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真的 ”腹有鳞甲”吗

Posted 政治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严真的 ”腹有鳞甲”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严真的 ”腹有鳞甲”吗

「 ”腹有鳞甲”这个成语还有个近义词「 ”居心叵测”。然而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使用甚少,几乎成了李严一人「 ”专用”。这个成语出自建兴七年(229年)陈震使吴前夕,向诸葛亮汇报李严劣迹时所说的话。《三国志·陈震传》:「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然而这段话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公开,正式公开是在诸葛亮已经处理完「 ”李严案”之后,给蒋琬和董允的书信中才提到。 「 ”李严案”是蜀汉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李严其人在蜀汉早期的历史中并不显要,他何以「 ”迅速崛起”,与诸葛亮一同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刘备托孤时这样的安排,是否有制衡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诸葛亮废李严,到底是政治权利斗争,还是李严有「 ”个人野心”咎由自取?我们通过辨析这三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看清李严是否真的「 ”腹有鳞甲”,并一窥蜀汉政治中的某些玄机。 一、李严是「 ”迅速崛起”的吗? 李严本人是很有政治军事才能的 李严本是荆州南阳郡人,他最早的政治生涯,是在刘表手下度过的。在刘琮投降曹操后,李严「 ”遂西诣蜀”。何焯在他的《义门读书记》里谈到李严的时候,评价说「 ”荆土归操,严独西归,似有志操;理民治戎,干略亦优”。 这里谈到两个问题,一是李严的政治取向,他应该是反曹立场,当时荆州大部分人都随刘琮一起迎曹,而李严「 ”独”出走益州,这个立场也许并不为刘璋所关注,但一定会被刘备所看重;第二是说李严确实是有才干的。李严刚到益州,刘璋就任命他为益州首府成都的成都令,认可李严并器重他的态度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后来刘备和刘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李严本来受命去绵竹抵抗刘备,但是他非但没有交战,反而直接主动率军投降了刘备,成为了刘璋集团第一批投降刘备的人之一。 李严先弃刘琮,后叛刘璋,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 ”野心”,或者说有抱负的人。然而光有输诚的态度是不够的。 刘备是很欣赏李严的 李严获得刘备的重视,除了在刘备攻刘璋取益州的过程中,率先选边站队立下大功之外。还在随后平定郪县和越巂郡的叛乱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郪县土豪高胜和马秦发动叛乱,聚众达数万人,声势很大,兵锋已到资中。当时刘备正在汉中苦战,张飞和马超在这一年被曹洪击溃,雷铜和吴兰更是战死,处于汉中之战最艰难的阶段。李严没有向中央请兵,「 ”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大破高胜和马秦(《三国志·李严传》:「 ”斩秦、胜等首”),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不仅如此,在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上,李严进一步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 ”枝党星散,悉复民籍。”所谓复民籍,指的是把原来由高马豪强控制下的大量「 ”隐户”,悉数编造在册,使之成为政府控制下的「 ”民户”,这些民户一来脱离了豪强的控制,二来给政府的税收和兵役提供了充分的来源,可谓一箭双雕。 应该说,李严本身是有政治理想的,更是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他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不断的努力,进入了刘备的视线,最终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这显然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他是突然获得重用,是「 ”迅速崛起”。 李严曾经「 ”献祥瑞”,给刘备称帝造势。 二、刘备托孤人事安排是「 ”相互制衡”还是「 ”亮正严副”? 我们前文已经谈到,李严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刘备的重用,成为托孤重臣的。刘备托孤时,有「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安排。很多人据此得出李严地位应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结论。更有甚者揣度刘备的心思,认为刘备有意以李严制衡诸葛亮之意。 李严也是托孤重臣 笔者认为,对于刘备的这种安排,不应做太多的市井化理解。因为刘备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完成其毕生的心愿和抱负,那就是「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况且《三国志·先主传》里更有明确的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为诸葛亮之副,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另外我们还看到,李严到永安后就没有再回成都。李严先是受召到永安,被任命为尚书令,这也常常被一些持「 ”相互制衡”观点者用来证明李严的地位。诚然,尚书令是一个「 ”任总机能”的实权职位。其实这更多的是因为那个时候,刘备尚在永安,李严和诸葛亮并在御前,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方便行事的权宜之计而已。 亮正严副的安排,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等到刘备驾崩,刘禅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也回到成都开府理事之后,李严却依然「 ”留镇永安”的安排,这就无论如何不可能理解为「 ”相互制衡”了。