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策只是诱因,真正断送其性命的是他的变法意图

Posted 功臣

篇首语: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削藩策只是诱因,真正断送其性命的是他的变法意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削藩策只是诱因,真正断送其性命的是他的变法意图

引子 景帝前三年春正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派遣中尉张嘉,召御史大夫晁错入宫议事。如今正值战时,吴、楚七国因削藩策俱反,前方战事吃紧,皇帝经常召见自己的老师晁错共商对策,这也是常有的事。 晁错奉诏后不敢怠慢,一丝不苟的换上朝服,随中尉上了马车,往未央宫而行。但令晁错意外的是,马车在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陈嘉忽然勒令停车,并在晁错错愕之下,拿出另一道诏书,数落晁错「 ”亡臣子礼,大逆不道”的罪过,令腰斩弃市。 随车的卫兵立刻将晁错拿下,当即于东市行刑,这个与贾谊齐名的一代名士,就此惨遭刀斧,命丧黄泉。而且他也成了大汉开国以来,第一个身穿朝服就戮的三公高官。 对于晁错的死,事后不仅汉景帝懊悔,历代的文人墨客也无不惋惜嗟叹。但不论汉景帝如何「 ”喟然长息”,也并不能丝毫改变晁错的必死困局。 表面上看起来晁错死于削藩,可实际上身为汉初「 ”新法家”的旗帜人物,晁错的死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里面。 晁错与法家 三国时期的思想家刘邵,在其著作《人物志·流业》中道: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 ”建法立制”是法家的标志,但这绝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 ”依法治国”,它本质上还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而在人治基础上实行有限的「 ”法治”。 法家思想兴起于战国初年,李悝变魏法可视之为发端,而商鞅又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最终在韩非子手中集大成。 秦国之所以能「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法家居功至伟。「 ”厉行农战”、「 ”严明法度”、「 ”尊君抑臣”是当时法家在秦帝国践行的施政方针,也可以称之为法家的主要思想内核。 但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处于统治地位的法家也遭受毁灭性打击。新生的汉王朝在反思前朝速亡的经验教训上,一致的认为秦因苛法败亡。 政论家陆贾在与汉高祖争论如何治理天下时,曾道:「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之所以得天下,正是秦严刑峻法,百姓不堪其苦,才有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为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创造了条件。 在《新语》中,陆贾进一步阐述:「 ”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直接将法家指认为秦亡的元凶。 因而汉初的治国之策中没有丁点法家的影子,提倡「 ”无为而有为”的黄老之学反倒成为统治者施行的首选国策。 就像《淮南子》所说的那样: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 在汉初的政治氛围里,法家是最次等选择的存在,想治理好天下,就要行仁义。 如何行仁义? 那便是「 ”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秦末汉初,经过连年大战,户口十不存一,不仅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经济也异常衰败。这时候显然不能再搞秦朝那一套,「 ”重赋敛,繁徭役,严刑罚”。 所以汉初倡导无为,与民休养,轻徭薄税,不折腾老百姓,鼓励人口繁衍,开垦荒田,恢复经济。以至于司马迁感慨道: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初不行法家而行黄老之术,正是基于当时恢复民生的客观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但同时,因为人口滋生,经济恢复,国家对地方控制力不足的短板就完全暴露了出来。功臣揽权,豪强兼并,匈奴侵扰,以及诸侯王势大等主要矛盾愈加突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秦法家没有市场,可无「 ”法”则中央权威不振,皇权不专,更不要说什么强国富民,于是乎以晁错为代表,杂糅儒法、兼蓄阴阳,更注重「 ”仁政”的新法家思想便应运而生,并接连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提出改革主张,希望收权威于上,实现汉王朝的兴旺繁盛。 文景时期的改革 文景之治是被历朝历代所称道的治世,我们都知道,之所以有此大治,正是因为统治阶层在政治上采取「 ”无为而治”的结果。 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从文帝开始,其实汉王朝内部已经开始尝试有限的改革,来试图改变政治上的「 ”无为”。 汉朝建国后留下很多政治后遗症,除了地方近乎独立的诸侯王国问题,中央朝廷内的功臣势力也非常强大。 本于皇位无关的文帝,就是在功臣集团诛除吕氏后,集体拥立的。这些功臣们跟随高祖起兵多以战功封侯,遍任朝中要职,彼此盘根错节,完全把持着军政大权。 在文帝继位之初,文帝就曾提拔年少才高的贾谊为太中大夫,替他出谋划策。贾谊在礼仪制度、功臣诸侯王、匈奴问题上提出一系列「 ”多为”的改革建议,但大多因当时无力实行的客观条件而作罢。而贾谊也在帮助文帝削弱功臣集团权力,建议列侯离开长安回到封地的过程中,被周勃、灌婴、张相如等功臣集团集体抵制,惨遭贬谪。 功臣集团以军功获得了高低不等的爵位,拥有田宅、经济特权,汉初国家又奉行「 ”黄老之术”,对经济政策又不多做干预,军功之人在地方则为豪强,在中央则为三公九卿,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贾谊提出的「 ”改正朔、法制度”本就是为了皇权集中,从根本上触及现有的统治秩序,引起功臣不满,才有文帝被迫下罪己诏,并贬斥贾谊的故事。 