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Posted 募兵制
篇首语: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你可能会觉得,「 ”兵制”这个话题好像只有「 ”军迷”才感兴趣吧? 当然不是。 说起兵制,不能只追溯到「 ”重文轻武”的宋朝,而是要一直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兵制有两种:在春秋以前,实行的是「 ”征兵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开始向「 ”募兵制”转变,征兵制有点类似今天的义务兵役制,在征兵制下,人民参军是一种法定义务,或者说国家强迫人民参军。募兵制有点类似今天的雇佣兵役制,在募兵制下,人民自愿报名参军,国家出钱给士兵发薪水,也就是所谓的「 ”军饷”,还会免去士兵家里的赋税和徭役。 一句话总结,征兵制的基础是人民对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募兵制的基础是国家支付工资,吸引人民来当兵打仗。征兵制度的转变,是古代中国在军事上长期软弱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会奇怪,不对啊,古代中国在军事上并不弱啊,汉武帝就曾经战胜匈奴,唐太宗也曾经打败过突厥,明成祖还曾经主动出击蒙古,怎么能说古代中国在军事上不行呢? 其实你仔细想想就知道了,这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印象深刻,恰恰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军事胜利是比较少的,失败远比胜利要多。比如在西晋时期就发生了「 ”五胡乱华”,中国从此进入近三百年的分裂和战乱。隋唐时期虽然一度对外比较强势,但唐朝后期在军事上也很软弱,甚至曾经被吐蕃攻占了都城长安。宋朝以后的故事我们就更熟悉了,宋朝和明朝都亡于少数民族入侵,清朝后期也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古代时期为什么在军事上很弱呢?除了上述原因外,这背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在春秋时期,贵族是军队的主力,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参军不是自愿报名,而是一种强制的义务。但有资格参军的主要是贵族,甚至可以说,春秋时代的军队就是贵族的军队。到了打仗的时候,国君就把贵族子弟召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去战斗。 就拿齐国来说吧,著名的史书《国语》当中记录了管仲在齐国建立的兵制。他把临淄一带分为了二十一个乡,其中有十五个乡被称为「 ”士乡”,居住在这十五个乡的都是「 ”士”,也就是贵族。 管仲规定,只有居住在「 ”士乡”里的贵族才有资格当兵,十五个士乡一共要抽调三万人,这三万人就组成了齐国的军队。 其他各国的兵制,也都和齐国差不多。而且君主作为贵族的首领,也要亲自上阵指挥,甚至还出现过国君在作战中被俘虏的例子,晋文公的哥哥晋惠公,就曾经在和秦穆公作战的时候,被秦军包围并俘虏了。这种情况在后世就很少见了。后世的皇帝们一般都坐在京城里,派将军上阵指挥。如果是皇帝亲自带兵,那就叫「 ”御驾亲征”,会弄得特别郑重其事。 正因为贵族们都有参军打仗的义务,所以军事技能在贵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多都是能文能武的,贵族们从小要学习六种技能,叫做「 ”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 ”射”就是射箭,「 ”御”就是驾驶马车,这两个都是打仗的必备技能。后来,孔子在平民中普及了贵族的教育体系,「 ”六艺”也就成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孔子自己也以身作则。 《论语》中记载,孔子可以用弓箭射中天上的飞鸟,在他六十三岁的时候,还曾经亲自驾驭马车。可见,孔子如果上阵打仗,可能也是一把好手。 征兵制走向终结,全民皆兵的阶段 一开始征兵制主要是贵族人员构成,贵族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仍会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打仗。 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国家上前线尽义务,主要是因为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如果国家没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也就不在了,而且他们觉得参军打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可以体现贵族的勇气。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陆续开始了变法运动。国君直接派出官僚去取代贵族,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这样国君就可以通过给官僚下达命令,直接动员国内所有的人力物力,国家就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尤其重要。官僚取代了贵族,那些拥有封地的贵族就慢慢消失了。即使还有残留,他们也是对国君满怀怨恨。 贵族逐渐脱离了军事之后,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觉得打仗太危险,还不如学一点别的技能。比如著名的外交家张仪,他原本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根本不懂军事,主要技能是耍嘴皮子。所以后世有一个典故叫「 ”张仪舌”,就是张仪的舌头,主要用来形容那些能言善辩的人。 张仪电视剧中影视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依靠贵族来打仗的征兵制也就行不通了,他们开始对平民实行征兵制,于是进入了全民皆兵的阶段。 根据秦国的法律规定,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强制服两年兵役。国君们为了让平民也觉得参军光荣,想尽了办法。秦国就设立了军功爵位,规定士兵们只要杀死了敌人,就可以获得爵位,不管他是什么出身。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引起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平民阶层中开始出现厌战情绪。