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明朝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明朝是如何防止作弊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明朝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自隋唐开始,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逐渐从推选、中正制到了科举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的一大历史性创新,除了中国本土外,外国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直到现在,科举制度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选拔人才的最基本的制度。 而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着。科举制是什么?就是考试,那么考试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公平,而为了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毫无疑问那就得防作弊。因此,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在明代科举考试防作弊的那些事。 一、冒籍 现在来研究一下高考,不难发现,每个地方的考卷和录取分数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点不一样,很多的人甚至于会「 ”高考移民”到新疆西藏这样高考分数较低的省市。 而在明代,这样的差距也是存在的,为了照顾北方,尤其是一些十分边远的落后区域,明朝也实行了这样的分区定额录取制度,也就是说,乡试的时候,各地方都要按照配额录取,而到了会试的时候,也是将全国给分成了南北中三个区域,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学子的,其中北方占比百分之三十五,南方占了百分之五十五,而中部只有百分之十,正是因此,有一大批的学子「 ”见他方解额稍多,中式颇易,往往假为流移,冒籍入试”。而这里的「 ”冒籍”指的就是假冒户籍。 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其实并不可行,因为明代科举一方面给了边远地区学子便利,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保护这些学子的利益,毕竟这可是科举考试,是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重要时刻。所以明代科举为了防止考试冒籍,采取了很多严密的制度,包括像什么现籍地应试制度等等,到了嘉靖帝,甚至还下旨,如果考生冒籍的话,就要被斥革回籍,这看上去没那么严重,但是等同于这次的科举你就不能考了,更严重的会记入你的个人档案,对之后的科举有很大的影响,而也有比较轻的处罚,就像是景泰元年就有一个浙江考生因为「 ”迁左籍”而被查,但是因为他的才学很高,因为「 ”遂留应试,登浙江乡荐书”。 二、搜检、巡绰与号舍 等到考生的考试资格被确定之后,他就可以正式参与考试了,而在考试过程之中,也要防止考生作弊,那么大明朝廷又是怎么做的呢?它制定了搜检、巡绰和号舍这三大制度,而这三大制度,对应的正是考试前和考试中的考生作弊行为。 首先是搜检制度,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考生夹带,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乡试的执事官之一,是临时所设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的就是在考试前把学子们的物品进行逐一排查,以确保没有夹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搜检成为了一个必备项目,而且因为和巡绰职能相似,两个官职一般都会放在一起合称为「 ”巡绰搜检官”,而在考场之上,这个官员可以说十分重要,来源也十分的广,比如说什么千户所、卫所等等,可以说很好的杜绝了考场之中关于夹带的作弊现象。 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科举考试之中的作弊风气愈演愈烈,参加考务的人会帮学子夹带,甚至到了还有官员帮考生夹带的现象,比如说万历年间就有「 ”供给所先进米面,有包藏挟带于其中”的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气盛行,除了查考生外,这些执事官也成为了被检查的一员,当然,检查他们的人的官职更高,是由监察御史崇仁全面负责考风考级的监考官来检查,当然,如果发现他们为考生夹带的话,他们所要承受的惩罚远远比学子重得多,《八闽学政》之中就提到了「 ”巡捕官递供事员役名册,搜检无弊,放进”。 而号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考场,只是不一样的是,当时每个考生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单独号舍,所以我们现在常说的「 ”对号入座”中的号除了号之外,也有这个号舍的意思在。除了有自己的「 ”单人间”外,每个考生都会有一个一对一的号军盯着自己,想作弊?不可能的。 那号舍究竟有多大?根据记载,明末的号舍每间深4尺。,宽3尺。高6尺,无门,朝向甬道。剩下来的三面都是墙。大概距离地面两尺的地方会有用砖砌的两层承板,上面会放上两块款模板,考试的时候,就拿一块放在高的地方做桌子,矮的则就是板凳,而这两块板子合起来便就是床了,环境可谓是极其的简陋,所以说古代的学子不仅要学问好,身体也要极好才能够忍受得了这样极其严苛的环境,因为身体虚弱,考试考到一半就下场的学子在古代也不在少数。 三、 受卷、弥封、誊录与对读 早在宋元时期,关于科举考试的卷子就有了「 ”糊名易书”的传统,用以公平选拔人才,而到了明代,这样的制度也被承袭了下来。 首先是受卷,明朝无论是乡试、会试还是殿试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受卷官,用以监督率领手下的官吏们把考生的卷子「 ”类送弥封所”,然后由弥封官们把这些卷子给「 ”撰字号封记送誊录所”,在誊录所里面会有专门的誊录官把这些考生卷子用红笔誊录送到对读所里。对读官们会在对读所里将考生的这些卷子与誊抄后的卷子进行一一比照,确定无误后,再把红笔誊抄的卷子送去给考官们检阅,而考生们自己写的卷子则交由专门的人保管。 可以说这个制度对于防作弊真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人知道这些卷子究竟是谁写的,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之上减少了作弊的产生,毕竟就算你想贿赂考官,考官也找不到你的卷子在哪,怎么贿赂呢? 四、 防止考官作弊 除了考生作弊之外,明朝还专门防了一手考官们,毕竟如果考官也作弊的话,那么官场真的就堪忧了。那么怎么防止考官作弊呢?首先就是考官回避,如果说这场考试内有你的亲戚的话,那你肯定是要回避的,而到了明朝的时候,不仅你的亲戚你要回避,就连你同籍贯的考生你都要回避。 其次是锁院和戒誓制度,首先是锁贡院,这能够很好的隔离开考官,杜绝外界的干扰。然后是戒誓制度,古代人都很相信神明,而这样的戒誓制度就很好的给这些考官一个警示,让他们恪守本分。 总结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明朝对于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十分重视,多样化的手段让考场作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说一定就是优质,但至少是符合它所选拔标准的。 因此,明朝的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公平公正的,给一些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走向仕途提供了条件。相关参考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古代宋朝以后,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基本上都会选择科举这条路。不过当时科举的录取率非常低,只在3%~10%之间,也就是说最少会有90%的人无功而返。而且科举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如果三次都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选拔有才学之人最有效且最为公平的一种办法,平民之子若想出人头地唯有寒窗苦读数年,继而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过那时的考试竞争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高考,发展到唐代已经足够完善,其实和一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短短两句话,道出了科举考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古代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他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科举作弊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一本书说起。名叫《曾广四书备旨》,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呢?这本书它的特别的就是小,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小编再给大家开玩笑。它的体积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