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未出山的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战略构思?这是来自于他本人的非凡能力?还是说《隆中对》并非是诸葛亮的「 ”原创之作”?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襄阳三顾堂:隆中对的谋划地 一、《隆中对》具体内容的解构 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那首先必须要清楚《隆中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隆中对》的具体内容,详细记载在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概括言之,诸葛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详细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那便是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孙权,其势力已经巩固,短期之内难以动摇,这两方面的势力不是刘备现在应该去考虑的,现如今主要要做的,是北拒曹操,东连孙权。 其次,为刘备规划了未来根据地的建立,那便是取得刘表的荆州与刘璋的益州,实现与曹操和孙权的三足鼎立之局。 最后,是当三足鼎立之局形成之后,对内修整内政,对外结好戎狄与孙权,待天下有变之时,再从荆州与益州分别出兵,克复中原,恢复汉室。 三国鼎立形势图 对当时的刘备而言,《隆中对》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实现诸葛亮所建言的「 ”跨有荆、益”的战略布局,这也可以说是整个《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因为如果这一步实现不了,刘备集团本身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别提什么恢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了。同时,实现所谓的「 ”鼎足而立”的三分格局,是刘备将来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跳板,虽然刘备最终并未一统天下,但三分格局却成功实现,并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也足见「 ”鼎足”格局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了。 可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布局真正在历史上得以成功实现的,其实只有第一步,那便是「 ”跨有荆、益”,实现鼎足三分格局,这是其最精彩的一面。但当我们仔细研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诸葛亮这一最精彩的战略设计,其实早在其提出《隆中对》之前,便已经有人提了出来。 二、鲁肃的「 ”鼎足”之计与公孙述的「 ”跨有荆、益” 其实,「 ”鼎足”之计并非是诸葛亮的原创,早在其提出《隆中对》的数年前,约在建安五年左右(公元200年前后)的时候,就已经被鲁肃提出。当时,鲁肃初仕孙权,便对孙权未来的事业发展有一番建言,其中一句话说道: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这可以说是东汉末年「 ”三分天下”战略格局的首次被提出。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鲁肃所言的鼎足江东,是指哪些势力的鼎足?通过对鲁肃建言的分析: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可以知道,鲁肃所言的鼎足,其实是指曹操、孙权与刘表三股势力的鼎足,但这个鼎足也只是为未来一统天下所设计的一个战略跳板,鲁肃的意见是首先实现三方的鼎足,而后趁北方多事的契机,伐灭刘表,攻占益州,占有长江以南,而后再图谋天下。如果鲁肃的战略得以实现,那么南北朝在中国的出现,说不定就要提前百年之久。 汉末军阀割据形势图 虽然鼎足之计是首先被鲁肃所提出的,但其中「 ”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思也并非是鲁肃的原创,溯而言之,这一战略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的公孙述政权。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建国号「 ”成家”。当时中原战火纷飞,益州由于远离中原,得以躲避战火,公孙述的皇帝也做了十二年之久。但当光武帝刘秀逐渐消灭各路割据者之后,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明朗,他和公孙述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公孙述也并非只愿意苟且于益州一隅,他也希望获得一个比较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的时候,公孙述手下的一个叫荆邯的人便向其提出了一个战略布局,其中核心的一个建言便是: 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这个建议其实就是要求公孙述实现「 ”跨有荆、益”同时也据有关中陇西的战略格局,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与占据中原的光武帝刘秀一争高下。但这个建言最终并未被公孙述采纳,公孙述的「 ”成家”也最终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刘秀消灭。 刘秀灭公孙述之战 三、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与天才构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隆中对》中的核心战略构思「 ”跨有荆、益”与「 ”鼎足三分”其实都渊源有自,诸葛亮作为后起之辈,凭借其对历史的了解(这从他在《出师表》中那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深通两汉历史的人)以及其对东汉末年格局的观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能准确分析各路诸侯的具体情况,当证明其一直在关注天下的格局),诸葛亮的《隆中对》应该是部分吸收了荆邯和鲁肃的战略思想才成型的。因此可以说,《隆中对》并不完全是诸葛亮本人的政治发明,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在其中没有自己的天才构思。 诸葛亮雕像 首先,「 ”跨有荆、益”的战略虽然早在二百年前的东汉初年就已经被提出,但这是诸葛亮深度结合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与刘备的综合实力才提出的。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其实与东汉初年非常相似,刘秀坐拥中原与曹操占据中原其实一样,留给其他势力发展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在曹操势力难以动摇的基础之上,建议刘备取下易于取下的荆、益二州,确实是最符合刘备的发展战略。 其次,虽然鲁肃比诸葛亮先提出了鼎足而立的三分格局,但诸葛亮所言的鼎足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的鼎足,他将鲁肃所言的刘表换成了刘备,这里面有诸葛亮自身的战略设计。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做,其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他必须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来分析,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刘表此人一个致命的弱点,那便是缺乏进取天下的雄心,而且其晚年表现出了明显的政乱。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一个比刘表更合适的鼎足人选。 诸葛亮是一个深通两汉历史的人,他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再结合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政治格局,向刘备提出一个最符合他的战略布局。同时,他能够洞悉当时的各路英雄,准确的看到刘表并无发展前途,并适时修改了鲁肃提出的鼎足之计(鲁肃与诸葛瑾是好友,因此诸葛亮极有可能从其兄处听闻了这一个战略构思),这对于一个之前从未踏入政局的年轻人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足见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华。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啥杀魏延,不是因为反骨,而是子午谷奇谋的隐秘

诸葛亮是谁?那是蜀国从起家到发达的第一精神领袖,刘备都不行,刘备的一生很有争议,甚至他的仁义都能受到质疑,而诸葛亮却人质疑,无论是学识还是忠心,都受到了广大的褒奖。魏延又是谁?他是一个一心投奔巴蜀的将

吕布果真是三国第一武将吗

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是我国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正因为战乱频发,导致许多人不得不反抗来生存,所以在那个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异士。文臣有诸葛亮,周瑜等,武将有吕布

吕布果真是三国第一武将吗

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是我国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正因为战乱频发,导致许多人不得不反抗来生存,所以在那个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异士。文臣有诸葛亮,周瑜等,武将有吕布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

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名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大将魏延给他出了个奇谋。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觉得该计划太过冒险,否决了,为此,魏延怏怏不乐,暗地里也曾不止一次讥讽诸葛亮太过谨慎,贻误了战机。对于魏延的

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隆中对《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

《隆中对》诸葛亮集中众多人智慧加工出来的作品

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在荆州州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居住了十年。这个时期他做了一件深刻影响当世,而巳激发起后世赞叹的大事:建安十二年他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和蜀汉政权

什么样的计谋可称“奇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计谋可称“奇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来想写诸葛亮,后来发现还是写一个“前篇”吧。《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历来争

浅析诸葛亮《隆中对》的两个基础和四个对策。

《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隆中对》的提出无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没有明确战略方针,颠沛流离没有主攻方向的尴尬处境。以后历史发展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没有成功

公元207年冬到公元208年春,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拜访中见到了诸葛亮的人。在此之后,刘备向诸葛亮提及他自己胸有大志,但一直没办法实现,希望诸葛亮能够教他,当时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