又有学者认为李严未回成都,留在永安是迫于东吴的压力。此说笔者觉得颇为牵强。因为在刘备死前,孙权已经遣郑泉为使改善双方关系了。到刘备死后,当时吴蜀关系已经趋于缓和,蜀汉方面来自于长江下游的军事压力已经大大减小。纵令需要防范东吴,留一大将即可,根本无须李严这种「 ”统内外军事”地位的人亲处之。李严远离政治中心成都,其实也是李严地位本不及诸葛亮的一种体现。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离开成都南征,李严这次没有等到回成都主持朝政的调令。再到建兴五年,诸葛亮即将离开成都北伐的前夕,《华阳国志》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 ”(建兴)五年,魏太和元年也。春,丞相亮将北伐,上疏以尚书南阳陈震为中书令,治中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公琰知居府事。” 陈震是诸葛亮一系的人,也就是本文开篇向诸葛亮汇报李严「 ”腹有鳞甲”之人。诸葛亮启用陈震为尚书令替代李严,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至此李严回到成都主持朝政的希望已经完全破灭。 李严始终没有机会回到成都主持朝政 可以说,李严正是对「 ”俱受寄托”的误解,又无法接受「 ”亮正严副”的现实,沉湎于权力争夺,最终一步步走向「 ”造此异端”的不归路。 三、李严是否真的有「 ”个人野心”? 李严在蜀汉处于被诸葛亮压制的地位,这是一个客观情况,我们也无需替诸葛亮做过多的辩解。但是李严因为自视甚高,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开始各种频繁「 ”搞事”,最后到了和诸葛亮直接对抗,甚至不顾全大局,干扰蜀汉的基本国策北伐的地步,也是不争的事实。 李严自视甚高并非空穴来风,李严昔日同乡认为他「 ”不可近”,《季汉辅臣赞》里直接说他「 ”性自矜高”,而田余庆先生评价李严致书孟达「 ”吾与孔明俱受寄托”,有炫耀自己和诸葛亮有不分伯仲的地位之嫌,笔者觉得此议也是中肯的。 诸葛亮在外领兵北伐,李严无法回到成都掌握朝政,就开始在江州力图扩展自己的实力。《华阳国志》说他在江州「 ”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李严在江州大建城防,从防御东吴的角度来说,实属不必。更严重的是,李严在江州拥兵自重,当诸葛亮驻屯汉中准备北伐时,要求李严带兵前往汉中,李严竟然不听调动,悍然拒绝。 《三国志·李严传》: 「 ”臣(诸葛亮)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 非但如此,李严还借机「 ”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建兴八年(230年),曹真大举伐蜀,汉中面临曹魏方面巨大的军事压力。诸葛亮此时再次要求李严带兵支援汉中,李严不顾蜀汉的国家安危,又一次借机讨价还价。《华阳国志》里说李严这次竟然要求像曹魏的司马懿一样「 ”开府治事”。李严罔顾大局,胃口之大,确实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 李丰后来并未受李严被废的牵连 我们退一万步讲,就算李严并无异心,按照李严的要求在江州开府。蜀汉出现两个核心,造成事实上的巴蜀分陕,对蜀汉国家而言,也绝非益事。单独开府对于国家的坏处,我们相信李严不会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李严依然做此要求,实在很难说李严的这种想法是出于公心。与此类似的,还有之前李严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并称王一事。李严不思虑蜀汉国家大计,全力支持北伐,反而钻营这类于国无利之事,实在有负刘备重托,不知所云。 李严出于私心,无视蜀汉的国家利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蜀汉北伐国策的障碍,而这自然不可能见容于诸葛亮。 为了稳住李严,诸葛亮让李严的儿子李丰都督江州,接替李严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李严才前往汉中。值得注意的是,李严恰好在这一年改名李平,这个举动不知道他有何深意。 客观地说,李严最后被废一事,事由确实有些不合常理。李严运粮不力,让诸葛亮退军,又骗刘禅说诸葛亮退军是诱敌。等到诸葛亮回军之后,又反问诸葛亮为何退军。其中的可疑乖谬之处,确实不太符合李严「 ”以才干称”的形象。关于这桩公案本身,本文不想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觉得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名一起上表者竟然多达二十多人,而这二十多人中,不仅有随刘备入蜀的「 ”新人”,更有先前刘璋手下的「 ”旧人”,从这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出李严在蜀汉政界的口碑和形象。 李严运粮不力被废一事,确实有诸多疑点,但这已不关键。 结论 客观地讲,诸葛亮确实有打压李严的举措。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诸葛亮这样做,绝不是「 ”争权夺利”这个层面的「 ”政治斗争”。诸葛亮显然是「 ”为公”计,是出于对蜀汉整体利益的考量。特别是我们看到李严被废之后,「 ”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李平)以中郎参军居府”。李严依旧过着豪奢的生活,而其子李丰也依旧为官。这和三国时期,司马懿夷灭曹爽三族,孙峻夷灭诸葛恪三族,辅政大臣之间多以残酷的杀戮,来解决矛盾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人何焯对此也给出了公允的评价:「 ”平既见废,丰犹居留府,非公之公忠,无此量也。” 李丰继续为官,也反证了诸葛亮的公心。 应该说,在受到诸葛亮的「 ”打压”之后,李严本人可能确实有些「 ”委屈”。但这绝不是他不顾大局,出于一己之私对抗北伐国策的理由。更不要说他追求名利地位,欲开府自重,意图造成巴蜀事实上的分陕,损害蜀汉的国家利益。李严才能出众,又受刘备重托,本来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和诸葛亮一起「 ”戮力以奖汉室”,留名于青史。然而正是他「 ”腹有鳞甲”私欲太重,以致于最后身败名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李严「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笔者觉得这个结论是恰如其分的。

