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在民——思想家廖仲恺 ”精神不死”
Posted 宪政
篇首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主权在民——思想家廖仲恺 ”精神不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权在民——思想家廖仲恺 ”精神不死”
20 世纪初是我国宪政思想自其萌发以来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宪政研究群体,有注重学术研究的,有侧重实践的,其中有一位宪政思想家,一生甚至没有留下一本宪法学专著,却被后人称为「 ”我国 20 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甚至提出过「 ”社会主义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这位宪政思想家就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 廖仲恺。 在孙中山先生举起的近代民主革命旗帜下,曾聚集过不少仁人志士, 然而世事变迁,局势风起云涌,革命营垒不断分化,有人消沉落伍,有人倒戈背叛,能坚定不移地追随着孙中山奋斗不懈始终如一者,廖仲恺绝对算一位。他被认为是孙中山最忠诚、最亲密的战友,在革命过程中对孙中山支持最大。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 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廖仲恺幼时便专攻唐诗、古文,学习「 ”四书”、「 ”五经”等圣贤之书。 当时,在美国,华人作为少数族群备受歧视,廖仲恺耳濡目染了华工在国外所遭受歧视、虐待和凌辱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华人要遭受欺辱?”这个问题自幼年起一直伴随着廖仲恺。正是童年所感受到的这种强烈的不公正感为廖仲恺投身民主革命事业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与何香凝的相识、结婚成为廖仲恺革命事业路上前进的一大助力。两人的结合其实是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并未自由恋爱,却是相当有缘, 是难得的神仙美眷。 廖仲恺婚后数年间,中国国情危急,甲午战争失利,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面对中国即将被列强瓜分的危急情势,廖仲恺萌发了去国外留学学习救国之道的想法。1902 年,何香凝不惜变卖嫁妆,资助廖仲恺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后又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专攻政治经济学。廖仲恺后来在财经工作上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很大程度就得益于这段时间的专业学习。民国成立以后,他长期掌管财政,二十几年如一日,每一次卸任移交时,无一条账目不清楚。武昌起义后,廖仲恺被指派管理当时的广东财政,当时财政非常紊乱,不好下手,但他凭借高深的经济学识和高明的财务管理,逐步有条有绪,使得省库甚至有了余额。革命成功后,因其理财手段高明,被众人称为孙中山先生的「 ”钱荷包”。在黄埔创办初期,廖仲恺使出浑身解数为建立黄埔军校筹款,使军 校成功建立。中国共产党人肯定廖仲恺创建黄埔军校的功绩说:「 ”为黄埔立了政治教育的模范。”蒋介石在廖仲恺牺牲后也承认:「 ”一年来, 学子成师,皆赖先生之殷勤训诲,辛苦经营。”因而,国民党人都称廖仲恺「 ”真乃黄埔慈母”。 廖仲恺不仅具有卓越的经济学识和手段,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建设也有清晰的洞见。他很早就提出国家资本的运作方法,认为应该把全国盈余的物产,以纸币的形势转化为资本,用来修筑铁路,开凿运河, 之后,通过改良交通来进一步积累资本。那么,累计的资本归于何处? 廖仲恺认为,「 ”生产之利,不归一人,而归社会”,他甚至提出,社会 主义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另外,在土地问题上,他主张「 ”平均地权”, 即定地价、照价征税、土地国有,也就是把土地收归国有,经过测量报价之后,实行土地增价税,国家「 ”拿这宗款项做扩大教育、交通改良、社会改良等费,以此,土地的权利就是国民大家平均了”。在廖仲恺看来,革命的作用应该「 ”一面是除旧,一面是布新”,「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革命就是它求活的路子。再进一步说,就是要一面革命一面建设”。 1923 年,孙中山下决心改组中国国民党,实行「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他把这个重担交到廖仲恺手上。 廖仲恺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有数据表明,从孙中山先生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到 1924 年 1 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这段时间里,廖仲恺先后兼任了 13 个职务,每天办公 12 到 17 小时。 由于十月革命和「 ”五四运动”的影响,廖仲恺认为中国贫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门户被冲破, 凡江、河、海、铁路等都被其所侵占,利用种种不平等条约来榨取民脂民膏。他分析帝国主义侵略的特点主要是资本输出,是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结合。所以他认为只有打倒帝国主义中国才有出路,国家独立是民族革命的首要任务,而国家的独立与巩固必须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他提出收回租界的反帝议案,都得到孙中山赞同并写进政纲。 在此期间,廖仲恺提出中国主权的主体应该是人民。他认为实行直接民权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直接民权包括创制权、复决权、罢官权。民主共和才是中国的出路,「 ”因为做成一个民主国,然后可以把国家主权放在四万万同胞手上,然后可以使四万万同胞都有管理国家的义务,国家才可以发达,人民才可以安宁”。 廖仲恺潜心研究过西方民主政治。他相继翻译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全民政治论》、《进步与贫困》等著作。在他一系列政论性文 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就廖仲恺的宪政思想总体而言, 既有对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批判借鉴,也有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思想的吸纳与发展,是中西合璧的结果。