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沙群岛守边老兵的往事回忆,追溯真实的历史故事
Posted 部队
篇首语:哪有什么四季,遇见你,四季如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个西沙群岛守边老兵的往事回忆,追溯真实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个西沙群岛守边老兵的往事回忆,追溯真实的历史故事
- 风物君语 - "一入西沙千帆醉,从此马代是路人!" ▼ 西沙群岛,第一次被中国人熟知,缘于发生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西沙海战是新中国海军进行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有人认为是我国海军迈向「 ”蓝海”的第一步。在当时,尚不强大的中国海军面对的南越军舰实力超过自己几倍,但最终我们以击沉1艘、击伤3艘的战果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这次海战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史上首次击沉外国军舰的战例。 西沙群岛的风光是宁静的,这宁静的背后需要的守护。直到去年,还有英国、美国海军擅自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被外交部警告驱逐。 ▲ 西沙银屿沙洲。图/视觉中国 人们普遍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美丽的岛屿,所有人来到西沙群岛的第一个感受都是「 ”震惊”。 西沙群岛(以永兴岛东岛等为代表)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 ”中国最美十大海岛”的第一名。由于远离大陆,人迹罕至,西沙群岛四周的海水清澈洁净,最高能见度达到40米,海水在深蓝、淡青、翠绿、浅绿、杏黄间切换。三沙市政府,正着力将西沙群岛打造成马尔代夫一样的国际旅岛。 ▲ 犹如一块玉石的区域为西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图/视觉中国 1980年末,在西沙海战发生6年多之后,孙振军作为一名拿枪的海军水兵、拿照相机的摄影战士,开始了终生难忘的西沙守边岁月。因此,他也成为了拥有南海、西沙老照片最多的人。 ▲ 1982年底,在海边看夕阳的西沙渔民。 「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现在回想起在西沙的日子,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也是我最自豪的时光。” 孙振军,中国南海研究院「 ”南海口述历史项目”顾问;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展策展人;《黄河时报》总编辑;全国「 ”十佳”总编辑;三沙市荣誉摄影师;曾在海军南海舰队、西沙群岛服役,并从事新闻与摄影工作,荣立过三等军功2次;新闻作品获得过「 ”中国新闻奖”等。 *以下内容为摄影师自述 01 「 ”记录真实的生活更有价值” 从海南基地第一次向西沙航渡的那天早晨让我记忆尤深,战舰一出港,海水的颜色开始变化:先由绿的变成蓝的、再由蓝的变深蓝、又由深蓝变成墨黑—— 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毛骨悚然的黑。 ▲ 1982年底,在海边看夕阳的西沙渔民。 1980年冬,我入伍到海军南海舰队,当时还未满17岁,刚刚高中毕业。1982年初,组织上因为知道我入伍前接触过相机,便安排我在守卫西沙群岛前线的某水面舰艇部队做战地报道员。 ▲ 1985年,西沙群岛上唯一的一个百货商店内。 当时拍摄反映部队正能量的照片比较多,「 ”英勇、光荣、神圣、高尚”是不变的主题。除了完成部队宣传任务外,我当时还拍摄了大量反映官兵和岛上居民日常生活状态的照片,虽然这些照片之前大多没有发表过,但我觉得这些照片比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更具价值和意义。 02 西沙群岛的中心——永兴岛 西沙群岛尽管有50多万平方公里、45个岛礁,但老一代西沙人最熟悉的岛礁,也就是那么七八个。 今日的三沙市委、市政府驻地的永兴岛,一直是西沙人心目中的圣地,也是我们这些长年在西沙值班、巡航、护渔、待机的水兵们心中的圣地。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唯一跟海南岛有补给船通航的地方。