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Posted 牌坊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潘育龙: 一位随康熙西征的陇上名将 康熙 甘肃是生长名将的沃土,漫漫丝绸古道,滚滚黄河之滨,曾经成为无数名将的舞台。 靖远城外,一处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后,一堆黄土下,是一名将的最后归宿之地。这就是潘将军墓。 靖远,明为靖虏卫,远在东汉末年,这里就走出了张济、张绣等名将。那么,在这通石牌坊之后,究竟埋葬着一位什么样的名将呢? 河靖之坪 出靖远县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远就开始上塬了。这处台地,背依黄河,面向县城,类似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塬,当地人称之为坪。路陡,弯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确是一块守护靖远县城的险要之所。 靖远县城 神秘的潘将军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乡亲们的指点,在上坪的半路上,我们拐入一条乡间便道,顺着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绕过几处人家后,眼前便是一处极为开阔的田野,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一个盆地,而潘将军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远远的地方,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黄土。 此时,正是4月底,春暖花开,乡亲们在地头忙碌着。蒸腾的地气,在田野中散发。 潘育龙牌坊 潘将军名叫潘育龙,靖远卫人,官至提督,镇绥将军。因年代久远,潘育龙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没了。但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应当出生在明末。最初是个小兵,随军在湖北征讨李来亨时,立下大功升为把总。这应该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后,吴三桂叛乱成为他展示军事才能的舞台。康熙十三年(1674),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反清,潘育龙参与了一系列的平叛战斗,从甘肃平凉一直打到云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肃州副将。 甘肃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地方,有两个时期最为突出,一个时期是两汉,另一个时期则是明清。两汉时期,甘肃是中央政府开拓西域、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前沿,此时,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广、赵充国、甘延寿等名将不断涌现。明代,甘肃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游牧部落对抗的前线,战争不断,自然也是名将辈出的时代。明清交替之际,甘肃更是名将云集,被金庸写入《鹿鼎记》的河西四将张勇、王进宝、赵良栋、孙思克,他们或者是甘肃人,或者长期在甘肃驻守,从甘肃走向全国舞台。 名将之战 这是一处不大的墓地,在农田的蚕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们挖断了。石雕残件,东倒西歪,垃圾随处可见。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后面高大的土堆,我们难以相信这里埋葬着一位名将。 潘育龙征战一生,最为精彩的战斗则是随康熙皇帝的西征。这次战役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陕甘精锐为西路,主帅是费扬古、孙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务是截断噶尔丹。 此时,八旗兵入关已经半个世纪了,当年劲旅早已不复昔日的威名了,承担作战任务的是绿营军。所谓的绿营军,就是清政府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以绿旗为标志﹐所以称为绿营。靖远县在明代称之为靖虏卫。明代甘肃境内有21卫、9个千户所,大体分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在甘肃众多的卫所中,靖虏卫是成立比较晚的卫所,但却是最有实力的一个卫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鲁台率军在景泰踏冰过河抢掠内地。两年后,明政府以今天靖远县城为中心,设立靖虏卫,下辖两个千户所,50个百户所,9个堡寨。1644年,清军入关后,靖虏卫被改为靖远卫。 潘育龙牌坊的敕建 当时,孙思克所率的陕甘精锐有凉州总兵董大成、肃州总兵潘育龙、宁夏总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长途奔袭昭莫多,结果在昭莫多同溃退的噶尔丹部相遇,狭路相逢,一场苦战。潘育龙在此战中伤及面颊,并有贯穿耳朵伤。昭莫多之战,噶尔丹战败轻骑而逃,费扬古派精骑追击30里不及。这年八月,潘育龙奉诏进京,康熙皇帝亲往探视其伤势,调任天津镇总兵,授「 ”云骑尉世职”。 昭莫多之战,清军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从此,噶尔丹势孤力穷,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无疑,这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即便是研究甘肃军事史的人,也很少关注这场战争,至于研究文章更是鲜见。可以说,跟随康熙西征,参与昭莫多之战的甘军将士至今仍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群体。其实,被遗忘的岂止参加昭莫多的甘军将士呢,我们眼前的潘将军墓,无人祭奠,无人问津,只有苍凉笼罩了这里,也笼罩着曾经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将军墓最显眼的标志,也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物。