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深处的犹太难民遗迹

Posted 犹太人

篇首语: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寻访历史深处的犹太难民遗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寻访历史深处的犹太难民遗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主楼 去长阳路。 出租车司机问:是犹太难民纪念馆吗? 是的。 师傅:去那里的犹太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多,中国人很少。 有些奇怪:怎么会知道人家是哪国人。 见多了就知道呀。犹太人光头,鹰眼。… 光头就是犹太人? 他比划着,光头和光头不同,犹太人后脑勺很突出。 想想。差不多是的。 「 ”十三邀”节目里的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人,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不过人家头发是贴着头皮的短。 纪念馆门口右侧 1. 纪念馆不大,像谁的故居。门口贴出告示,要征集史料扩大规模。 主楼是一座土红色三层建筑,由俄罗斯籍犹太人修建于1907年。大约2006年,虹口区政府将其改为纪念馆。 因为保留着国内最全的犹太难民实物和资料,犹太人来沪必到此打卡。 院内有一面墙插满国旗,表示到访的各国政要和参观者的国籍。 主楼底层为摩西会堂旧址。 彼时难民诵经和聚会的地方。会堂存有以色列政府赠予的犹太经卷妥拉。 二楼陈列的是当年难民生活、经商和宗教活动的物品。 三楼图片和文字复制件占多数。有难民护照、躲过大屠杀幸存者名单和原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题词。还有奥斯维辛集中营迫害犹太人的佐证,以及有名的安妮日记等等。 纪念馆门口的马路对面,是当年犹太人开的白马咖啡馆。现今仍然在营业。 参观者外国人居多,他们看的听的都很仔细。一对年轻夫妇在留言薄旁低声讨论后刷刷签名。 纪念馆院子里的浮雕 2. 主楼后面是个院子。院内有两尊塑像。 一尊是原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馆外交官何凤山。 1938年-1941年,欧洲各国拒绝接收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只有上海打开了大门。因此,上海被犹太人誉为诺亚方舟, 何凤山同情犹太难民的境遇,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赴上海避难的「 ”生命签证”,使他们逃过大屠杀。 另一尊塑像是奥地利犹太人罗生特。 1939年罗生特逃亡上海,1941年参加抗战。在新四军工作10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曾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卫生部顾问,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他的青春和热情。 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两个民族比邻而居,日久生情,友谊的种子渐渐发芽。 一位犹太难民儿子留言。 我父母进入了一个上海欧洲犹太社区,学会了住拥挤的房间,使用马桶,在公共厨房做一顿热饭菜。 他说父亲讲过,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愿意接收犹太人的地方,像是航行到了地球的尽头。 2018年4月16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在纽约共同举办了「 ”犹太难民在上海”幸存者亲述活动。 89岁的贝蒂•格雷本施科夫说:上海是唯一不需要签证或护照就接纳他们的城市。 对犹太难民来说,活下去就是一切。所以,那时的上海就是天堂的另一个名字。 在上海,没人骂难民是肮脏的犹太鬼,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很平常。 二战时期的上海也正饱受日寇蹂躏,但为犹太人让出了住房,工作机会和食物。 贝蒂说,虽然言语不通,信仰文化迥异,在从上海人的眼神中,他们感受到的都是善意和同情。 另一位难民留言。 「 ”上海曾是我的家。尽管在经济与医疗方面遭遇重重困难,但对于中国给予的庇护与救助,我们一家始终心存感激。” 2014年3月, 20位犹太人来到纪念馆,就为说一声「 ”谢谢,上海”。其中有4位曾是70多年前的难民。 回溯往事,这份穿过岁月的仁善温暖,拉近了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感情。 文字说明板块 3. 那时,近3万难民和先期在沪的犹太人一起,与艰难竭蹶之中,建立社区,商会;修建教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墓。出版图书等等。 上海现存的犹太建筑多达几十处,不减绰约风姿,有些甚至成为观光地标。 从纪念馆出来,行至舟山路,往右拐到霍山路,是原犹太人打造的「 ”小维也纳”街区,当年也是热闹非凡。 舟山路59号亭子间是美国前财长现在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麦克.布鲁门撒尔的故居。 1938年,犹太人嘉道理先生在其父修建的公馆里召集全上海犹太社团和社会救济组织,成立了上海援助欧洲难民委员会。 这个组织收留了大批涌入上海的犹太人,并为逃难中的犹太青年提供了教育机会。 解放后,嘉道理家族结束上海经营,迁至香港。经宋庆龄建议,1953年5月31日,嘉道理公馆成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却把上海当成第二故乡。 他们修建、经商。开餐馆、酒吧、咖啡馆和面包房。丰富了本地文化,繁荣了市井生活。并由此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遗迹。 纪念馆院子里的图片 4. 犹太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圆满的价值体系,从来不缺精神支柱,且代代相传,不曾改变。 他们顽固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应对外界。从纪念馆展品可窥见一斑。 欧式桌椅、金银杯盘、旅行皮箱等等家居和宗教物件,虽陈旧,却精致讲究。 感觉这从来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和马马虎虎对待自己,对待生活的一个民族。 即便被暴行驱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生困顿,也依旧维持不变的日常起居节奏。保持喝咖啡、喝茶、社交和礼拜祈祷的习惯。 犹太难民和以色列仿佛前世今生。 时间拉到21世纪,以色列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最发达的农业滴灌,理想的民主体制,完善的教育体系,最好的知识分子,还加上他们自认为的最幽默。 这一切竟然不是和平条件下的成就,而是战争环境下的输出。 