群岛上各种物资、各种需求,都是先到永兴岛,再分发到其它各个小岛的。在那个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的时代,如果哪天有从海南来永兴的船,那么干部战士,以及地方职工,早早地都眼巴巴地候在码头,看着海天相接的地方,那一个小小的黑点,渐渐地变大、变大,等到报刊、电报、信件一卸下船,大家便一哄而上,争相抢夺。 有的人看完家信后笑不拢口,一蹦三尺高,恨不得跳到天上去,因为家里有喜事或很平安。一旦遇到这样的场景,我都热衷去拍照,甚至当时没有抓住精彩瞬间,让这些官兵、职工、渔民再演示一遍,他们也非常乐意地配合。 ▲ 1984年春节前,西沙战士们在读家信。 但有的看完电报或家信后,马上捶胸顿足、失声痛哭,当场瘫跪在码头上,对着大陆的方向「 ”咚咚”磕头……因为,这迟来的家书带来了天大的噩耗:老父亲或老母亲,或家中其他的亲人,早已在几十天或几个月前,就不幸去世了……但是,遇到这样的场景,我却从来没有拍摄过。倒不是当年就有多么高的境界与觉悟,但却有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同是天涯守边人的感觉。 ▲ 1983年冬,保养火箭发射器的猎潜艇部队战士。 ▲ 1983年国庆节,在海南参加阅兵的西沙水兵。 03 最美中的最美 其实,离永兴岛约50公里,在永兴岛东南的东岛,才是西沙群岛中最美、最丰富、最有诗意的岛。 ▲ 成群的鸟儿。 东岛素有「 ”鸟岛”之称,有各种鸟儿10万余只,尤以白碧霜花鸟亦称军舰鸟最为有名。这种鸟在东岛上十分常见,到处都是,并且不怕人,去捉它也不飞。 岛上还有一群所谓的野牛、野驴、野羊。据老兵们介绍,大约是清代,也有人说是郑和下西洋时期,一条运送牲畜的货船在东岛附近触了礁、搁了浅。船员、商贾在被其他船只救走之前,看着一张张牛脸、驴脸、羊脸上,那一双双也知道遭遇厄运、强烈求生的眼睛,动了恻隐之心,把舱门打开,让这些可怜的牛、驴、羊各自逃命去了。还好它们半趟水半游泳,拼命地爬上了东岛。 更幸运的是,岛上竟然有一个低凹地,里边还存有浅浅的雨水。于是,这些动物们开始以野菜、野果为食,不仅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且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 一个蹲在海龟身上吃饭的渔民。 早期的登岛者并没有保护这些已经属于野生动物的物种,经常发生掠杀的现象。有一次我和我的战友们带着相机、背着手枪在东岛的雨林里闲逛,非常意外地遇到了一只很像羊的灰家伙,惊恐地在我前方三五米的地方望着我们。我举枪对它瞄准了许久,想打一只海鸟改善一下口味,但犹豫良久,最终未忍开枪。 04 苦比美更让我难忘 中建岛是令我最难忘的岛。不仅因为它寸草不生、一地热沙;不仅因为它是西沙中的「 ”戈壁滩”、西沙中的「 ”西藏”,更因为它离西沙的心脏永兴岛最远,离祖国大陆更远。在西沙的各岛上,我在中建岛生活的时间最长,吃的苦最多。当然,留下的记忆与欢乐也最多。 ▲ 1985年春节前夕,一群水兵在军舰甲板水仓上吃饭。 缺水、缺电、缺青菜是共性,自不在话下;更艰苦的是,缺人气、缺信息、缺交流。长期驻岛的官兵平时说话太少,连语言功能都有些退化了。 遇到岛外来的、大陆来的人时,人人挂着笑脸,个个翻箱倒柜的,把平时收藏的海螺、贝壳、海石花等宝贝,一股脑儿往人家手里塞,就像对亲爸亲妈亲兄弟一样亲热。 ▲ 1983年冬,西沙猎潜艇部队战士在用教练弹练习臂力。 中建岛的弟兄们对我们捎去的家信、书报、电影,相当喜爱,那时候我们最爱看的电影叫《刘三姐》。有时为了给岛上官兵捎带这些精神食粮,去中建岛值班的军舰,有的宁肯在海南岛或永兴岛推迟好几天的。 中建岛上当年除了偶尔有几个歇脚的渔民外,再无闲杂人等。因此,这里不需要保持太严肃的军容风纪,甚至不需要穿什么正规军装。我留下的许多戴草帽、穿裤头背心的照片,许多就是在中建岛拍摄的。 ▲ 1985年,穿着短裤伏案读书的我。那个时代没有空调甚至极缺电风扇,想要降温就只有少穿点。 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的渔船在中建岛一带作业,都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因为都是一家人。特别是台湾渔民,见我们这些军舰、军人,初时还有些紧张、害怕,很快便变成兴奋与激动,常常还会把香烟、罐头、香肠等隔空扔过来;我们也会还赠他们些东西,如淡水、柴油、药品等。 对其他国家的游艇、鱼船,我们也比较友好。比如曾有一条荷兰游艇,搁浅在了礁盘上,如不及时救援会十分危险。于是上级命令我们用护卫艇,而不是具有救援、援生功能的辅助船,硬是冒着自己也搁浅触礁的危险,并且让战士们跳到海里,前面用绳子拉,后面由人力推,硬是将这条游艇给拽了出来。 ▲ 1984年,在西沙作业的机帆船。 但对于越南渔船,我们是断不通融的。 ▲ 1984年6月,正在进行编队训练的西沙水面舰艇部队。 