潘育龙坊,三楹斗脊,全部为石头组成,榫卯相连,石头之间的缝隙清晰可见,但却稳如泰山。最上方是一个竖式石头匾额,匾额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块倾斜的镶嵌在石头块中的竖匾,如同悬挂在牌坊上一般,上书「 ”敕建”二字。令人惊奇的是,匾额一式两体,我们走到牌坊背后,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样。匾额完全是用石头镶嵌在那里。看似摇摇欲坠,实际却坚固无比。 潘育龙墓地 这是奉皇帝之命兴建的牌坊,所以上书「 ”敕建”。竖式「 ”敕建”匾额有「 ”输中阃外”、「 ”恩荣”、「 ”封褒”、「 ”尽锐争先”几幅匾额。在牌坊中间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 ”千里山川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这确实是这位名将一生的写照。 穿过牌坊,直面的便是将军的墓冢了。这是一座高约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石兽早已被毁,只留下残存的基座,让人感受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 在靖远,人们把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三人称为靖远三将军。据说,潘育龙少年时,家境极为贫寒,以卖柴为生。一天,他进山打柴,路遇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问他可是潘育龙。他点头称是。老人随后说:「 ”三山九岭一库银,单等打柴的潘育龙。”回家后,他把老人的话告诉了母亲,潘母思索一番后,让他们第二天在遇见老人的地方用衣衫和衣领分别量上三下和九下。果然,他找到白银一窖。从此,专心习武,最终起于行伍之间,成为一代名将。 石鼓 潘育龙打柴的故事是明末卫所制度崩坏的写照。卫所制的士卒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起初,人少地多,卫所制度有优越性,后来人多地少,土地为官将所霸占,所属士卒成为了将官的奴隶,有些卫所连最基本的兵器都无法保证,自然兵无战心,比如王进宝曾经给地主放牛。但这并不是说,基层士卒都是无能之辈。实际上,明代九边重镇的基层士卒中有一批骁勇善战者,只不过体制束缚了他们。这些人一旦有了合适的舞台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似乎是明代卫所士卒成为清代名将的原因,也是明末清初甘肃名将辈出的一个根源。 荒冢悠悠,明亡清兴,有着太多的话题,也留下了无数遗憾,站在田野中的潘将军墓前,无尽的回想令人扼腕。相关参考
古代战场上,刀枪剑戟是主要作战装备,武将们冲锋陷阵搏命疆场,负伤挂彩是常有的事。《旧唐书》记载,唐朝大将秦叔宝晚年曾经自述:“我自年轻时就投身军旅,身经两百多场战事,屡次受重伤,流血数斛,到了老年岂能
>鄂尔泰 鄂尔泰(1677-1745),字毅庵,隶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其曾祖图门,于天聪年间在大凌河战役中受重伤于战场,赐世袭骑都尉世职。其父鄂拜曾任国子监祭酒。鄂尔泰精通满汉文字,在康熙三十
朱厚照为了巡游江南的梦想,做了太多的荒唐事,甚至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与大明的国运。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久怀异志、阴谋作乱的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七月十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仁义礼智,忠君爱国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骼里,更有一些人用生命在守护着这个信念,只是忠君爱国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可不简单。在古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若是
收到胤禛等八皇子痛打老师三十大板的汇报 康熙的批复只有三个字
历代帝王中,除了少数几个混蛋至极的,基本上都很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其中以明清两朝为最。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清末,全国最有学问的人一般都会有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称号,这四个称号的全称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
清王朝与闭关锁国四个字的关系似乎很暧昧,一提到清王朝,就会想到闭关锁国。这四个字就出在朝,是乾隆把中国彻底地与世界隔离。康熙曾下令开放海禁,为什么到了乾隆时期,就完全地关闭上国门了呢?清朝自乾隆开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高的领导人就是毛主席,这是公认的事实,即使是元帅在正式场合见到了毛主席也需要敬礼,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位军长比元帅的特权还要大,见了谁都可以不用敬礼,包括毛主席。刘广桐,山东长
众所周知,在清朝史上,雍正与乾隆是2个雄才伟略的君王,一个曾在前期为清朝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个则缔造了国家盛世。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弘历的老爸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子嗣众多,
满人入关后,在汉人知识分子眼里就是“边夷”,由于夷夏之防的牢不可破,汉人对他们的成见很深。加上明清换代带来的动乱不安,整个社会陷入空前危机之中。一朝,对文人的态度可以用“不闻不问”四个字来形容,因
在周泰受重伤时,华佗医好他,所以后来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时就说:“江东医周泰者乎?”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