱饭,除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还得感谢这两个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现在能吃饱饭,除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还得感谢这两个人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永远都是天大的问题,吃不饱肚子,一切的梦想都不会实现。古代人口为什么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大爆炸?最基本的就是粮食限制了,没有多余的粮来养活过多的人口,所以每到一个时间段,就会因为造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人口锐减,这是相当长时间里的一个社会模式,凡是出现战乱,很有可能就是社会负担不起人口压力了。感谢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让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成倍增长,而不会成为社会负担,因为我们能吃饱肚子了,就会使社会稳定。在感谢袁隆平老爷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几个人在人口和粮食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他们,杂交水稻不一定能长得那么好,粮食总产量不会增加多少。 前面说了,古代人吃不饱饭有一个奇怪的魔咒,当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一段时间后,总会来一场战争,把人口减下来,到新的王朝建立,又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然后又要爆发战争,如此循环往复。那么为什么会爆发战争?除了有能力的人争权夺位,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吃饭问题,当相当一部分人吃不饱饭了,他们就开始怀疑掌权者的能力,把责任都推给他们,认为是他们领导不力,赋税太重,应该换人了。而不知道其中原因就是粮食的供应问题,在那个环境下,没有人能够让天下人都能吃饱,更何况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靠天吃饭绝对没人能够做得到。所以说很多朝代的覆灭不是因为领导们没尽心,而是粮食不增产导致的。因为社会越好人就越容易多生孩子,阴形增加人口,地还是那些地,收成还是那些收成,人口悄悄的增加了,瓜分了资源,若是遇到天灾,直接导致饿殍遍野,出现暴乱。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除了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别无他法。 来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管子·轻重甲》里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粮食产量,以稻谷为例,「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30亩地总共收了1600公斤水稻,平均一亩地53公斤,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粮食(水稻)平均亩产水平。到汉朝《汉书·食货志》记载,换算成现在的也就是63公斤,比春秋年代多了10公斤的亩产,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再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亩产90公斤,唐朝亩产130多公斤,宋朝亩产230多公斤,明朝330多公斤,清朝由于开始了双季稻的种植,折合达到了470多公斤,这是近代以前的中国水稻最高亩产水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所以说粮食产量是直接影响一个朝代人口的主要原因,宋朝以前人口是不可能过亿的,因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吃不饱了,就要否定当朝的领导能力,就要造反,不管能不能成功,反正战争是要死人的,要大规模大数量的死人,然后又够吃了,人们就觉得是新朝代的功劳。 粮食产量不仅限于在中国影响人口数量,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也是阻碍人口发展的瓶颈。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快速增长在清朝鸦片战争时期,突破4亿大关。再一个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不得不施行计划生育政策来卡住人口过快的增长。如果说后面的增长是因为杂交水稻的功劳,那么清朝末期的增长和水稻杂交没有关系,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时候全世界都在人口猛增,西方列强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地盘,一个原因是列强们四处征伐,把粮食品种带到世界各地,其中薯类作物和玉米的广泛推广种植,极大的增加的地域的粮食收成,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 我们知道,土地数量变化不大,即使是开荒,也不会是太大面积的,那么要想粮食产量提高,只有两个条件,一是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也就是品种的合理分布,南方水田种水稻,北方旱地种小麦,这里面就包括后来的优良品种的提取,也包括杂交手法,另一个要点就是提高肥力,让土地额外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也就是施重肥,很显然,过去的农家肥已经到了极限,只能让化学来帮忙。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就是靠物理和化学的功劳。虽然中国古代有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但现代社会靠的还是西方国家的现代技术,化学合成是最功不可没的。当我们大清朝还在包小脚梳辫子吃满汉全席玩蛐蛐的时候,人家西方已经捣鼓出了灯泡火车蒸汽机,我们在放烟花看风水的时候,人家已经扛着子弹枪驾着战船到处掠夺了,清朝的自我陶醉和西方成了两个世界。同样是对于吃不饱的问题,我们除了开荒增加耕地面积而破坏森林,老外却是在想着增加肥力,在原有的土地面积上怎样种出更多的粮食。李比希和哈伯发明了化肥,让农业走进了现代化。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对农业似乎很感兴趣,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农作物产量和土壤中的化学元素有很大关系,虽然农作物所需要的东西土壤里也有,但含量很低,直接限制了作物的产量增加。其实这个我过古代也注意到了,但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发现草木灰能增加粮食产量,其实就是给庄稼补充氮磷钾元素,但庄稼在草木灰里吸收有难度,提产是远远不够的。李比希摸清了氮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合成了氮肥。 另外一个人就是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和李比希一样,认为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随着作物的吸收,消耗了土壤里的所必需的矿物成分,从而限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补充这些东西。由于李比希错误的认为作物吸收氮是吸收的空气中的氮,只是需要铁和钼这些催化剂,所以他的化肥配料单中没有氮化物。哈伯在当时的化学家门提出的「 ”考虑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必须实现大气固氮,把氮以氮化物的形式固定下来”的难题,哈伯决定合成氨的研究。用氮和氢来合成氨是化学工业的难题,从提出理论到最终实现产品,经历了150年之久。以前的化学家们都是在高温高压下来实验,结果都失败了,虽然当时已经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为实验的难度和氧气的参入,实验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哈伯通过不断实验,两年做了六千多次实验,试用了两千多种配方,终于攻克难题,制造出了合成氨,这就是哈伯法合成氨。 还有英国化学家劳斯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只要了磷肥。李比希又发明了钾肥,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复合肥。化肥的问世,使原本的土地面积不变,产量大大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世界人口随之增长。就拿我国来看,每年需求的化肥量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在5000万吨以上,氮肥和磷肥能够保证自给,钾肥需要进口40%,这样才能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研究表明,化肥是粮食提产的最大功臣,占提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没有化肥的使用,再好的品质都收到限制,提产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保证像杂交水稻这样的优良品质明显增产。毕竟中原和西北地区主要还是吃小麦玉米和高粱土豆,大米只是少数,这些地方也不种稻谷,这些作物的杂交和高产量品种还是很有限的,只能通过化肥和农药来实现增产。 回到原题,我们不能否认袁隆平院士的功劳,在农作物的品种上突破,杂交出了优质高产的品种,但是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化肥的功劳,到底能增产多少?还是当初化学家的话,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含量的一定的,作物要想长的更好,就需要更多的吸收养分,假如氮磷钾含量不够,杂交水稻还能不能增产?任何地方都是能量守恒的,要想增产,就需要土地增加肥力,别无他法(不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老一辈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大集体那个年代,化肥的供应严重不足,基本上都是用的农家肥,就是用树叶和秸秆剁碎浇上人畜粪尿发酵,另外就是焚烧草木灰。那个时候的产量是低的吓人的,玉米棒子才两三寸长,颗粒干瘪,小麦尺把高,都不用剪刀收割,直接用手拔,豆类还强一点,因为豆类根系能合成氨,太肥的地反而种不出好豆子。粮食产量低,人吃不饱,都不敢养鸡,养的猪都是几十斤就杀了,四五十斤的猪现在只是个猪仔,在那时就算大的了。农村八九十年代才大量使用化肥的,最早只有尿素,后来才有二氨和臭肥(磷肥),地越种越少,粮食却多的吃不完,说真的,现在一个菜园子的地种粮食都够吃了,大片的地都退耕还林了。 即使用了新品种,不用化肥一样白搭。我记得96年家里做房子,从头一年的冬天开始挖地基,到做瓦,再到夯土墙,盖屋顶,忙了大半年。地里的庄稼没有用心照顾,也没怎么用化肥,草是锄了好几遍,但收成那叫一个惨,玉米棒子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都是软的,麦子好多空壳,基本只够种子的量。老年人都是说地变懒了,不给肥料就不长了。那一年都是用的好品种,麦子是刚引过来的超大穗,玉米是农大12号,事实证明,没有化肥,新品种就是摆设,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了,袁隆平院士的功劳不可否认,即使上了超量的化肥,没有好品种也不能有太大的增产,产量是由品种和化肥相辅相成的。在感谢袁隆平院士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李比希和哈伯、劳斯这样的人,是他们共同提的产量,共同改变了那个因为粮食而战乱不休的法则,为世界和平做出来重要贡献。

