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推测
Posted 庙号
篇首语:那就是假话,所谓天才。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于夏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推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夏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推测
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 说它不存在,司马迁不同意。司马迁还辛辛苦苦给它排了世系,虽然我们读《史记·夏本纪》的时候会觉得奇怪,整个夏朝四百多年,司马迁就没有写多少正经事情,大约是史料缺乏之故。 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似乎夏朝的存在已经铁板钉钉,但也无法摆脱一种有力的质疑:从年代和区域分布上判断,确实有一些陶器等文物能够归入夏年,但如果保守、慎重一些,现今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据说没有发现夏字,也没有任何一件文物上自名为夏,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和铜牌饰等等,尚无法完全断定为夏朝器物。因为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一直延续到了早商。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但不能完全定义为夏都,因为里面有早商文化。 夏代是不是还没有出现甲骨文这样比较系统的文字,是不是我们永远只能把夏的存在当做迷案,而难以证明其存在呢? 夏在哪里,夏又去了哪里? 著名的二里头青铜爵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些角度,多挖掘一些线索。 张光直曾经提出一个很「 ”有趣”的观点,说它有趣,是因为它来自张光直这么个著名的考古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偏偏这个观点学界都知道,却基本没有别人附和。 这个观点就是他在《中国青铜时代》中费了很大力气去论证的商王世系中「 ”二组轮流执政”以及由之形成的昭穆制度。张光直认为,庙号在商王世系中有规则性。商王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命名,张光直认为十日为名的习俗是死后的庙主分类制度,这代表着商王室的二种执政组,一组以甲、乙庙号为代表,另一组以丁庙号为代表,两组轮流执政,并形成了「 ”左昭右穆”的制度。 《中国青铜时代》插图 张光直的观点遭到「 ”冷处理”,因为他的论证中确实有一些让人感到是「 ”臆测”的地方。但他通过商王庙号注意到了王位继承中的特殊现象,试图从商王庙号对昭穆制进行解释,却让人钦佩其学术眼光。 商代是否存在两组轮流执政、王位在不同统治集团间轮流传递的现象,我认为在早期还是有的。 商代的继承制度一直很「 ”迷”,明明在夏代的时候就已经父死子继了,司马迁写得清清楚楚: 「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无论这个「 ”子”是狭义上的「 ”父子”之子,还是广义上的后辈下一代之子,夏代的王位是一代一代父传子传承下去的。为什么到了殷商时期,却出现了那么多的兄死弟及,使商王世系看起来那么「 ”乱”呢? 商王世系 在对商王世系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判断一下,商王的十干庙号,究竟是怎么来的。 目前流行的观点是李学勤等学者主张的选日说。即商王刚死去后,用占卜法选择日名。证据是《库方》985+1106卜辞,李学勤认为这是武乙为康丁选择日名,乙、辛二卜下均记,「 ”有日”,故定康丁日名为丁。(《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不过曹定云和刘一曼认为,这是为康丁选择葬日而非日名(《殷人卜葬与避复日》)。就我个人的看法,曹定云、刘一曼之说更合理。 商王的十干庙号之来源,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总结出了次序、卜选、生日、死日等说法,实际上还有马承源提出的「 ”冠礼和婚礼说”,朱凤瀚的「 ”嫡庶制以日名说”。我更倾向于十干是族群身份的标志,这是王晖教授在《殷商十干氏族研究》中所持的观点,王晖已经有了比较丰富而清晰的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既然十干是氏族之名,那么,这十干分别是什么族?以张光直所说,商王十干之中甲乙为一组的情况非常突出,商代王位基本以「 ”甲乙——其他八干”轮流传递,那么,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将商代的甲乙两族解释为王族,把商代政治组织形式解释为王族和大贵族轮流执政,商王世系就能基本说清了: 在商代初年,大乙之后本应为大丁(亦称太丁),但「 ”太子太丁未立而卒”,这才传给了外丙和中壬这两个贵族。之后王位回传到王族的太甲,王族太甲传给大贵族大庚,大贵族大庚再回传给王族小甲…… 一直到商代末年,都保持着甲乙两族与其他八族的王位轮流。乙族是王族还可以理解,因为商汤就是大乙,那么,甲凭什么能凌驾於乙之上?