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法失败的光绪,慈禧为何陷入进退两难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面对变法失败的光绪,慈禧为何陷入进退两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面对变法失败的光绪,慈禧为何陷入进退两难

满清晚期,自咸丰皇帝之后,每一位皇位继承人都颇具悲剧色彩,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叫慈禧的女人。慈禧在发动「 ”辛酉政变”夺权之后,对权利的占有欲急速膨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以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为赌注,来满足自己的私心。而光绪,显然是其中最悲哀的一个,3岁就被慈禧从亲身父母身边带走,虽然顶着「 ”皇上”的桂冠,却始终受制于人,坦率讲,他一直都是慈禧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只不过,慈禧为了这枚棋子也可谓是「 ”用心良苦”、「 ”不择手段”,甚至于逼死自己已经怀有身孕的儿媳、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之死 阿鲁特氏的悲剧从她被选为皇后就已经注定,当时慈安和慈禧在皇后的人选上发生争执,慈安钟意于阿鲁特氏,而慈禧则喜欢富察氏,双方相持不下,最后让同治自己选,同治选了阿鲁特氏,这让他的母亲慈禧大为不满,也因此对阿鲁特氏产生了敌意。婚后同治十分宠爱阿鲁特氏,对慈禧青睐的富察氏无动于衷,又招来慈禧的斥责,并要求他远离阿鲁特氏,倔强的同治不敢抗命,但是他宁可一个人住在乾清宫也不愿到富察氏那里去,这又被慈禧认为是阿鲁特氏的挑唆。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在75天之后,有孕在身的阿鲁特氏也自尽身亡,关于阿鲁特的死,史书中一直有两种说法: 其一:被逼自杀 在同治帝去世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曾试探性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皇后,慈禧冷冷回答「 ”可随大行皇帝去罢”。崇琦当时就大惊失色,可看到慈禧坚决的态度,也就不敢违抗。他将此事秘密通知阿鲁特氏后没多久,阿鲁特氏就去世了; 这种说法受到质疑,因为如果慈禧想让阿鲁特氏陪殉的话,不可能等75天之久,更不会等到崇琦征询时才说出这话,她早就下手了 其二:抗议自杀 同治去世时,阿鲁特已经怀有身孕。当时没有什么「 ”四维彩超”,谁也不知道是男是女,是个女孩倒还罢了,万一是个男孩,那慈禧拥有的一切可能都会消失。因为慈禧之所以能和名正言顺的正宫太后慈安平起平坐,因为她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母以子贵。可现在同治驾崩,万一阿鲁特氏产下皇子,那阿鲁特氏就成为皇太后,前有慈安、后有阿鲁特,根本没慈禧什么事,她必须退位,这是她最不愿面对的结局。 于是,她就以「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无视阿鲁特氏和她腹中的孩子,立光绪为王。无可奈何的阿鲁特氏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以死明志。 次年,御史吴可读在同治坟前自尽,在遗书中,他斥责慈禧断了同治皇帝的血脉,这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各地官员纷纷上书,洋人公使也表达了不满,为了安抚人心,慈禧发诏立誓:光绪后,不管谁做皇帝,都必须以「 ”同治后人”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不得已立端王之子溥儁为王的时候,只能称其为「 ”阿哥”的缘由 光绪在机缘巧合中成为皇帝,任谁看都是家门「 ”蓬荜生辉”之事,然而,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等待光绪的绝非一帆风顺 光绪变法 光绪亲政后,意识到国力的孱弱,立志改变,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他决定仿效日本的「 ”明治维新”进行变革。只可惜,光绪的根基未稳,而提拔的「 ”维新派”人物又大多没有实权,更严重的是,变法触动了传统「 ”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抵制。虽然光绪也用「 ”铁腕政策”杀鸡儆猴,可是,在康有为「 ”围园杀后”计划泄露后,慈禧迅速出手、再度接管了时局,并软禁了光绪 光绪真的有「 ”围园杀后”的念头吗?没有,当时光绪只是给谭嗣同草拟了一封诏书,交由杨锐带出,原文是: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侯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而康有为则把密诏改为: 朕唯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虑,不胜企盼之至。特谕 两道诏书相比,最关键的地方有两处,第一:他把光绪给谭嗣同的诏书改成了给自己的;第二:光绪的意思是「 ”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变法继续下去”,改后成了「 ”设法营救”!这下,康有为就名正言顺地成为「 ”中心人物”了,他还以此找到袁世凯,让袁世凯配合实施,可谁想,袁世凯在斟酌之后,向荣禄揭发了此事,最终导致慈禧的翻脸。可以说,正是由于康有为的擅自做主,才导致光绪被禁,事发后,康有为又秉承「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理念,一溜烟去了日本,而其他六位却慷慨赴义。 罪名难取 轰轰烈烈的「 ”戊戌变法”在实施百日后就宣告终结,可这时的光绪却真真让慈禧为难起来 ​ 光绪3岁被立之后,慈禧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垂帘听政。这是光绪18岁亲政之前的,这名正言顺,皇帝年幼嘛; 第二:退休生活。1889---1898年,这个时期光绪已经亲政,慈禧就退居二线,去颐和园享受退休生活了,虽然她依然利用嫡系掌握朝局的动向,但名义上她已经「 ”不合法”; 第三:临朝训政。变法失败后,光绪依然是皇帝,但「 ”训政”的却是慈禧,好像回归了「 ”垂帘听政”,但慈禧在名义上也只是「 ”临时过渡”,不会太长久 给光绪安个什么罪名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呢?慈禧真的是进退两难: 罪名一:围园杀后 这个不能说,先不说康有为外逃、光绪不承认,死无对证、难以服众,即使坐实了光绪参与这事,这个罪名还是不能说,为什么?光绪如果有这么大的罪名,那必然被废,立谁呢?以当时端王的势力,只有立他的儿子溥儁。溥儁当时已经12岁,三五年就要亲政了,到时慈禧还得退休,更要命的是溥儁后面的亲爹——端王载漪可不是光绪的亲爹——醇亲王奕譞所能比拟,端王要势力有势力,要军队有军队,到时父子联合,别说慈禧想干政了,就是她的人身安全都可能无法保障,相比溥儁,光绪带来的风险要小的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始终不废光绪的原因,她不会给自己制造那么大的威胁; 罪名二:动摇江山 这个能成立吗?很难! 首先,光绪变法的出发点也为了强大满清,虽然有些措施不得人心,但是他的本意是好的,所以,错归错,但还没达到被废的程度;另外一点,光绪是皇帝,别说他动摇了江山,就是他真把江山给搞丢了,也没人敢怪他。历史上皇帝多了去,办的错事也不计其数,谁敢怪皇帝?皇帝也聪明,要么找个人当「 ”替罪羊”,实在不行就来个「 ”罪己诏”,自己责怪自己几句就行。 慈禧的难处 「 ”围园杀后”不能说、「 ”动摇江山”站不住,还有其他罪名吗?没有了!没有罪名,你凭什么要软禁皇帝、自己听政呢?这真让慈禧头疼。好在很多大臣都明白其中缘由,也没有过多追问,但是端王不行。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必须趁这个机会把儿子推到皇位上去,所以对于他来说,光绪的罪名是越大越好,所以他不断唆使他的党羽上奏章,请求废光绪、立新王。无奈之下,慈禧只得选了个「 ”折中”方法,就是把端王之子溥儁立为「 ”阿哥”,一来可以暂时保住光绪,二来也能堵了端王之口,至于溥儁什么时候能登基,那还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光绪必须活着,为此,慈禧专门增加了光绪身边的太监数量,除了监视,还要确保光绪不会想不开、去自杀! 这就完了?错,满清后期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洋人!洋人其实挺喜欢光绪的,他可以被软禁、可以没有实权,但他得好好活着。大家都知道「 ”八国联军”的称呼来自庚子之乱,其实在光绪被软禁后就出现了这一幕,只不过当时只有200人左右。当时谣传「 ”慈禧下毒谋害光绪”,多国公使就集结了小量部队,带着洋人医生,进入紫禁城给光绪体检,结果发现光绪虽然体虚,但是并没有中毒症状,就自行离开了。 洋人对光绪的注重程度也是慈禧不能废光绪的原因所在,慈禧天不怕、地不怕,也只怕洋人;洋人对于光绪的维护也深深刺激了端王,可他还真不敢和洋人公开叫板,这才有了利用义和拳对付洋人的策略 慈禧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变故,可是变法失败后的光绪,却也长时间让她进退两难,从此,不管到哪,她都不得不带上光绪,连去世时,也都那么凑巧,仅仅相隔了一天