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具有礼仪的性质,经常点到即止,但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全民参战,又都鼓励士兵去奋勇杀敌,当时的战争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而是以彻底消灭对手为目的的灭国战争,总是打得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长平之战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败给了秦国的大将白起,结果白起一次就活埋了赵国投降的军队四十多万。 战争这么残酷,平民百姓当然会产生厌战情绪。 《史记》中记载:吴起在魏国当大将的时候,有一个士兵背上长了疮,吴起就亲自帮他吮吸脓液。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这个士兵的母亲,结果这位母亲就哭了起来。 有人问她,吴起对你儿子这么好,你为什么哭呢?母亲说,当年吴起也曾经帮我的丈夫吮吸过身上的疮,结果我丈夫为了报答吴起,打仗勇往直前,最后战死了。现在同样的事又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儿子怕是也要战死了。 这位母亲出人意料的反应背后,其实反映了平民阶层对战争的厌恶。 吴起 这种厌战情绪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爆发出来,这是因为平民希望通过立下战功,获得爵位。但到了秦朝统一以后,还在全国继续推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规定全国成年男子必须戍守边疆三天,还必须按时到达岗位。 当时战争已经结束,服兵役也立不了战功,而且秦朝疆域辽阔,平民去戍守边疆很容易误了期限。陈胜、吴广就是因为误了期限,怕被处死,才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掀起了规模浩大的秦末农民战争。 征兵制被募兵制取代 汉高祖刘邦影视形象 汉高祖刘邦就是平民出身,在战争中胜出,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帝后,刘邦表面上延续了秦朝的征兵制,但同时又规定,如果不想服兵役,交点钱就行了,国家用你交的钱再雇个人替你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很了解平民怕当兵的心理。 到了这一步,征兵制中就出现了募兵制的成分,因为当兵打仗不再是出于荣誉感,而是为了钱。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对匈奴作战,严格推行征兵制。这虽然保证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胜利,但由于这场战争消耗实在太大,人民为了躲避兵役,纷纷逃亡,国家开始征不到兵,于是汉武帝就把大批囚犯编进军队,参加战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募兵制的地位。 到了东汉时期,募兵制成为了主流。光武帝刘秀刚起兵的时候,手上没什么兵,就请教一个叫任光的人。任光就说,你可以招募那些亡命之徒来当兵,以后遇上那些不肯投降的城池,把它打下来以后,就放纵你手下的士兵去抢劫。人都是贪财的嘛,这样就不难招到兵了。刘秀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招募士兵的方法,在东汉建立以后继续沿用,国家用钱来招人当兵,于是征兵制就被募兵制取代了。 募兵制在本质上是用利益吸引人来当兵,来当兵的人也只是为了混碗饭吃,不会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士兵来说,给钱我就干,你要不给钱,那我就不干了,甚至还会发动兵变。 闯王李自成 明朝崇祯年间,在辽东宁远地区就发生了一场兵变,士兵们把当地巡抚和总兵都抓了起来,向他们索要拖欠的军饷。其实巡抚早就向上面申报过军饷,但上面层层克扣,最后根本没发到士兵手里。士兵领不到钱,就对大明朝离心离德。后来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了,崇祯向宁远的军队发出命令,让他们赶紧来援救,但他们却拖拖拉拉,一直拖到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克扣了他们的军饷。 更严重的是,东汉以后的募兵制,对招募的对象一般不做要求,于是军队里混杂了各种素质低下的人员。 历史资料显示,东汉时期来当兵的大多是社会闲散人员,甚至还有想要戴罪立功的死刑犯,素质可想而知。这种军队有一个特点,打仗时贪生怕死,抢劫老百姓却从不手软。所以东汉在对外战争中,不得不借助少数民族军队的力量。 募兵制的引发的问题和影响 公元73年,东汉军队对北匈奴发动了攻击,这支军队很有意思,主力不是东汉自己的军队,而是当时已经归顺的南匈奴以及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军队。东汉能够让他们为自己打仗,靠的当然也是利益引诱。这源于东汉初年大臣班彪的一个建议,叫作「 ”不劳师而币加”,就是不要动用东汉自己的军队,用钱去收买少数民族的军队,让他们来为自己打仗。这听上去倒是不错,实际上是因为东汉自己的军队军纪败坏,才不得不这么做。 募兵制导致军纪败坏,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东汉末年,曹操能够起家,依靠的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叫作「 ”青州兵”。 青州是东汉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当时有30万黄巾军投降了曹操,曹操就收编了其中的精壮汉子,这就是青州兵的主体。 青州兵本来就是底层的流民,素质不高,曹操收编他们,靠的也是利益的诱惑,这和当年刘秀起家时的情形非常相似。青州兵因为接受了曹操的严格训练,战斗力倒是不错,但青州兵军纪的败坏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曹操在攻打徐州军阀陶谦的时候,青州兵就在徐州一带到处屠杀平民,所以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曹操在徐州搞屠杀的情节。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清朝也还在出现。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依靠的武装力量是八旗军队和汉人组成的绿营,这些还带有征兵制的特点。但到了清朝后期,这些军队长年不打仗,都成了老爷兵,清朝就不得不依靠汉族官僚募集的军队,其中的代表就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湘军 湘军在本质上也是依靠募兵制建立的军队,士兵们陋习很多,军纪很差,当初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到处杀人放火抢劫。李鸿章建立的淮军也和湘军差不多。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淮军进入了朝鲜,结果朝鲜老百姓对淮军评价很低,说他们简直跟土匪差不多。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和淮军的军纪败坏有很大的关系。 