所以,那么多人跑到以色列去,要亲自体验触摸这个民族究竟是个怎样信心满满的存在。 某视频介绍企业家王石的访学日记。 2018年10月6日,王石开始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学习希伯来文和犹太文化。 镜头内,他穿着以色列特种部队伞兵体恤,在阳台上划船晨练8分钟后做早餐。 倒牛奶、敲两个荷包蛋。 端着碗,边吃、边翻书、边说。 「 ”来(访学)是充实自己,改革开放40年,以为对国外(包括以色列)很了解,其实很不够。 (可能是记者问辛苦吗?)不努力也会辛苦,真正的辛苦是没事可做或只做你很熟悉的东西。” 能吸引企业家王石来学习两年,说明这个民族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纪念馆院子里的图片 5. 「 ”以色列人十分开心,在征兵制、恐怖主义和一小块又小又热的土地的包围下,他们欣然成为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的最幸福的国家。”(云也退《自由与爱的土地》P272) 硝烟弥漫,打打杀杀,还在谈幸福指数,还居全球十四。 噢,他们才最该愁眉苦脸、抑郁和不开心。 他们应该比惨,天天念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灭绝人性。念叨老天对他们的不公。 没有。 他们铭记苦难的方式,就是谋求对现状的改变。奋起,改变。 「 ”他们需求很少,完全可以接受芝麻酱的缺席;他们需求也很多:鸡正常下蛋,羊按量产奶,橄榄定期采摘,椰枣能在夏季准时成熟,月亮每晚都在苍蓝的夜空里照耀着沙漠。” (云也退《自由与爱的土地》P272) 什么都不能影响这个民族的满格电心情。 闷头科技,闷头教育,闷头建设,闷头做自己的事。坚韧、精明和强悍,以及不相干的坚决不理。 不吭不哈腰缠万贯,是不是务实?说说看。 惹到他了他就成毒蝎。该怎样就怎样,不为一件事呆滞膈应。哪怕下刀子也不找借口懒散。 对命运的夹磨和苛刻,他们祈祷、冥想、静坐,依然感恩生活。 他们把路走出了一望无际。 文字说明 6. 不过,时至今日,犹太民族的咆哮挣扎还是在家园国土问题上。打了五次中东战争,像只恶狠狠伺机而动的花豹。 可对于思想和精神,与造物主同在的情况却别开生面。 环境再残酷,他们的知识分子也不会有所谓的精致的冷漠和世故的清醒。 对科技引领经济不断前行,犹太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看法是: 要放慢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脚步,现代经济的真正敌人是生态崩溃。有太多政客和选民认为,只要经济增长,科学家和工程师永远都能拯救我们免于面对生态末日。(参考《未来简史》p191-192) 还有:科技能力会逐渐打造新的意识形态,但现在这块新领域还没有可用的地图。甚至朝哪个方向都不知道。(参考《未来简史》p325) 这一节:究竟为什么,我们对生病心智了解如此清楚,对正常强健的心智却连一张科学地图都没有?一直到2016年,科学对这个领域仍然一无所知。(参考《未来简史》p325) 还有:数百万年以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参考《未来简史》p328) 还有:…… 打住。抄书啊。 好吧,见仁见智。 「 ”殊不知,那些顶着骂名,从来没做过一件快意事,小心翼翼永远不敢用力过猛,明知根本就没什么胜利的彼岸等着他,还在那吭哧吭哧地维持局面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逻辑思维》) 嗯,比较符合犹太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的探索深耕情况。 文字说明 7. 以色列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云山雾罩的。 似乎他们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只有出发之时虚无缥缈。 是不是上帝在捣乱。 五百万犹太人借上帝之言把巴勒斯坦地区视为理所当然的家园,仗打了好几千年,给今天的中东也带来无休止的纷争和战乱。 1935年9月,纳粹德国颁布《纽伦堡法》,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资格。 1938年7月,法国埃维昂国际会议上,32个国家一致拒绝接受犹太难民。 那时的犹太人真的是走投无路,他们对寄生西方国家,朝不保夕的境况也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民主自由幻想彻底破灭,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他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家园。 从1939年开始,英美利用犹太人扩大了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客观上推动了以色列的发展。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宣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原住民与犹太人平分巴勒斯坦土地。 到今年5月,美国遭到谴责。因为它正式将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 毋庸置疑,犹太民族借上帝似有若无的承诺还是走到了今天。(可复习 「 ”应许之地”典故) 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开始了巴以和平进程。 和平之路漫漫。 双方都不可能「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可现实也不是铁板一块。 以色列作家奥兹认为大家都在耶路撒冷长大,他最好的朋友都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是坏人。 记者云也退在以色列做国际志愿者。他说奥兹很少写「 ”残酷青春和远古邪恶”的东西。 说起某些心酸的事,云也退还没怎样,奥兹和妻子居然拥抱在一起泪水涟涟。 犹太民族戴着被苦难打磨出的坚硬盔甲,摧枯拉朽地奔跑着。 可这个盔甲下,心底的柔软仍然超出了想象。 解读那柔软的心底,只有两个字——和平。 摩西会堂 8. 他们正走在通向和平的路上。 想把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应该说是阿拉伯人)几千年的纠葛和怨怼抖搂干净,掰扯清楚太不容易。 不过,他们有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至今仍是芝麻开门的指路明灯。 现在亮眼的大师也层出不穷。 1966-2005年以色列获得8个诺贝尔奖。1个文学、2个化学,2个经济和3个和平。 还不包括散居各地灿若晨星的犹太血统诺奖得主。比如,埃利.维瑟尔,纳粹集中营幸存者,1986年获得诺奖和平奖。 他有一句话出现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 「 ”过去包含现在,但未来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End

