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托孤充满玄机,答对了就是托孤重臣,答错了就要人头落地

Posted 长孙

篇首语: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托孤充满玄机,答对了就是托孤重臣,答错了就要人头落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太宗托孤充满玄机,答对了就是托孤重臣,答错了就要人头落地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临终前,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卧榻前,太子李治也在场。唐太宗说了三句话。第一,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辅佐李治;第二,让李治好好倚重两位。这两句话没什么特殊之处,是托孤的老生常谈。可第三句话就有点奇怪了,他叮嘱褚遂良不要让人离间了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 为什么唐太宗担心有人离间长孙无忌和李治,而不担心褚遂良呢?一是褚遂良没有这个可能:他是南方士族,在北方没有根基,唐太宗在时依附唐太宗,唐太宗不在了依附其他贵族。二是褚遂良被离间了并不严重,长孙无忌被离间了才严重。 ​李治当皇帝,长孙无忌出力最多,从李治方面说,应该满怀感激之情,怎会怀疑长孙无忌?原来,这第三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给长孙无忌听的—遗嘱中曾提到「 ”太子仁孝……”这就暗示,如果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出现矛盾,不应是李治的责任。更清楚一点地说,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全力辅佐李治,但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能与李治发生大的冲突。贞观二年,长孙无忌曾因揽权从右仆射位置上被拉下来。唐太宗临终前再次提醒,意义重大。因为在未来,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将决定政治舞台的和谐程度。长孙无忌要想不「 ”被离间”,就不要犯过去的错误。 另一层是说给褚遂良听的。唐太宗希望褚遂良在长孙无忌和李治之间保持独立。因为他如果属于任何一方,都不能从中调解、斡旋。所以,对于褚遂良而言,唐太宗这句遗嘱最核心的含义是让他注意保持与长孙无忌的距离。 然而,唐太宗这些很隐晦的说法,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如果都没有听进去怎么办?既然唐太宗认定长孙无忌跟李治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认为褚遂良小鸟依人难以独立,那么,万一长孙无忌揽权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李治该如何应对呢? 实际上,唐太宗并没有把一切都交给长孙无忌。他通过托孤的方式,给李治安排了正副两个班底,另一次托孤对象是将军李世勣。 仔细分析,其中也是充满玄机。有一次,李世勣忽然得了重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胡须。唐太宗便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世勣配药。李世勣感动得头都磕出了血,唐太宗安慰他说这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他,不用谢。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李世勣说:「 ”我在群臣中寻找可以托孤的人,发现没人比你更出色。”李世勣拼命表示客气,竟然把手指都咬出了血。他后来喝了太多酒,沉沉睡去,唐太宗竟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唐太宗在去世的十天前,忽然做出一个特殊动作,专门安排了李世勣的职位。唐太宗对李治说:「 ”李世勣这个人很聪明,是个人才。但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情,所以可能用起来不方便。我现在把他贬官外放,如果他立刻上路,等我死后,你可以亲自任命他。这样你对他就有恩德了。如果他徘徊不走,应该杀了他。”结果,李世勣为叠州(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都督的诏书刚下,李世勣连家都没回,就直接上路了。 从李世勣的反应,可以推测出两个原因。一是李世勣聪明绝顶,知道皇帝快不行了,朝廷不希望他这个时候留在京城,一个宰相没有犯任何错误,忽然被贬官为边州都督,背后一定有问题,所以也不犹豫,立刻动身赴任。另外一种可能是李世勣了解这个游戏本身,知道谜底,所以反应迅速。 联系唐太宗曾经对李世勣托孤的事实,可以推测出唐太宗对李世勣的考验,也是给长孙无忌看的。他担心长孙无忌不容李世勣,不让李世勣当宰相,所以搞了一次考验游戏。一方面告诉长孙无忌,他对李世勣也不太信任,另一方面告诉长孙无忌,李世勣的职位是他生前任命的。这样,即使长孙无忌讨厌李世勣,也要考虑他的生前安排。 唐太宗对未来江山社稷的安排真是煞费苦心,他在长孙无忌和李治中间安排了李世勣这颗重要棋子,这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治统治初期,权力二元对立:李治有名;而长孙无忌据实。李治开始是忍耐的,但他很早就开始有所准备。永徽四年(653年),李治突然晋升李世勣为司空,按照唐朝的制度,司空的品阶与太尉(长孙无忌此时担任太尉)一样。李治这一举动确实耐人寻味:司空仅是个名誉头衔,没有实际权力,长孙无忌也不好阻拦;如果是有实际权力的职务,李治就必须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也可以提出各种理由。 李治成功封李世勣为司空后,请人专门给李世勣画像,并亲自题词:「 ”当今旧臣之中,受到先帝托孤的重托、受到我倚重的人,只有你一人。”李治再次提到唐太宗托孤的话题,一方面是李治在跟李世勣明确无误地交心,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李世勣应有的责任。 ​后来的事情证明,李世勣在关键时刻还是帮助了李治。在改立武则天为后之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坚决反对,李治征求李世勣的意见,李世勣道:「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最终,此事以李治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冲突,是唐太宗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才有种种安排。那么到底是谁背离了唐太宗的遗嘱呢? 李治要自己掌权是合理合法的,但是长孙无忌不知道及时避让;褚遂良也忘记了唐太宗的交代,完全站在长孙无忌一边;在李治与长孙无忌冲突的最后时刻,李世勣表态支持李治。最终李治与李世勣联合收拾了长孙无忌,这也是唐太宗安排的结局之一。 然而,人们对李世勣的评价却有很大问题,甚至主流观点都是:李世勣帮助了武则天,背叛了唐太宗。其实,当时没有人会神仙般地知道武则天日后会当皇帝,李世勣首先帮助的是李治,武则天最多是因此受益而已。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孟宪实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相关参考

托孤的重臣为何沦为草民

李严与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可没有用心筹办军粮使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他为何要做出这等乱国之举呢?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导致的。李严和孟达一样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因为工作能力强逐渐得到赏

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  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

诸葛亮如何废掉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

诸葛亮如何废掉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  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

汉武帝和妃嫔们当众秀恩爱,只有一个奴隶目不斜视,后成托孤重臣

汉武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即位,汉武帝死前为幼年的儿子留下了四名辅政大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四名辅政大臣中,有一人竟是匈奴人。要知道汉武帝最出名的事就是打击匈奴人,可以说匈奴是汉武帝一生最大

李严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托孤之臣李严生平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

揭秘三国托孤重臣李严为何大哭而死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A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

刘备的谋士陈群缘何成为曹魏的托孤重臣

207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司马徽对他说:你手下的谋士都是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对此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人们

揭秘诸葛亮用什么方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

三国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被贬后怎么死的?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平。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

三国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被贬后怎么死的?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平。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