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

Posted 太子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

虽然汉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合称「 ”文景之治”,但「 ”历史倪说”认为仅通过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即可分清高下。 一、汉景帝临危无策,任人利用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1、汉景帝前元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下令在吴国境内征调二十多万人,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反叛,并南方派出使者去联络闽、东越,东越随即发兵响应。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向西渡过淮河,随即与楚国的军队合并,且向诸侯列国派使者,争取更多的支持,西汉历史上著名的「 ”七国之乱”爆发。 吴王刘濞 吴楚联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入梁国境内,梁王连忙派兵遣将予以应对,但叛军锐气正盛,连续两次打败梁军。无奈之下,梁孝王坚守睢阳城。 「 ”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汉景帝的重要谋臣,叛军准备铲除的「 ”首恶”晁错,当此汉廷存亡之际,并无任何退敌良策,反而抓住政敌袁盎穷追猛打,置其于死地。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吴、楚反,错谓丞、史曰:「 ”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 ”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 晁错揪住政敌不放 袁盎并非等闲之辈,当其得知晁错不顾朝廷安危,仍欲以将其置之死地之时,无法坐以待毙。袁盎不顾夜深求见窦氏家族的影响力非凡的人物窦婴,希望通过窦婴能够当面为汉景帝献上退敌良策。 袁盎求见窦婴 袁盎的到来,对连日来一筹莫展的汉景帝来说,无异是天大的喜讯。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可以说,汉廷之中无人能比其更了解吴国的情况。袁盎认为,吴王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获得巨额财富,用以招揽天下豪杰,根本不足虑,因为吴王刘濞招揽的并非英雄豪杰,而是些无赖子弟、无籍流民、私铸钱币奸人,彼此勾结,相互利用,难成大事。在场的官吏无不对袁盎的见解表示赞同。 但当讲到汉景帝最需要的退敌之策时,袁盎请求单独与汉景帝谈。袁盎的请求虽然遭晁错忌恨,但皇帝驾前毫无选择余地。袁盎当即向汉景帝献上「 ”诛杀晁错可兵不血刃罢吴楚联军”的方案。 袁盎献策 汉景帝沉默良久,表示不会因一人而弃天下黎民百姓不顾,并任命袁盎为太常,吴王刘濞的弟弟德侯为宗正,为赴吴楚联军大营做准备。 汉景帝无奈默认袁盎之策 《史记·吴王濞列传》:于是上嘿然良久,曰:「 ”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晁错被杀后,汉景帝立即派袁盎、德侯前往吴楚联军大营传达汉廷的旨意。 《史记·吴王濞列传》: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诛杀晁错 当汉廷面临危亡之际,汉景帝作为汉廷最高统治者并未表现出基本的冷静,而是不为晁错摆布,即为晁错的政敌如袁盎所利用。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由此可见,晁错气焰之盛树敌颇多,只是袁盎抓住了「 ”七国之乱”的大好机会将其铲除。 2、汉景帝于慌乱之中却将与吴王刘濞的仇恨忘得一干二净,当时的情况是,「 ”诛晁错”仅是吴王刘濞起兵反叛的说辞而已,汉廷是否诛杀晁错,吴王刘濞均会反叛。 当初,吴王刘濞的太子来长安入朝觐见汉文帝,见到了皇太子刘启,兄弟相见很是高兴,即时常在一起饮酒、下棋。在这里,我们要交待一下,吴国地处阴雨潮湿的东海之滨,那个时候还不开化,是个蛮夷之地,民风比较彪悍。吴太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再加上吴王刘濞本身即是个有勇无谋的悍匪一样的人物。吴王刘濞给太子请来的老师均为楚人,跟吴王濞对脾气,浮躁强悍,行为处事又骄纵,如此一来即把吴太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霸道、冲动的小霸王。 终于有一天,吴太子在与皇太子下棋时,发生了争执,顿时霸王的性格立即爆发了,态度不恭,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可能吴太子缺乏管教,太没规矩了,再加上深处吴国,信息闭塞,不知道身为臣子要完全服从、谦让。此时的皇太子刘启也年轻气盛,撩起棋盘将吴太子杀了。吴王自此逐渐骄狂,也不遵守诸侯王礼节,称病不来朝觐天子。 《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二、汉文帝势虽弱,手段却硬 当初,吕太后去世,朝中大臣趁机铲除诸吕,朱虚侯刘章功劳巨大,大臣们曾经许诺将来一旦事成封其于赵地为王,封梁地于其弟东牟侯刘兴居为王。但是诛灭诸吕之后,大臣们以吕太后外戚势力强盛为前车之鉴,考虑拥立弱势藩王为君,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范围,加上代太后薄氏素有「 ”仁慈善良”之名。 汉文帝即位之后,获知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当初打算拥立齐王刘襄为帝,虽时过境迁,但仍心有不爽,即有意贬抑二人的功劳,迟迟不将赵、梁封于二人,至前元二年有朝臣奏请分封皇子为王时,分封二人,但并非赵、梁,而是从齐地划出城阳、济北二郡,分别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汉景帝即位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初,大臣之诛诸吕也,朱虚侯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之。 汉文帝虽然以弱势藩王入主汉廷,却并未一味迁就身居拥立之功的大臣,为其所左右。汉文帝迟迟不大臣们当初的承诺,兑现封朱虚侯刘章赵王、东牟侯刘兴居梁王,即是最典型的例证,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采取一味搁置的策略,最终大功化小,仅封二人一郡之王。 朱虚侯有功无赏 后来,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功劳被夺,颇为不满,趁汉文帝亲临太原御驾亲征匈奴之机,起兵造反。汉文帝闻讯后,立即做出安排,诏令丞相和准备出击匈奴的军队折回长安,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统领四位将军、十万军队出击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率军驻守荥阳。汉文帝返回长安后,又下诏济北军民,在大军未到之时投降者既往不咎,济北王刘兴居反叛集团随即瓦解。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 东牟侯暗自不满 汉文帝深刻认识到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因功封王,有可能产生居功自傲威胁汉廷的局面,即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将其化解。 关注「 ”历史倪说”,分享历史精彩! 本文由「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史记·孝文本纪》 3、《史记·吴王濞列传》 4、《汉书·文帝纪》 5、《汉书·爰盎晁错传》 6、《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 7、《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8、《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 9、《纲鉴易知录卷十二·汉纪》