军队素质低下,军纪败坏,这又引发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人民也丧失了尚武精神。 在春秋时期,军队由贵族组成,素质很高,军人还是很受尊重的。 《诗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诗:「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赳赳”就是雄壮的样子,「 ”武夫”就是军人,「 ”干城”就是盾牌和城墙。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雄壮的军人,就像盾牌和城墙一样,保卫国君就要靠他们啊。这句诗里充满了对军人的羨慕和赞美。 但在募兵制确立以后,军队的素质那么差,民众对于军队的印象就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俗语:「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尤其是在宋朝实行「 ”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后,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 《宋史》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真宗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名叫陈尧咨。陈尧咨这个人很了不起,他考科举,考中了状元,还当上了翰林学士;他的武艺也很厉害,可以一箭射中铜钱中间的那个孔。宋真宗很看重他,当时国家也缺少军事人才,所以宋真宗就对他说,你要是愿意改行当武官,我就马上封你当节度使。节度使是武官里的最高官职,俸禄也很高。陈尧咨有点心动,就回家去跟母亲商量,谁知母亲一听就勃然大怒,举起拐杖就要揍他,还说:你父亲当过朝中的大臣,你自己是状元,我一直希望你能当上宰相,你却要去当那下贱的武官,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这件事于是就这么黄了。 陈尧咨 在人们眼中哪怕是节度使这个级别的军人也就这个地位,那些底层士兵是怎样一个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水浒传》里的那些好汉,一旦犯了罪,就有可能在脸上刺一个金印,发配到某地去充军,还要经常被叫成「 ”贼配军”,可见底层士兵的形象就和贼差不多。 到了这一步,人民也就彻底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不会以参军打仗为荣,更不会对保家卫国抱有什么责任感。只有那些实在没有活路,或者是犯了罪的人,才会去当兵,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中国在军事上的软弱绝不是偶然,它和兵制的转变有深刻的联系。 痞喵说 古代中国的兵制之所以从春秋时期的征兵制转变成后来的募兵制,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现象:贵族脱离军事,平民普遍厌战。这导致军人失去了荣誉感,要吸引民众参军只有靠利益引诱。这是征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的根源。 征兵制转变成募兵制,导致古代中国在军事上的软弱。这背后的原因是,募兵制导致军队素质低下,纪律败坏,这又引发了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人民丧失了尚武精神。 参考文献: 《兵制度研究》 《淮军史》 《湘军兵志》 《宋史》 《三国志》 《诗经》 《史记》 《论语》 《国语》 《中日战争》相关参考
宇文泰为什么推行府兵制?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兵民合一,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持军队战力。什么是府兵制?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
古代当兵的军饷发下来之后怎么保管?,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说到战场上的士兵真的挺惨的,有的时候为了吃口饭没得选,好在还能领军饷,那么小编就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了,在战场上打
不知道牙兵制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古代“牙”其实是对官署的一种称呼,即军中长官的住所,慢慢衍生,到了后来所亲之将就被称为牙将,毕竟长官自己“住所”的将自然是亲将。牙将是指亲将,那么牙兵自然就是指
绿营兵制有什么特点?绿营兵制的特点:(1)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2)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还有少许马兵(骑兵)和水师。其营制分标﹑协﹑营﹑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根据汉代的屯田制、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戌法和元代的职官制制定出了新的卫所制。卫所制的核心是寓兵于农、耕战结合,目的是在尽量压缩国防开支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又不
01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彼此相互对峙、争战。这段历史的惊心动魄与历史意义绝对不会在汉末三国之下。拉起这一被国外史学家称作「”史诗般的中国”大幕的正是北朝双雄:高欢和宇文泰。和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出自宋代张载,同样这句话也适用在苏辙的身上。苏辙作为典型的的古代士大夫形象,他对家国天下均有思考和研究。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跌宕一生。
八旗规定,凡八旗男丁均要披甲入伍,但并不是每户男丁均要当兵,而是按照一定的进行抽丁制度。入关前抽丁为三丁抽一,康熙年间为五丁抽一,乾隆时降到八丁抽一,而后历年逐步缩小比例。每户被抽选上的成丁,便开始披
南朝各代通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魏晋以来,世兵称为"军户"或"士家"。军户与普通民户分立户籍,其户籍由军府管辖,军户不经放免,要世代为兵。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私家分割及世兵逃亡等原因,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军制,没落的府兵制逐渐被中央禁军取代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文:桌面战争兵棋|GEN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