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
Posted 知府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
清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决定他们的仕途。对知县而言,它的级别虽低,能够升迁的途径却不少。 如果升任京官,可以担任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銮仪卫经历、兵马司正指挥。 如果升任地方官,也有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州、盐运司运副、外省通判、知府。 对于知县而言,能够直接提拔为知府,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知府是朝廷中层官员,位居四品,将来升迁后,可以得到更多磨砺的机会。 清朝行政区又是省府州县为级别划分,知县跟知府,本就属于上下级关系。由知县升迁知府,本是顺理成章。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却是困难重重,受多种因素影响。 虽然全国知县以相同标准考核,可知县辖区不同,对考核结果和仕途升迁,有较大影响。清朝将地方州县划为「 ”冲、难、疲、繁”四种情况。 字数评价越多,越难治理,朝廷委派到当地任职的官员也越优秀。地方州县如果得到四个字评价的,当地官职被称为「 ”最要缺”;三个字评价的,属于「 ”要缺”;两字评价的,属于「 ”中缺”;一字或无字,则是「 ”简缺”。 「 ”要缺”或「 ”最要缺”的知县职位,常常是地方督抚从同级「 ”简缺”知县中选拔出来。如果不是平级调动,对于「 ”要缺”或「 ”最要缺”的知县,地方督抚还要上报朝廷。 换句话说,对于「 ”简缺”的知县来说,即便政绩考核合格,也不一定会直接升任知府,可能会调到「 ”要缺”继续担任知县,同级调动。如果是在「 ”要缺”或「 ”最要缺”磨砺过的知县,直接选拔几率更大一些。 所以,这种情况下,并非每一个政绩考核优秀的知县,都能直接提拔为知府。有可能调任其他州县继续历练。除了辖区,知县的出身也极为重要。 选拔知府的时候,非常看重是否科举出身。选拔知县时,科举中有进士、举人,非科举中有买官、父辈荫封、保举的情况。 选拔知县时,要求稍宽。知府选拔,却极为严格。清朝时,知府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由六部堂官和外省督抚举荐。 以举荐方式选官,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人才选拔渠道。与此同时,清朝也有规例,各省首府的知府,要求科举正途出身。 如果被保举的人不是科举出身,又发现有贪酷劣迹,保举者会被连降三级。除保举外,知府的选拔来源就是从现有官员中挑选。 一般而言,京官的机会更多。京官只要获得一等评价的考核,就有资格被选派知府。当然,想要获得一等评价并不容易,京官必须在守廉、才长、勤政、年富力强、称职五个方面都获得好评,才可以外放知府。 那些获得三等评价,也就是得到勤于政事,奉公廉洁,但才干平庸的京官,不得外放知府。 知府职位承接州县和督抚,位置独特,极为重要。清朝的时候,常常把有能力的官员调任知府,把能力一般的官员调任京官。 就是想把地方治理好,不要发生动乱。对于其他官员来说,他们想要获得知府职位,就要熬资历,逐步得到升迁。 这也是大部分知县的仕途。在没有得到保举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最常见。这个过程,主要按照官员领取俸禄的年限和科举考试的名字进行提拔。 也就是说,如果有科举出身的知县,会更容易担任知府。当然,出身对清朝官员而言,也并非绝对,只是概率大小问题。 雍正时期的李卫,他靠花钱买官获得官职,没有参加科举,连秀才都不是。但是,他在上任后,能帮雍正解决问题,而且又忠心耿耿,不搞结党营私的事情。 所以,雍正对他十分信任,一路提拔到总督,尚书的职位。总督尚且可以不看出身,更何况级别更低的知府。 其实,对知县而言,想要直接提拔为知府,获得资格仅是第一步,还要看知府职位是否有空缺。知府职位数量远比知县低。 清朝为控制官职冗余,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获得实际官职。而且,知府职位,又大多由皇帝亲自任免。光绪二十五年,清朝以皇帝名义任免100位知府。 按照《光绪会典》记载,当时知府有188人。可见知府的任免权力,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清朝的惯例,雍正每次任免知府的时候,都会把他们叫来亲自问话,看看他们的才干品行,将来升迁罢黜作为标准。 所以对于知县来说,他们如果能够得到赏识,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提拔任用,不需要走常规路线。 当然,这个可能性很低。因为知县官阶过低,一般没有机会跟皇帝直接交流,皇帝也没什么机会认识他们,更谈不上赏识提拔。 但不管怎样,清朝保留知县升迁到知府的通道,也是因为知县久在下面,了解民情。换句话说,京官外放,了解政策。知县提拔,了解民情。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相关参考
杨志是个英雄,同时也是个倒霉蛋。当自己的钢刀碰到牛二的脖子上的时候,杨志突然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完了。不是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年头,谁敢拿国家法律开玩笑。可是事情没有那么遭,杨志杀的人是坏人,坏人是...
杨志是个英雄,同时也是个倒霉蛋。当自己的钢刀碰到牛二的脖子上的时候,杨志突然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完了。不是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年头,谁敢拿国家法律开玩笑。可是事情没有那么遭,杨志杀的人是坏人,坏人是...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
第一、宋朝时期,四川有一个文人,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鼓动四川割据独立,吓得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了解了这件事情以后,满不在乎地说道:「”这个文人只是想要当个官而已,给他个小官,不足治也。”而在
在养心殿乾隆帝办的另一件大案是王望贪污案。王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望考取举人后,没有参加会试和殿试,虽没取得进士功名,但花钱买了个知县。先后任甘肃山丹、皋兰等县知县,后升为云南省武定府知府
(一品历史·清朝篇·第5期图文/东方夜未眠)古代的官场上流行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里的「”清”并不是清代,而是清廉。那么清廉的知府都能捞到这么多钱,古代的官员真的这么赚钱吗?其实官员的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个离奇的案件:16年前的银行抢劫犯石二群最近落网。这名1999年在郑州抢了两百余万元现金的潜逃犯,后来竟然资产上亿,成为豫南商界精英。而在清朝,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件,林则徐还为破获此案
改朝换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现象之一,正因此也诞生了许多不同的官职称谓。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古装剧,县令、知县是大家不陌生的官称。众所周知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县级行政官员,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他
今天小编给大家说一说:清朝的知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起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戏谑的称其为七品芝麻官。事实上,芝麻的小其实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若是我们
前生不善,今生知县!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上辈子你作恶多端,下辈子就惩罚你做知县!虽然知县是官吏阶层的七品芝麻官,但是好歹人家是“士农工商”里面的士大夫,是封建省会的中混到了顶层阶级的人物,一般去咒骂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