相关参考

施琅将军,如何看待施琅将军,

如何看待施琅将军,卖国贼是也,与国姓爷一比高下立判。国姓爷在其父亲投靠满清的情况下任然坚持抗清,以复兴华夏为己任。施琅怎么做的,为了个人恩怨和荣华富贵抛弃民族大义,实在令人不齿。这方面他还不如当年李自

西汉文景之治,离不开景帝背后的女人们——我看《汉武大帝》之三

汉景帝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评定七国之乱,与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景帝执政期间成就的取得与他身后的女人们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细数景帝背后的女人。1.窦太后窦太后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代的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深刻反思和总结秦代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传统的肉刑不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固,也由于汉文帝继位以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比较稳定,从而决定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

养子变继任丈夫

刘嫖是汉文帝与皇后窦漪房的嫡女,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曾嫁给世袭堂邑侯陈午为妻,故又称堂邑大长公主。汉文帝时封馆陶长公主,到了汉武帝时,升为馆陶大长公主,尊称窦太主。馆陶公主不伦之恋在陈阿娇被贬长门宫

梁王在平定七国中居功甚伟,死后梁国分为五国,难逃被削弱的命运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与窦太后所生的次子,汉景帝刘启和长公主刘嫖的弟弟,早在汉文帝时期就被册封为梁王。在汉景帝即位之后的第三年,爆发了「”七国之乱”,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梁王刘武在正面战场坚守都城睢阳,

汉文帝给汉景帝留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定国大将

汉朝初期的时候,一个相对比较安定富足的时代就是有名的「”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即位之后,因为天下初定,人民的日子过得还比较苦,所以汉文帝不仅仅延续了之前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待民众更加宽松。

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比较,贞观之治同汉代的文景之治相比,有了哪些发

贞观之治同汉代的文景之治相比,有了哪些发展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说:“盖天下

宦官误点鸳鸯谱成就西汉大一统 真实窦漪房

...武帝刘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盛世,而他的父亲则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母亲是窦太后(名漪房)。问题就出在窦漪房与汉文帝的身上,其实两人的结合完全是一个偶然中的偶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窦...

宦官误点鸳鸯谱成就西汉大一统 真实窦漪房

...武帝刘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盛世,而他的父亲则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母亲是窦太后(名漪房)。问题就出在窦漪房与汉文帝的身上,其实两人的结合完全是一个偶然中的偶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窦...

刘启的父母是谁 历史上的刘启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长子,继承了皇位。刘启于公元前157年登基为皇,为汉景帝。汉景帝在历史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与评价,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刘启继承和发展了其父亲刘恒的事业,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刘启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