相关参考

古今中外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

1,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

你以后不用搬出来了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之后,他的名字也立马响亮了起来,甚至还有人主动要求为其拍电影。正是借着拍电影的契机,袁隆平也意外地住上了「”豪宅”,而在电影拍完之后,领导说的话让他有了一种特别幸福的感

不顾眼前利益目光长远的名人事例有什么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缺,农民种地产量不稳的问题。他从此潜心钻研,试验,埋头于水稻研究。别人对他的努力不屑不顾,甚至觉得他纯粹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水

历史伟达的母亲

一、世界上有什么之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矿物之父――矿物家阿格里科拉(德)恒星天文学论之父――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英)现代磁学之父――物理学家范弗菜克(美)核子科学之父――物理学家欧内斯

发生饥荒时,为什么老百姓不去捕鱼打猎

现代人吃喝不愁,还兴起了浪费粮食的风潮,表面上大家都把袁隆平当偶像,感谢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但是喜欢糟蹋粮食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生在古代,被说是浪费粮食了,遇到灾害更是恨不得连土都吃。古代农业三大灾害

刘邦和朱元璋谁开国的难度更大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底层出身,最后逆袭当上皇帝的人物。他们从小的经历有相似性,但刘邦早期的日子应该是要比朱元璋好过一些,毕竟元朝末年就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而刘邦应该还是能吃饱饭的。两人称帝路上,各自需

考古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用现代技术真的无法超越?

  说到粮仓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玩意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毕竟中国古代能吃饱饭已经算很不错了,所以这个粮仓的重要性大家可想而知了,所以粮仓也衍生出来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它是建造的,比如它有存储量等

朕不认识他,把他拉出去砍了

世人常说:“现在的我,你爱理不理;以后的我,你高攀不起。”意思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哪怕他现在落魄不堪,说不定日后会大展宏图。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绝对是出身最贫寒的皇帝,自幼家徒四壁,吃饱饭是他最大

百姓都吃不饱饭,我没有心情过节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从整体发展和皇帝的才智分析,南宋各方面几乎皆比不上北宋,面对北方金国、蒙古的进攻,更是没有还手之力,疆域面积也越来越小。南宋共有9位帝王,除了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眘,其余7位基本没

野生甲鱼血能吃吗

不能吃,不要食用甲鱼血。甲鱼的血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对人体具有什么大补功用,相反甲鱼体内除了存在与许多其它动物相同的寄生虫外,还多一种寄生虫——水蛭。而水蛭的卵是不能被酒精杀死的,甚至在高温条件下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