05 壮烈过往 琛航岛是西沙群岛中最为庄严肃穆的岛。因为那里埋葬着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战中,壮烈牺牲的18名干部战士。 由于我了解这段历史,所以当年我上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这些烈士的陵园凭吊,不仅认认真真以这个陵园的纪念碑为中心给它拍了一张照片,而且自己也以陵园为背景照了一张留影。琛航岛烈士陵园从落成至今,至少经历过四五次大的改建,而我1980年代初拍的那个雏形,据今天的三沙市有关方面介绍,是他们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张有底片且有作者的珍品。 ▲ 1982年3月,西沙群岛琛航岛上的革命烈士陵园。 06 时光不留情面,再见西沙群岛 近四十年后的西沙群岛,已经是三沙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做为一个离祖国大陆最远、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辖市,这里发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三四年前,我做为一名在西沙戍过边、立过功的摄影老兵,有幸受驻军和地方政府之邀,两次重返西沙群岛。 ▲ 今日我国永乐群岛的一个航标塔。 在西沙群岛,我跪在海滩的浅水中,手捧着银色的沙粒、亲吻着温暖的海水,禁不住留下了眼泪……我毕生都将自己视为西沙的儿女。 ▲ 今日我国珊瑚岛附近的全富岛上生产的居民。 ▼ 对话孙振军 Q:那个年代接触相机的人很少,讲讲你与摄影和西沙群岛之间的缘分吧。 A:我是信号兵,我所在的9331号军舰又是编队指挥艇,既得负责瞭望,又得负责通讯;所以,没法离开战位。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好站在一个圆桶状的铁笼里,边工作边呕吐了。因为,那就是我的战位。但是,这个圆桶状的铁笼,从摄影角度而言,却是军舰上视野最好、安全系数最高的制高点。 ▲ 1984年6月,正在进行编队训练的西沙水面舰艇部队。 在水兵学校学习时,我就积极响应连队号召给训练基地广播站投稿。在守卫西沙群岛前线的某水面舰艇部队做战地报道员的时候,部队首长很支持我的工作,不仅给我配发了一台「 ”海鸥”牌照相机、胶卷可以随便用,而且还专门为我建立了一个暗房,配了一辆「 ”五羊”牌自行车。这一套东西下来,所花费的金钱在当时简直是一笔巨款了。 ▲ 1982年,西沙群岛上的两名哨兵。 参军到部队后,我幸运遇到了王振松老师。1980年代初期,他已是在全海军系统非常有名气的、榆林基地政治部宣传处的专职摄影干事了。我至今仍记住他当年对我声色俱厉、不容置疑的诸多训诫,比如:「 ”照相机就是我们手中的钢枪,就是我们的第二生命”「 ”我们的摄影战士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镜头!”他的这些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 1981年7月,珊瑚岛上的医院。摄影/王振松 ▲ 1980年2月,永兴岛。摄影/王振松 Q:很多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老照片,您为什么愿意将这些老照片传播? A:许多摄影家都很注意对其作品的权益保护,这种意识的觉醒与强化,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必须清楚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你过度地把自己的东西捂起来,甚至捂起来秘不示人,肯定是不行的。 ▲ 1983年,作家叶楠(右二)赴西沙采访之前。 对于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影响;没有影响,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受众的评价与赞誉——当然也就没有价格和价值了。 ▲1984年,3月 ,步行往附近黎村上学的西沙军人子女。 ▲ 1985年,西沙某部队军人女儿在海南后方基地去附近黎村上学途中。 ▲ 1985年,守卫西沙的军人子女在后方幼儿园,准备参加演出。 当然,传播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作品必须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有些作品比如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都有一个社会时效性,只有即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这个作品才能被公众认可。