相关参考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为何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联合袁世凯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最终慷慨赴死,康有为、梁启超等幸存的变法者则被迫逃往法国、日本等国,开始他们流亡海外的生活。事实上,变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为何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联合袁世凯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最终慷慨赴死,康有为、梁启超等幸存的变法者则被迫逃往法国、日本等国,开始他们流亡海外的生活。事实上,变

光绪皇帝为何要一心变法

清朝的光绪皇帝,是清朝末期一个较为有自己想法的皇上。可惜的是他顶上有一个镇山太岁压着,纵使有太多的想法也并不会有什么用。这个镇山太岁,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她不顾宗亲

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

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死后墓地被盗

...番事业的,想在自己的任期能有所作为,这从他推行戊戌变法进行改革的事件中,是可以看得出的,只可惜在慈禧太后的阻挠下,变法失败了,自己还被幽禁了。所以说光绪皇帝是心有余而权利不足啊,甚至连自己最宠爱的妃子...

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死后墓地被盗

...番事业的,想在自己的任期能有所作为,这从他推行戊戌变法进行改革的事件中,是可以看得出的,只可惜在慈禧太后的阻挠下,变法失败了,自己还被幽禁了。所以说光绪皇帝是心有余而权利不足啊,甚至连自己最宠爱的妃子...

为何说光绪是最苦命的皇帝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103天中,发布了变法命令110多道。中国的后生学者感慨说,在变法的短短一百天之内,这个曾经的窝囊废,一变而为中

慈禧太后为何非要杀光绪

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之后就很想杀掉光绪。当时有一种说法,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他们有个计划,调袁世凯的军队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劫持下来,甚至杀掉慈禧太后,这样来推行变法。这一点,我们历史学家一直不大相信

这哪里是砍头,分明是在锯头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以最快的速度囚禁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并宣布重新垂帘听政。至此,实行103天的维新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

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袁世凯并非首功,这个人才是罪魁祸首

  大家从历史课本都学到过,晚清的戊戌变法是在光绪皇帝默许的情况下于1898年6月11日开展的,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从而达到资产阶级改良的效果。由于此变革影响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利益,于是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