文帝继位前期正是君弱臣强,很难对朝局有所改变,只能依靠黄老之术维持君权、诸侯王、功臣集团三股势力的微妙平衡。 等文帝中后期以后,在文帝刻意打压下,功臣集团有所收敛,才开始有限度的改革弊政,不过这时贾谊已死,而晁错恰逢其时出现在文帝的视野内。 晁错「 ”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是个地道的法家人物,但又从伏生治《尚书》,又接受了儒家的影响。 面对隐藏在汉王朝「 ”休养生息”繁荣局面下的内忧外患,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晁错深切时弊,连上三道奏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阐发了他的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的军事经济思想。 除了主动出击匈奴暂不能力行外,其他建议如数被文帝嘉奖听从。这也开启了汉初政治从「 ”无为”变「 ”有为”之先河。 文帝十五年,晁错被推举为贤良,作《贤良对策》,在此策论中,晁错详细阐述了「 ”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的改革思想。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政治上皇权集中,列侯就国,选贤举能;二、经济上劝农务本,轻徭薄赋;三、军事上择良将,训士卒。 文帝非常欣赏晁错的主张,但还是那句话,政治环境决定政治决策。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势力是汉初舞台上,不可能绕开的话题。虽然文帝在打压周勃为首的功臣后,皇权得到空前的扩展,可两次诸侯王的叛乱,又让文帝不得不倚重功臣集团的力量,这种政治平衡的态势短时间难以打破,触及根本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故晁错向文帝建言削诸侯事以及变更法令诸多改革,作书凡三十篇,可这些文帝不能尽听,晁错的改革意图一直被雪藏,一直到景帝继位后情况才发生改变。 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曾任太子家令为太子家总管,他的改革建议深受太子认可,甚至被太子呼为「 ”智囊”。等景帝登基为帝,晁错也立刻被任命为内史为九卿之一。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汉书爰盎晁错传》 有景帝的支持,晁错开始变更法令,推行改革。早在文帝时,晁错已经引起众大臣不满,此时凡有晁错所奏,景帝全然照准,此等信任恩宠,三公九卿无人能比,这让本就趋于衰落的功臣集团越发感到切身利益受损,开始抱团攻击晁错。 晁错之死 文帝朝开始,在文帝的打压下,功臣集团身居三公九卿高位的比例,已经从开国时的百分百,降低到半数,虽然功臣集团呈衰落趋势,可至关紧要的丞相一职,还始终牢牢把持在功臣列侯手中。 硕果仅存的老臣申屠嘉在文帝末年被拜为丞相,主持朝政。景帝继位后,面对晁错显贵,推行新法,申屠嘉便寻着晁错违礼的错处,想要一举诛杀。但在景帝提前得知详情后,并不认为晁错违制,免去处罚。申屠嘉因而气得得病,不久病死。 申屠嘉死后,同属功臣集团的庄青翟拜相,而晁错也被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权势更盛。 于是借此时机,晁错「 ”更令三十章”全力推行改革,并开始拿占有大汉土地之半的诸侯王开刀。 诸侯王享有自主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可谓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文帝时仅仅借机分淮南国为三,分齐国为七,但富庶的吴、楚两国,却等闲动不得。 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大权在握,公卿、列侯、宗室畏惧其势力,没有人敢弗逆的。朝廷内无人掣肘,晁错率先向吴发难,建议景帝削掉吴国土地,并道: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景帝听从了晁错建议,下诏削掉吴会稽、豫章两郡。其他诸如楚国被削掉东海郡,赵国被削掉常山郡;胶西国削去六县。 削藩诏一下,立刻引起各诸侯王惶恐,早就有反心的吴国,立刻联络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共同起兵,打着「 ”诛晁错”的幌子,反抗汉廷。 晁错高估了景帝的改革决心,听闻七国反叛,声势浩大,景帝六神无主。当皇权遭到直接的威胁时,皇帝的冷酷薄情便开始展现出来。 原本摄于晁错权势的功臣集团,再次抱团谋划趁机诛除晁错。 曾任吴国相的袁盎被功臣集团推出,引荐给景帝。袁盎熟悉吴国情形,向景帝夸下海口,只要皇帝斩杀晁错,恢复七国故地,「 ”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错误预估形势的景帝,立即动摇了削藩的信念,萌生了向七国妥协的想法: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在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出使七国游说各王后,打算抛弃晁错的景帝,又暂时陷入了犹豫当中。 功臣集团又再接再厉,由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中尉复阳侯陈嘉、廷尉张欧为首,上疏景帝弹劾晁错,要求斩杀晁错。百官之首的丞相和掌管禁军的尉官,文武两系的压力,让景帝没有再犹豫下去,当即批示:「 ”可。” 晁错被腰斩的命运由此被定下。 所以纵观晁错被杀前后,你会发现,晁错之死削藩只是诱因,从根本上讲,却是晁错在朝中厉行改革触动了功臣集团利益,才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群起围攻。而作为改革唯一后盾的汉景帝,又没有坚定推行改革的意志,在面临困境时只顾维护个人利益,抛弃了晁错,这才使得晁错在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惨遭横死,而他的「 ”变法易故”也随之宣告失败。 不过,晁错的死还是有些作用的,至少让景帝明白妥协根本没有用,于是坚定了以武力平叛的决心,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这让大汉王朝借机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渐收诸侯国权柄于中央,开启了彻底解决诸侯封国问题的契机,但这一切又都于晁错无关了。