要知道,商代是以日干来祭祀的,甲排序在乙之前,就意味着甲族之人会最先受祭。 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 甲族,就是在甲骨文中始终找不到的那个「 ”夏”。 顾乃武曾经发表一篇论文,谈到商代甲骨文中可释读为「 ”夏”的字形。 王晖也曾经将一个甲骨文字符释读为(左夏右戍),这个字出现在《合集》34178等卜辞中: 于来甲辰酒(夏戍)?(《合集》34178) 于甲辰酒(夏戍)?/甲雨?/不口〔雨〕?(《屯南》52) 《合集》34178 如果王晖将上图最后一字释为(夏戍),是否左半部分可以视为「 ”夏”呢?王晖又说:「 ”甲骨文中虽记载祭祀(夏戍)的干支之日很少,但这几条卜辞的祭日皆为甲日,以概率的角度看,(夏戍)盖为‘甲’氏之族。”——这是否意味着,「 ”夏”与「 ”甲”有所联系呢? 从字形看,这个「 ”夏”字的头部,类似于臣字目,是一个典型的载日之鸟的形象。顾乃武释读为「 ”夏”的那个字形,头部似乎也与其近似,顾乃武认为,甲骨文的「 ”夏”字和「 ”夏至”这一天有关。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夏”和「 ”载日之鸟”究竟有什么关系? 胡厚宣和于省吾等大学者都指出,殷商时为鸟图腾,形成了普遍而浓厚的鸟崇拜。于省吾在《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中认为《诗经·商颂》等文献记录和地下史料都能证明商代鸟图腾的存在,胡厚宣也曾发表《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第2期)中认为商人祖先王亥之亥从隹,隹即鸟,因此「 ”王亥之亥而从鸟,乃商族以鸟为图腾之确证。”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 在商代,鸟确实有着神圣的地位。青铜器上有大量的鸟纹,还有妇好青铜鸮尊这样生动的鸟造型器物,此外还有大量鸟形的玉雕,这都说明鸟(尤其是鸮等猛禽)在商代有着神圣性。那么,商代的鸟信仰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应该是夏朝信仰的延续。 就如同周王朝并没有立刻抛弃商代各项祭礼、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变形一样,夏朝与商朝间宗教意识的转换只能是和风细雨。周王朝大范围地保留了商朝宗教器物的形制和纹饰,鼎、爵、觚等青铜祭器的器型变化或被放弃,那是在西周中期之后。甚至于周王朝建立后,还利用了商代的宗教意识,声称「 ”周之兴也,惊鹫鸣于岐山”(《国语·周语上》),「 ”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灰流于王屋,化为赤鸟,三足。”(《太平御览》引《尚书传》)。这是因为,政权的改换靠几场战争就能完成,但在巫风气息浓厚的夏商时期,神权在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王权,改变宗教意识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进行调整,不能改变它,就只好利用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殷商之人,本身有鸟信仰吗?恐怕并不强。 对巫术来说,牺牲与神灵直接相关,如果存在强烈的鸟信仰,在祭祀时就应该大量献上鸟类作为祭品。但是在卜辞中,以鸟为祭品的记录非常少,大量的祭品以牛来充当,在妇好墓曾发掘出四件玉牛和两件石牛,其中一个25厘米长的伏卧状石牛,牛颈下刻「 ”司辛”二字,一般认为是殷王武丁为祭祀其配偶妇好而制。这样看来,在商代末年,牛的神圣性是远远超过鸟的。 司辛石牛 此外,商代对卜骨的选择,也暗示出殷商对鸟信仰的态度:崇敬而冷淡。卜骨可以通天通神,是因为人们相信卜材之中有灵性。但是就现在的考古材料而言,似乎并未发展在商代大规模存在鸟骨卜,卜材绝大多数为龟甲和牛骨。 商代刻辞卜骨 商代宰丰骨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样看来,商代对于鸟信仰的态度是崇敬而不亲近,也不强调鸟所应具有的神圣性,甚至可以称得上敷衍。这只能解释为: 鸟信仰是继承而来的,不敢擅改,但也不愿强化。 从哪里继承来的?只能从夏朝。 殷人的高祖王亥,其身份有些奇怪。比如胡厚宣认为王亥之亥而从鸟,但王亥所做的事情却是「 ”王亥作服牛”。在祭祀王亥时,殷人除了会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辛日(祭祀诸自然神、先公多用辛日)以外,还会用甲日: 今来甲戌酒王亥?(《合集14732》) 王亥看起来,和殷人之祖「 ”帝俊”的出现方式很相近——为了强调商王血统的正统,而「 ”造”出了一个满足夏代宗教意识的、与神鸟相关联的先祖,从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殷人们获得了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固然以「 ”大乙”商汤所在的乙族为王族,却也不得不吸纳还有相当大势力的夏族,甚至将夏族作为王族之中的「 ”甲族”,与乙族同掌权力,在甲日享祭。 夏朝时期的鸟信仰被商代所继承,以使甲族和其他倾向甲族的氏族认可其统治权力。但夏朝毕竟已经成为过去,鸟信仰在商代就一直存在但被敷衍着。 