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李光弼到底有多狠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将李光弼到底有多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将李光弼到底有多狠

大家好,我是猫叔,今天咱继续更新唐史系列小文。今天,咱说一位平定安史之乱起到至关重要的猛将:李光弼。此人与郭子仪齐名,时称「 ”郭李”,既然如此,也一定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咱今天就来聊聊李光弼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吧。 先说说这场拉锯战是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史思明听说郭子仪把五万大军都带到了朔方,这么一来,太原城内必然空虚,于是就开始蠢蠢欲动,意图夺取太原。关于史思明咱们就不再详细赘述了,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拙文,专门聊了聊这个人,此人相貌奇丑无比,但却聪明过人,目不识丁就能一飞冲天,也是个混世魔王级别的。那么,他的对手李光弼是何方神圣呢?不急,咱慢慢道来。 史思明剧照 狠人治兵,专治各种不服 别看李光弼姓李,事实上他并非汉人,而是契丹人,祖上是契丹的一个酋长,也算是个大户人家。此人自小就很勇猛善战,多次以少胜多,小小年纪就已经名声在外。他治理军队与郭子仪有不同风格,郭子仪讲究「 ”宽”,以德服人,总是令属下非常感动,而李光弼主张「 ”严”,靠威严服人。只说这些,恐怕有些抽象,咱来说一件他办的事儿吧。 在军中要想立威,杀一个出头鸟是常用的办法。那么谁是这个出头鸟呢?御史崔众。从史书上看,这位崔众也不是什么好鸟,以前就经常欺负上一任节度使,飞扬跋扈惯了,谁知道,如今遇到了一个比他还狠的主儿。李光弼抵达太原之前,太原的防务暂时由崔众代理,还别说,这哥们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即使李光弼来了,他也没有交出兵权的意思,这让李光弼非常恼火。放在旁人身上,御史这个官职,是要提防三分的,毕竟上边通着朝廷。可是,李光弼根本不理那些,立即命人把崔众给绑了。 李光弼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不久,朝廷传旨的宦官到了。来太原是给崔众升官的,准备将他升职为御史中丞。宦官问李光弼:「 ”崔众何在?”李光弼说:「 ”众有罪,已拘捕。”于是,宦官就打开圣旨给李光弼看,意思是让他放了崔众。谁知,李光弼直接来了一句:「 ”我今天只准备斩一个御史,如果你宣布诏书,那么我就斩一个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个宰相。”宦官一听,这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于是,崔众就这么被杀了。众将士目瞪口呆,立即被李光弼的威严所镇住,无人敢说话。 之后,李光弼下达命令时,三军几乎没人敢抬头听的,可见,此人有多狠。 面对大军压境,李光弼稳若泰山,指挥有方 至德元年十一月,史思明协调了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共四路大军,十万人,浩浩荡荡杀向了太原。而此时,太原城内只有兵丁不足万人,还都是新兵,跟民兵的水平差不多。这阵势可把太原城内的唐军给吓坏了,李光弼的部将赶紧建议修城墙,否则断难抵御敌军的进攻。李光弼笑了,说:「 ”太原城墙长达四十多里地,如果修墙,没等敌人来打,估计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累趴下了。”于是,他就紧急征发城内百姓,加上兵丁,赶紧前往城外深挖壕沟,令人奇怪的是,李光弼还命令他们把挖出来的土都运到城里做成砖坯,众人不解,但也不敢多问。 指挥有方 不久,敌军果然开始攻城,李光弼命令士卒守城,同时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破损的地方,迅速将砖坯运到补上。此时,大家才对李光弼的远见佩服不已。 壕沟与高墙的配合,使守城的把握迅速大出了很多。史思明的大军强行攻城,碰了一鼻子的灰,被逼无奈,暂时撤军。 地道战屡试不爽,叛军人心惶惶 由于攻城不顺,叛军此时没有其他主意,也就只能展开骂战,过过嘴瘾。谁知道,就连嘴瘾李光弼也不允许他们过。李光弼在军中选拔善于挖地道的士兵,趁夜挖了一个长长的地道,直接抵达叛军的阵前。 第二天,叛军照常骂战,派出嗓门比较大的士兵继续叫骂。谁知,正骂着呢,地下突然钻出一双手,拽着脚脖就给拽到了地道里面,被拖到了城楼子上,当众斩首。这个心理打击是巨大的,叛军中顿时人心惶惶,唯恐地下再伸出那只「 ”致命鬼爪”。 攻城战 情报准确,奇袭叛军攻城辎重部队,使叛军陷入大乱 由于屡次吃亏,史思明焦急难耐,于是就赶紧命人赶制大型攻城车等攻城器械。由于数量众多,且工期比较近,史思明命人就近取材,在太行山以东伐木制造。不久,三千胡兵护送着攻城器械出发了,这些玩意儿要真是派上用场,还真的够李光弼喝上一壶。 不过,李光弼并不怕,因为他早已获悉精准情报,准备给叛军来一招「 ”对症下药”。正当叛军得意洋洋之际,突然伏兵四起,三千胡兵无一逃脱,全部被杀,攻城器械自然也就喂了火神爷。 攻城车示意图 大砲威力巨大,叛军军营一撤再撤 看到这个,估计得有人抬杠,唐朝哪里来的大炮。别着急,咱说的是砲,不是炮。中国字很有意思,就这一个偏旁就知道其中的含义了,说白了,就是大型的抛石机。