相关参考

身家性命断送于一场春梦中的一代雄主

作者:齐云轲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君主,他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到列国领先水平,奠定了赵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强盛根基。他是赵国的第一位王,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为什么说宋神宗亲手断送了王安石变法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虽然北宋在当时已经是全世界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那个时候欧洲还处在愚昧、混乱、贫穷的中世纪,可是要在全国推行技术难度极高的青苗法,依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

一生征战的曹操,也有三个大错误,断送了魏国的江山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是印象很深的,读三国之时,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觉得他是一个枭雄,不是真正的君子,多年之后再次品读三国,才发现曹操并非如此不堪,他的能力在当时统治者中可谓顶级,如果没有赤壁一战

春秋历史上以范蠡的智慧为什么救不了儿子性命

导读:范蠡进能辅佐国君复国,退则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功成身退,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范,屡屡被人提及和效仿。可是,后来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范蠡却救不了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蠡

笑傲江湖令狐冲真正爱的是小师妹还是任盈盈?

令狐冲的一生和整个故事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诱惑。他半生时间被情所困,一个是和岳不群的亲情,另一个就是和岳灵珊的爱情,这两个都是他的命门,让他痛苦不堪,却又无法解脱,直到在江湖中经历了许多

隆科多的七宗罪,谁是真正害死他的人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次子,不是电视里说的是他侄子,是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也是大清朝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称呼的唯一人。在康熙年间,佟国维为职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隆科多一直是个小吏,派他到边塞打仗,因

武丁的妻子有多少

  武丁的妻子有多少?武丁的妻子是谁  武丁有六十位老婆,其中皇后是妇好。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  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

武丁的妻子有多少

武丁的妻子有多少?武丁的妻子是谁武丁有六十位老婆,其中皇后是妇好。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

楊秀清被三千士兵輕易殺死,真正出賣他的人其實是他自己

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應該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幾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運動之一,最巔峰時期,他們幾乎佔領了半個清朝的領土。如果不是起義的幾位領袖在建立政權後慢慢出現了內部鬥爭,導致整個起義夭折,很有可能太平天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国叛乱。而七国叛乱缘起景帝最宠爱的大臣晁错出台的“削藩策”,个中故事极为精彩,大家不妨领略一下。话说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刘戊顶着凛冽的寒风,来京觐见天子。每年按时入京觐见皇上,是每位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