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汉末,我们的民族根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Posted 国家

篇首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春秋到汉末,我们的民族根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春秋到汉末,我们的民族根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导语: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史汉民族最为屈辱的时期,汉民族的骨血尊严彻底被少数民族蹂躏成为碎片。这很令人奇怪,自汉武帝驱逐匈奴以来,就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甚至是三国乱世,汉民族都在吊打周边的少数民族,怎么历史的车轮前行到了这里,一切都变了呢? 春秋平民无家国 我们不妨从春秋时期开始来探讨一下,中华民族的民族脾性的变化过程。 一汉当五胡,汉军骑兵装备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何为礼乐?礼乐就是周王室制定的一系列规矩,用来区分各个阶层不同的人该遵守怎么样的制度。只是这一套制度在制定之初适合小国寡民,适合生产力落后的原始耕作和社会生产生活,经过西周几百年的演变,这一套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获得极大进步的下层人民。 礼乐崩坏的表现虽然是从上层贵族之间开始,但是其根源还是在于铁器的应用,民间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候,国家的概念还没有根植在人民的脑海当中,各国之间人民的流动性极强,国家的疆域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多以地域称人,如齐人、楚人、秦人。 所以这个时期也就谈不上整体的民族根性,人们习惯了变动的春秋生活,习惯了有上层贵族在头顶剥削的生活,等级观念在人们的脑海当中根深蒂固。 苛政暴法亦无情 经过战国百年角逐,秦国一统天下,才将中原地区的人民简单地拢到了一起,笼统地称之为秦朝子民。但是底层庶民和六国遗老都无法习惯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形成,更不要说许多国家的百姓还无法适应严苛的秦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应该说,秦始皇是有着盘整华夏的野心的,从始皇帝君臣统一天下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扩土开疆,底定华夏是始皇帝最迫切要做的事。但是始皇帝还是低估了六国复辟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的寿命。即使派出许多人求仙问药,始皇帝还是没有逃过天命,在沙丘的突然死亡让秦朝盘整华夏的计划全盘崩溃。 秦国君臣迅速陷入内斗,天下反叛势力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头而出。在多方势力共同的作用下(尤其是赵高这个奸贼的作用最大),秦朝灭亡了。 心怀秦朝的人也许有,但是范围恐怕也有限,仅仅是秦国老秦人罢了。毕竟秦朝建国的时间太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将天下民心慢慢收归向秦,这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偏偏始皇帝君臣,都太急了。 人心向背西汉立 经历过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的战争之后,民间再一次遭遇重大打击,生产力全面倒退,秦朝积蓄多年的积累都被连年的兵灾毁于一旦,汉初之时连皇家用度都十分不景气。 西汉初年的凋敝记载 汉朝捡了民心的便宜,天下百姓受够了分裂之苦,心中也都期盼着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府,越是乱世,百姓越是希望有人能结束乱世,给他们一个安稳。汉初的统治者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汉初的政治斗争虽然十分残酷,但是却没有影响到民间生产力的恢复。无论是汉高祖,汉惠帝还是汉文帝,汉景帝都坚持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垂拱而治。乱世之后,百姓需要的不就是安稳二字嘛? 但是如果这样放任下去,国家也许可以十分松散平和地安稳下去,但是绝对谈不上凝聚力和国民的脾性根骨塑造。 一个民族根性的塑造,肯定跟这个国家的精英人物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来说的话,与最高统治者皇帝肯定是密不可分的。祖龙始皇帝的影响力有限,历史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百姓对于这个千古一帝却看得太浅,只看到了始皇帝透支民力,秦法严苛。 汉武再造有奇功 接下来的这个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但是其功绩却超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武大帝,他性子暴虐,穷兵黩武,文皇帝景皇帝积攒下来的家底被他一个人就给败光了。但是也是他,将国境线推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凿穿西域,让中国的疆境之内风土人情特产更加多样。他将暴虐和自信这样有些矛盾的性格特色深深植在了汉民族的骨髓之中。 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帝,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的根骨塑造作用最大的一个人,他的人格魅力十分出众,所以他能够在折腾够这个国家之后,下一个罪己诏便能与天下百姓和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一个如此像暴君,但是又顺利将国家稳定下来的人,我们的荣耀有许多都是来自这位大帝。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民族才展现了非凡的凝聚力,其实这种凝聚力的很简单,说来说去就是自信与自豪二字,只要国家的国民开始因为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而骄傲,那么自然就会为了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东西现在我们习惯称之为爱国。 汉朝一贯强势的对外方针,将汉民族,一个农耕民族的血气完全激荡了出来,无人不以大汉而骄傲,所以陈汤可以自信地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汉光武帝可以坦荡地说出:"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此等吞吐天下,雄踞江山的大气魄,在汉朝,我们视之为寻常。 大将陈汤 趋于圆满归死寂 但是汉室衰微之后,连年的兵灾将国民的自信璀璨殆尽。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只是百姓习惯了强大的汉室,当自己的国家的诸侯开始动乱之后,百姓们也分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三国大局基本底定之后,对民族根性的塑造影响比较大应该说是曹魏集团,以曹家父子为首,建安七子为主的一批读书人,文章风格硬朗,笔力雄健,充满了朝气和斗志,被称为魏晋风骨(后来韩愈想要恢复古文比照的就是魏晋时期的文章)。 至此,汉民族的根性塑造就已经完成了一个从鼎盛臻于成熟圆满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恐怕便会自我走向灭亡。我们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或许五胡乱华这件事情是一件必须要发生且长久来看有好处的事情,只是对于民族记忆来说,实在不堪回首。 走到这里的汉民族,究竟为何会在五胡乱华期间成为鱼肉?咱们也只能下一篇文章接着探讨了。

