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田法:让西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重生,并间接促成 ”孝宣中兴”
Posted 汉书
篇首语: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代田法:让西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重生,并间接促成 ”孝宣中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田法:让西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重生,并间接促成 ”孝宣中兴”
西汉初期由于历经惠帝至景帝58年的「 ”无为而治”,所以到了武帝登基后整个西汉的社会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帝王世纪》曰「 ”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可以说此时的西汉社会早已摆脱了秦末那穷苦不堪的生活,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之西汉初年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正所谓「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而这一切的繁荣都来自于西汉皇帝所实施的「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但是自建元六年武帝执掌朝中大权后,曾经西汉皇帝一直都遵循的「 ”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始慢慢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就是武帝奉行的「 ”武力扩张”的政策。 西汉长安城繁荣景象 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纳大行令王恢力主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位将军率30万汉军在马邑附近埋伏匈奴,但因被匈奴军臣单于觉察到有埋伏,此次行动无功而返。此战汉朝虽未与匈奴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但是却引发了两国长达14年的战争,最终在汉朝接连获得河南之战、河西之战二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并在漠北之战给予了匈奴最为沉重的打击,并促使匈奴的大本营漠南出现了「 ”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后,最终匈奴无力在对大汉造成任何的威胁,长达数百年的匈奴之患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西汉同匈奴之战与张骞出使西域 而之后随着武帝基本解决了北方匈奴的威胁后,西汉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对外征战,在长达40余年的征战中,汉朝先后征服了西域、朝鲜、闽越、西南夷等地,自此「 ”强汉”之名随之远播中外,一时周边各国无一不臣服于大汉,「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成为大汉强盛的见证。但是在大汉获得了「 ”强汉”的威名时,由于武帝连年的对外征战,导致民力被严重透支,而晚年的武帝又好大喜功,又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利用巨资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豪华宫廷,再加上此时的黄河水患二十年不绝,各地的旱灾蝗灾涝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又时常发生。 汉武帝画像 最终曾经繁荣无比的西汉开始变的日益贫困,经济那是急转直下,直至武帝末年都出现了「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这样的人间惨剧,要知道此时离那个「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的西汉盛世才过了不到50年的时间,可想而知武帝的穷兵黩武对西汉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过好在晚年的武帝在最后还是悔悟了,在武帝最后的数年时间里他重拾汉初的「 ”无为而知,与民休息”的国策,并下诏「 ”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开始全面实施重农的政策。就在这样的国策下,「 ”代田法”应运而生。 代田法示意图 「 ”代田法”是武帝末年任命的搜粟都尉赵过所提出的一种耕作方法,《汉书·志·食货志》载「 ”过能为代田,一畮(亩)三甽(垄沟)。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即把耕地分为甽(小沟)和垅,甽垅相间,一亩可容让三圳三垅,然后第一年可将种子播种在甽底,第二年就将原来的甽改为垅,垅改为甽,然后继续在甽底播种,就这样每年都轮换,所以叫「 ”代田”。 代田法三圳三垅 「 ”代田”的播种方法据《汉书·志·食货志》所记载「 ”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与风旱”,简单的说就是将种子播种在小沟的底部,以此可确保种子在小沟中不受风吹雨打的威胁,并可确保水分充足茁壮的成长,然后等到种子长成幼苗后,就可以将垅上的土和杂草给锄到小沟里,以此可以让幼苗的根部更好的发育。之后等到夏天的时候,垅上的土差不多已经被锄干净,也就意味着垅和小沟差不多已经是一样高的位置,这样也就意味着农作物的根已经扎得的很深,借此农作物即可抗风、抗旱,亦可保护农作物不会倒。 古人种田壁画 而这样的种植方法的确让农作物的产量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据《汉书·志·食货志》记载当年的赵过曾经在推广这个种植方法之前在武帝的行宫进行了生产实验,而得到了结果就是「 ”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也就是说在当时实施这个种植方法的土地得到的粮食要比实施一般种植方法的田地每亩的产量要高出一石以上。而它之所以能得到比常田每亩至少多出一石的产量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 ”春季实行低作,有利于防风抗旱,夏季实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涝”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 ”代田法”的效果才会如此之大。 