妇好玉凤,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乙族、丁族(伊尹所在的那个族)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甲族逐渐式微,这就成了潘敏和孙全满所感到奇怪的:从天乙止于帝辛,庙号为「 ”甲”的有6个,他们的共同点是: (1)在他们统治期间(或曾经)「 ”暴虐”,「 ”乱德”,使「 ”殷道衰”。 (2)他们大多不是直系继位于父或直系传位于子 (3)王位的取得似经过争夺,也许不合于当时的「 ”例法”。(《商王庙号及商代谥法的推测》) 还要加上一个,在商代的「 ”集合示名”祭祀中,对甲族有些「 ”区别对待”: 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大戊十、仲丁十、亶甲三、祖乙十、祖辛十、祖丁十、阳甲三、父乙十;(《屯南》4050+《屯南补遗》244②)[1] 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大戊]……亶[甲]三、祖乙……;(《合集》32384①) 祭祀甲族常常只有三牛,别的先王大多是十牛。大甲是十牛,可能与他受到了伊尹的警告之后变得贤明有关。《殷本纪》说:「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孟子·万章上》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可见他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倒向了乙族、丁族一方,才保住了十牛的资格。相关参考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了京城以外,从殷商到大清,这几千年的时间里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陪都”现象。根据史学家考证推测得知,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陪都”,发展至西周,周武王为了更好的统治地域辽阔的帝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征服中原各部落的过程可谓惨烈异常,原因在于,整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战争进行,其中,尤以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军在阪泉一带进行的那场大规模战争最为惊心动魄,史称“...
...说是等到2020年的时候光棍大量增加,会导致一妻多夫的存在,这对于男人们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每个人对于婚姻都有着不同的观念。本期傈僳族文化带你了解一下傈僳族婚姻观念。“情死”,即纳西族青年男女在爱情受到了干...
“一仗接着一仗打”,从宋夏的内在关系,探对北宋交子发行的影响
西夏各帝王雕像西夏原是羌族的支部,后元昊继位之后,成为北宋的强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十分复杂,历久战争不休,在军事辩说傍边,北宋和西夏的生意往来也并不少,从而形成了这一种错综复杂的宋夏关系。而北宋的“交
“一仗接着一仗打”,从宋夏的内在关系,探对北宋交子发行的影响
西夏各帝王雕像西夏原是羌族的支部,后元昊继位之后,成为北宋的强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十分复杂,历久战争不休,在军事辩说傍边,北宋和西夏的生意往来也并不少,从而形成了这一种错综复杂的宋夏关系。而北宋的“交
纹身成为现代大众时尚潮流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而在古代,纹身却是作为一种残忍的刑罚存在——墨刑,该刑罚让古代的女子及宁愿死也不愿碰此刑罚。该刑罚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打更"中的五更是几点?指凌晨3点—5点(打更时间表)”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打更”是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夜间报时方式”,也应运而生了“更夫”这个职业(在解放后便消
在许多关于东京审判的著述中,都提到了东京审判最终6:5的票决结果。实际上这是一种误会,因为东京审判的判决结果并没有公开,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和不可能公开。任何关于东京审判的票决结果的说法,都仅仅是推测或
中国最大藏宝地被发现,推测约有3000亿财富,如今被盗40亿
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很多关于宝藏的传说,如北欧海盗宝藏、太平天国宝藏、阿波丸号宝藏、帕依提提城的宝藏等等。在这数之不尽的宝藏中,以帕依提提城的宝藏最为出名。在传说中,古印加人为了保存自己的无尽财富,因此
处死犯人>古代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关于中最为残忍最为血腥的可以说非凌迟这个酷刑了,也叫剐刑。那么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把犯人千刀万剐,并且在实施刑法的过程中还能让犯人死去,凌迟处死是满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