还别说,别看李光弼的人数不多,里面能人却不少,经过钻研,发明了一种巨大的抛石大砲,扔出去,巨石足以砸死二十多个人。在冷兵器时代,这玩意儿对人的心理震慑是相当强大的。 几发大石头砸过来,叛军阵营顿时少了几十个士兵,多了几个大肉饼,于是,大家全部开始退却,赶紧躲到大砲的射程之外去。 抛石机示意图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史思明还真的没了主意,于是就只剩下一招了:围困。还别说,这招真要命,李光弼很快就扛不住了,决定找史思明讨论讨论下一步的架该怎么打。 专业坑叛军,诈降也能诈出风格 围困没多久,李光弼看起来就已经坐不住了,于是派人出城,准备向史思明投降。此时,别提史思明有多高兴了,这么个死对头,不用再死磕了,多好。到了约定的投降日期,只见城门打开了,城内稀稀拉拉出来了一千多人,领头的却是一个裨将。史思明顿时觉得不对劲,不是说投降吗,他李光弼为什么不出来?正在犹豫呢,突然之间,营地发出一声闷响,愣是陷下去一个大坑,一千多人顿时被埋了进去,叛军阵营不明就里,顿时大乱,相互踩踏。趁乱,李光弼突然亲自率军杀入了敌营,叛军大败溃逃。 那么,叛军的大营里怎么就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坑呢?不用说,又是李光弼干的。李光弼诈降,其实为了争取时间,他派人继续挖地道,然后用木棍将地道撑起,命令一发,只需要用绳子把木棍拉倒,地道也就坍塌了。 混战 这下子,史思明也疲惫了,完全没了主意。此时,一个大事传到了史思明的耳朵里:安禄山在洛阳挂了。聪明的史思明知道,此时,他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太原,该回范阳谋划更大的事情了。于是,史思明就把蔡希德留下来盯着太原,自己率军返回了范阳。李光弼听说之后,立即率军出击,蔡希德再次溃不成军,太原之围遂解。 可以说,放眼看去,整个太原保卫战,原本李光弼是守方,史思明是攻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李光弼反而四处出击,史思明却一直在抱头鼠窜。事实上,叛军到了这一步真的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伴随着安禄山的被杀,叛军的情况更加糟糕,平定叛乱已经希望在即。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吧,下期接着聊。 我是猫叔,坚持原创,欢迎关注。

相关参考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

唐朝名将李光弼怎么死的

  李光弼  唐朝名将李光弼虽然名气不如郭子仪,但是他的贡献却不小,一生也算战功累累。  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时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来看看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故事简介:唐代名将李光弼自幼熟读兵书战法,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他巧施“美马计”,大败史思明叛军于河阳。话说史思明在邺城自立为大燕皇帝,率叛军长驱直入,连下数城,直...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来看看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故事简介:唐代名将李光弼自幼熟读兵书战法,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他巧施“美马计”,大败史思明叛军于河阳。话说史思明在邺城自立为大燕皇帝,率叛军长驱直入,连下数城,直...

唐朝战将李光弼有何战功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吗

  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

唐朝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生平 李光弼简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

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

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为何最后抑郁而亡?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忧郁而死。常年带兵打仗、为

赫赫战功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

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

李光弼

  李光弼(汉语拼音:lǐgōnglín),(708~764),唐代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自幼好学,善骑射。初任左卫郎,官至太尉兼侍中、天下兵马副元帅,封临淮郡王。唐天宝十五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