代田法示意图 当然「 ”代田法”不但能让农作物的产量得到质的提升,而且还能起到「 ”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的效果,其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特点得以让土地得到很好的温养,不至于因为地力使用过度而出现土敝的情况,正如《史记·乐书》所说「 ”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育”。也就是因为如此「 ”代田法”当时在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大力推广的时候,还间接的让北方干旱的土地的地力到恢复,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方地区因为雨量少多风的原因而导致粮食产能低的问题,由于「 ”代田法”是将种子播种在沟下,所以可以很好的锁住一些温度和水分,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幼苗本身的水分蒸发,再加上「 ”代田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可耐风、旱和抗倒伏,所以在北方「 ”代田法”也能让粮食的产量出现「 ”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的效果。 耦犁漫画 如此自「 ”代田法”在三辅地区、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等地推广后,整个大汉不但粮食产量开始逐步的提高,而且垦田也逐渐的增多。而随着粮食的增加,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这对于武帝晚年以后的社会经济的恢复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毕竟有了粮食,百姓才能吃饱饭,只有吃饱饭才能干更多的事,才不至于出现动乱。而就是如此,最终武帝晚年曾出现的「 ”人复相食”的情况几乎再也没有出现。 西汉耧车图 当然赵过实施的「 ”代田法”最大的功绩不是促使粮食的提高。而是在实施「 ”代田法”的过程中,赵过为此发明的耦犁(《中国通史》载「 ”用二牛挽二犁 ,二人各执一犁 ,一人牵引二牛 ,共二牛三人”)和耧车(《正论》载「 ”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蓋和镇压)等新农具让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牛耕示意图 据《正论》记载,在当时使用耧车这种工具的时候,百姓一天可播种667公亩。而耦犁也可在三个人控制下在一个季节中完成345亩田的翻耕任务。此外,也正是因赵过实施「 ”代田法”的需要才间接促成了牛耕在黄河流域的普及,并也促成了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得到稳步的提升。可以说就是因为赵过的「 ”代田法”,及为此而发明和推广的这些效率极高的新农具和牛耕的帮助下,西汉才在武帝之后最终迎来了「 ”孝宣中兴”。 参考文献: ▲《帝王世纪》 ▲《史记·八书·平准书 》 ▲《汉书·纪·武帝纪》 ▲《汉书·志·食货志》 ▲《史记·乐书》 ▲《正论》 ▲《中国通史》相关参考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将大汉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打败了强大的匈奴,完成了西汉多年的夙愿,政治上建立中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在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西汉的军事,经济,文化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大发展。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君主便开始禁佛和毁佛,并展开了广泛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长
做为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出现在众多翻拍大汉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提到卫青,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是他的英勇善战,以及汉武帝的小舅子。对于历史上的卫青是否真的如同影视作品中说得那样神勇呢? 图片
卫青,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字仲卿,山西临汾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封五年,卫青病逝。在
卫青,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字仲卿,山西临汾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封五年,卫青病逝。在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描写帝王的本纪里面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但这一篇的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据说司马迁原来写的内容让汉武帝不能接受,因此被整篇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的内容,实际
赵充国简介: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人,后移居湟中,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700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
黄霸,字次公,着名的西汉大臣,官至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之位,经历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皇帝,出生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公元前51年,黄霸为世人所铭记,是由于他为官清廉,治民有方,政绩突出,与龚遂并列为”循...
黄霸,字次公,着名的西汉大臣,官至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之位,经历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皇帝,出生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公元前51年,黄霸为世人所铭记,是由于他为官清廉,治民有方,政绩突出,与龚遂并列为”循...
张骞(?~前114)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