相关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所有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

从 ”工业牙齿”,到减产求生,这种小金属正经历怎样的冰与火

在抗战早期,有部分军队拥有比日军还要精良的装备,例如毛瑟步枪,捷克造机枪,马克沁重机枪,37mm战防炮等。这些拥有先进武器的部队,就是俗称的「”德械师”。那么德国当时为什么会帮助中国?这涉及到一种重要

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五霸的?从昏庸到圣明的春秋霸主之路!

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五霸的?从昏庸到圣明的春秋霸主之路!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春秋是一个群雄争霸,风云变化的时代。后期因为周王室政权的衰微,所以纷纷涌现了几个强盛的诸侯国。在春秋五霸中,

从师生之谊到同级官员

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吒风云的人物,都是晚清重臣、封疆大吏。二人的关系,经历过复杂的演变过程,由师生、到上下级再到同级,关系的变化,自然会在交往过程中引起微妙的变化,既要践行师生之伦,又要

春秋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的构成与分布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三代以来的民族共同体概念逐渐得到发展,一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状态日益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出现了颇为严格的夷夏之别。《左传》定公十年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国语?吴语》说:昔楚灵王不君,……

从战场上的最强冷兵器,到现样的救人利刃,刀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刀作为武器的一种,是十八般兵器里边的九短之首。最早的刀类武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几乎是有人的时候就有了这把可以用来防身和捕猎的利器。原始人类的刀具多以石头,兽骨打造,相比于普通的钝器,刀的出现可以说成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心境经历了什么变化

“乌台诗案”毁掉了苏轼的仕途,但却成就了一个苏东坡。入狱一百零三日今后,苏轼仿若历经一梦,从绝望叹伤“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一度盼望“致君尧舜”的苏轼陷入无尽的痛恨和落寞之中。承蒙当朝士医

从即位到称霸只用了5年,这期间晋文公到底经历了什么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去世,给齐国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先是五公子争位、竖刁内乱,后又有其他诸侯国不断来犯,齐国在内忧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权不在。霸主之位的空缺让其他诸侯看到了机会

地大物博人口多,民族众多且富裕

从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来看,哀牢国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开始存在,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壮大,后来到东汉初期(公元51年),贤栗第一次带领小规模队伍归附东汉,十八年

从郎君到老公,中国丈夫称谓史,历史地位一直在下降

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其中变化最大和最悲哀的莫过于丈夫的称谓,称谓的变化证明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男人们的历史地位一直在下降。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