如果说大家对你的作品很麻木,认为你的作品味同嚼蜡,没有生命力,和老百姓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如果你的作品里讲的是老百姓的事情,你的作品里有情感,能够触动更多的读者,这个时候,你的作品才有价格,更有价值。 ▲ 1984年,一名在称体重的准备换军装的西沙水兵。 结语 孙振军的守边故事,让人想起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一个场景,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烽燧堡一站,援兵不会来了,九死一生之际,活着的人但依然高喊:「 ”我是个兵,守”。 正是因为边境的守护,长安城里的百姓才无需面对敌人。 ▲ 照片已经斑驳,曾经那些艰苦、欢乐的岁月,永远不会忘怀。 - END - 文丨孙振军 编辑 | 袁千禧 未标注图片 | 孙振军相关参考
“我也经常给儿女讲抗战的经历,希望他们爱国。只有国家好了,才有个人的好!”抗日杀奸团老团员叶于良17岁投身抗日运动,他表示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非常有必要。和平时代不需要年轻人去打仗了,积极、努力地建设国家...
“我也经常给儿女讲抗战的经历,希望他们爱国。只有国家好了,才有个人的好!”抗日杀奸团老团员叶于良17岁投身抗日运动,他表示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非常有必要。和平时代不需要年轻人去打仗了,积极、努力地建设国家...
远征军野人山最悲壮事件,1500多名伤员自焚牺牲,老兵回忆大哭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为了掠夺急需的战争物资,日军开辟了东南亚战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
>与妻子婉容> 一个末代皇帝被改造成普通的公民,当他回忆起往事的时候,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末代皇帝真实的宫廷生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他登基三年就逊位了,三年的皇帝生涯,让他依旧迷恋着那个位置。
【老兵档案】姓名:刘保罗籍贯:南京出生:1917年事迹:报考黄埔军校,作为机枪连连长英勇抗日,曾几度负伤。70年前,在南京沦陷前夜,他和家人乘坐难民船从南京逃出,为了抗击日寇,他报考了黄埔军校,对日作战后,他...
【老兵档案】姓名:刘保罗籍贯:南京出生:1917年事迹:报考黄埔军校,作为机枪连连长英勇抗日,曾几度负伤。70年前,在南京沦陷前夜,他和家人乘坐难民船从南京逃出,为了抗击日寇,他报考了黄埔军校,对日作战后,他...
你不知道的抗战史,勇士偷袭日寇占领的县城回来时军官只剩一排长
今天老兵要接着讲淮南抗战的那段往事,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些历史往事真实的记载在当年的报纸上。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英勇的战士是来自哪一支部队的。(1938年4月,侵占安徽省含山县政府的日军部队,画面中
提起大唐的高仙芝,应该说很少有人听闻。但是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很能打的将领,他立功无数,一生都在守着大唐的边疆,可最后因为晚年的唐玄宗比较昏庸,所以他就被误杀了。最终战果累累的高仙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
核心提示: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表示,李一氓同志的回忆录,是人民出版社革命回忆录中的经典之作,实事求是的文风纵贯全书,使本书具有常读常新的价值。“年轻一代要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前辈,这部著作就是很好的教科
原标题:德国老兵不怕恶劣天气及苏军进攻,但对一种炮弹心存恐惧都说二战苏德东线战场很残酷,双方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那么,到底是怎样个情况呢?我们来看看德军第11步兵师帕拉斯下士的回忆。是的,就像大多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