相关参考

犹太旅如何拯救生命,并帮助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军队

在1945年春天,一个新的部队抵达意大利北部的英国航线:陛下的犹太旅团。由大英帝国周围的犹太志愿者组成,其中许多人是大屠杀的难民,该旅团帮助确保意大利的胜利,并确保战后奥地利和比利时的和平。但可以说比

探寻百年遗迹“桐轩石室”

<古迹寻踪>【探寻百年遗迹“桐轩石室”】在重庆的鹅岭公园内,有一处掩映在梧桐树林深处的石室,据说桐轩园主原是清末商人、同盟会员李耀庭,而这桐轩石室曾经还是一处隐秘的中国式共济会所。《桐轩石

汉代西域都护府城址遗迹确认在新疆轮台,它是有效管控的有力证明

时光倏忽已过千年,岑参的两度出塞,久佐戎幕,汉代将领的金柝铁衣、宝剑寒光,都已随曾经的「”西域都护府”湮没于历史深处,只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千

历史深处的忧虑下载

1.《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阅读

1.《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

蜀汉帝国是一个巨大的难民营

  所谓难民,就是逃难之民,即由于自然灾害、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逃离家园的民众。难民营是指难民集中聚居的地方,可以是政府建立的,也可以是难民自发形成的。难民营这个概念的要素有二:一是纯难民或难民为主

今日历史6月20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今天是世界难民日世界难民日(WorldRefugeeDay),联合国难民署确定的一项纪念日,定在每年6月20日,源于非洲难民日。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人道主义待遇。一、国内大事记♦&n

今日历史6月20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今天是世界难民日世界难民日(WorldRefugeeDay),联合国难民署确定的一项纪念日,定在每年6月20日,源于非洲难民日。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人道主义待遇。一、国内大事记♦&n

皇帝微服私访,装成难民去要饭,3天过后,连斩5位朝中大臣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国之君,国家的存亡和统治者有着很大的关系,创天下容易,治天下艰难,当然,我们历史上的贤君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勤政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的贡献,例如李世民,康熙,朱元璋,历史上被人铭记

是德政还是暴行,宋朝统治者招募难民为兵,对难民真的好吗

序章: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地方官员的亲信手上,这就使宋朝时期的农民不但要面对政府的苛捐杂税,还要被迫接受地主阶级的层层剥削。没有土地的农民就要租借地主的土地来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