相关参考

李严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托孤之臣李严生平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

刘备的托孤忠臣李严真实身份大揭密

李严以办事干练闻名,所以在各方势力里面,李严都是受到其中的,但是最后投降刘备,因出色的能力被刘备委以重任。历史上李严最后被贬为平民,是发生什么事让这个蜀汉二把手最后被贬?还有李严和诸葛亮同年去世,李严

三国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被贬后怎么死的?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平。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

三国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被贬后怎么死的?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平。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

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李严结局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李严结局怎么死的?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

诸葛亮与李严的“弹劾”之战

刘备临终托孤有两位大臣,一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丞相诸葛亮,另一位是尚书令李严(又名李平)。当时刘禅是十七岁,诸葛亮与李严托孤辅政,丞相诸葛亮在成都执政,而尚书令李严加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却留在永安镇守。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骠骑将军李严简介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

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

军事上的才能,无法掩盖政治上的短板,李严从未想到诸葛亮是政敌

李严,三国时期蜀国重臣。军事才能卓越,曾经以五千军士,击溃数万叛军,深得刘备器重。在刘备临终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权柄和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然而,李严最终却被诸葛亮贬为庶人,而正史中,李严被贬

军事上的才能,无法掩盖政治上的短板,李严从未想到诸葛亮是政敌

李严,三国时期蜀国重臣。军事才能卓越,曾经以五千军士,击溃数万叛军,深得刘备器重。在刘备临终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权柄和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然而,李严最终却被诸葛亮贬为庶人,而正史中,李严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