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国民党陷入群龙无首、数雄角逐的局面。5 月,廖仲恺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 毫不遮掩地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性。当时廖仲恺担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黄埔军校党代表,成为孙中山去世以后左派的核心,革命政权的中流砥柱。能与之相抗衡的右派人物胡汉民在党内只得到外交部长的职务,这意味着以胡为首的右派在与以廖为首的激进派的较量中,陷入了劣势,这就刺激了右派的愤恨情绪。从 7 月开始,国民党右派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 一时间不利于廖仲恺的流言满天飞。右派分子来势汹汹,但廖仲恺丝毫不为所动。8 月,刺杀廖仲恺的谣言盛传开来,然而他对这些传闻一笑置之,泰然无惧。 在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他有人可能将对他下毒手,提醒他注意出行安全,他当即表示:「 ”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有顾忌!”又有人以确切消息传来,有人很快将对他下毒手了,廖仲恺慨然说道:「 ”值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 1925 年 8 月 20 日上午 8 时,廖仲恺偕同何香凝驱车赴中央党部参加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六次会议。当廖仲恺刚下汽车,突然跳出两个暴徒, 向他开枪射击,大门铁栅内也有暴徒同时开枪。廖仲恺身中四弹,当场血流如注,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即与世长辞,终年 48 岁。 8 月 25 日,国民政府为廖仲恺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中共中央致唁电国民党中央,高度评价廖仲恺革命的一生「 ”几十年为国民革命尽力, 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健将”。 廖仲恺出殡当天,各界民众 20 多万人为他送行,备尽哀荣,送葬队伍最前列,是巨幅的横额,上面写着「 ”精神不死”四个字。正如廖仲恺先生所言「 ”人生最重是精神”,夫人何香凝把「 ”精神不死”四字贴在家门口, 继续着先生未竟的事业。 为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廖仲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民主宪政, 希望把国家主权回复给人民行使,以建立「 ”一个正式的民主国家”,主张以直接民权弥补国会代议制度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对当时军阀官僚政治的否定,而且也包含着对现代代议制度的某种批判与继承,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相关参考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这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开学典礼上。(资料图片新华社提供)第一期学生在进行战斗训练。(资料图片)廖仲恺对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功不可没。(资料图片)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一
热海会谈廖仲恺在日本伊豆山海岸的热海饭店与苏联政府代表越飞举行的一次会谈,是孙中山实行联俄的重要步骤。1923年1月26日孙和越飞在上海共同签署《孙文越飞宣言》后,越飞为进行日苏复交谈判和顺便治疗疾病
成立中共中央最早的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最初的酝酿是在廖仲恺遇刺事件之后。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遇刺身亡,而此前,没有任何预防和保卫措施。尽管刺杀的不是共产党人,但为中共保
...呢?1925年初,孙中山因病逝世;不到半年,他的好友廖仲恺遇刺中弹身亡。廖仲恺及其妻子何香凝都是最早的同盟会成员,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据记载,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我死后,请善视孙夫人(...
《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1、平等与自然权利: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是上帝所赋予的、与生俱有的,因此是不可剥夺或转让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主权在民
邓演达(汉语拼音:DengYanda;英语:DengYanda),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字择生,广东惠阳人。廖仲恺 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过革命军。1916年入陆军军官保定军校。1920年到福建漳州
中共早期的情报工作始于一个情报保卫机构,它就是中央特科。廖仲恺遇刺之后,中共意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筹划创办自己的情报组织,很多人对此作出了贡献,首当其冲的就是周恩来。究竟周恩来和
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和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蒋介石独揽大权后,为巩固统治,让陈果夫、陈立夫制造出「”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丁惟汾最小的女儿丁玉隽,1917年8月30日出生,早年留学日本,后
导读: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车站出发,欲北上进京。当晚10时许,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到月台为宋教仁送行。当宋教仁一只脚跨进车门时,突然一名穿黑呢绒军衣的男子拔出手枪。据现场目击者回忆,突于宋君背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棉村,之后在香港长大,是我国有名的国画画家和革命家。1897年时,她19岁,与丈夫廖仲恺娶亲。一向到1902年,她变卖了本身的悉数嫁装,支撑丈夫前去日本留学。一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