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人才集中营—— ”颖川多奇士”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Posted 士人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末的人才集中营—— ”颖川多奇士”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末的人才集中营—— ”颖川多奇士”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中,华夏各地都以自己的特产名扬天下。诸如西凉良马、益州锦缎、江南铜器等等,不可胜数。 而在这些「 ”名优产品”制造基地中,颍川(今河南许昌及其周边地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它的特产是——人才。 颍川奇才的代表 荀彧与郭嘉(军师联盟剧照)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 ”黄巾之乱”起,到西晋南下吞灭东吴的九十余年时间里,从颍川郡走出,并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事迹的士人有七十余位,与毗邻此地的汝南郡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最强的人才生产基地。 部分颍川士人代表 但是,按照《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当时的汝南郡治下有三十七个县,面积大约在37000平方公里左右,而颍川郡则只有十七个县,面积11000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竟然还不到汝南的三分之一。 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区域之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一时俊杰呢? 一、颍川的沿革与地理环境 根据《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颍川地区属于韩国。当秦始皇开始实施一统大业时,与之毗邻的韩国成为了六国中第一个覆灭的国家,之后秦始皇在此地设置郡县,由于境内有颖水存在,这也就成为了颍川郡名称的来源。 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中,西汉时期的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位置大约包括了现今河南登封、宝丰、鄢陵、长葛、舞阳等地之间的区域。到了东汉时期,颍川郡的面积较西汉时略有所扩大,但总体区域仍然保持不变。 颍川所在区域 这一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在两汉时期,却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人多。 从以上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西汉时期的颍川郡,人口就达到了两百万人以上,到了东汉年间,由于两汉更替间的战乱等原因,颍川郡人口较之前有所减少,但仍然保持在一百五十万人左右,按照东汉全盛时期五千万人口左右的规模计算,颍川郡占东汉全国人口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 这样的比例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如果以现今的接近14亿人口来折算的话,颍川郡相当于拥有四千二百万人口,妥妥属于特大型城市——这一折算方式虽然并不是完全科学,但依然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颍川郡在两汉时期的人口稠密程度。 颍川郡之所以能够在当时较低的生产水平下,拥有如此大量的人口,是与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整个王朝的经济中心地带,而颍川又正好居于这一地带的中心区域,号称「 ”天下之中”,自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 从地理环境来看,颍川西面背靠伏牛山脉,东边则是广阔的平原地区,同时又有颖水穿境而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从气候条件来看,按照竺可桢所绘制的《中国五千年气温变迁图》的记载,从秦朝到两汉,整个中国大致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颍川一带的气候与当今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气候较为类似,利于农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从秦汉时期起,朝廷就相当重视颍川地区的水利建设。两汉时期,这里先后建起了「 ”江陂”、「 ”大崇陂”、「 ”次塘”等水利工程(《水经注校正.颖水》),为这一时期颍川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条件。 此外,颍川农业大发展还有另一重利好原因——铁。从西汉时期起,颍川就是中原地区重要的铁矿产地和冶铁中心之一,西汉朝廷还专门在此设置「 ”铁官”管理铁器生产,铁器农具的大量普及,有效推动了颍川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代铁质农具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颍川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大郡,与这些因素的加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 ”奇士”辈出的基础——颍川士人的特殊气质 汉末三国时期,颍川地区之所以「 ”奇士辈出”,除了「 ”乱世造英雄”的时代背景之外,颍川士人集体所具备的独特气质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于颍川地区的人文风貌,史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在这些史料中,反映出了几个情况: 其一,由于颍川位于韩国故地,是以「 ”申韩”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发源地,形成了「 ”好文法”、「 ”高仕宦”的风气,同时,法家「 ”重权谋”的特点也被此地士人继承了下来,成为了此地多谋士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其二,秦朝时期,颍川地区流入了大量被称为「 ”不轨之徒”的外来人口,这些人的涌入,使得颍川地区的民风由质朴转为剽悍,「 ”贪遴争讼”,难以管理。 正因如此,西汉期间,朝廷根据颍川地区的这些特点,专门任用了大量「 ”能吏”来治理颍川郡,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赵广汉、韩延寿、黄霸等人。 根据史料记载,赵广汉于西汉宣帝时期任颍川郡守,在任期间,他根据当地豪族相互勾连、结亲,以至法令不行的情况,故意在当地豪族之间挑起矛盾,鼓励豪族间相互告发,以达到分化瓦解豪族势力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颍川地区的不良风气,但也产生了「 ”民多怨仇”的副作用。 在赵广汉之后,韩延寿和黄霸相继担任颍川郡守,这两人在任期间,一改赵广汉以权谋御民的施政方针,转而以儒家礼法行教化之道,大力建设县学等教育机构,同时充分尊重颍川当地士人,依靠德高望重的乡贤来治理地方,此外,韩延寿和黄霸注重吏治,以官吏的廉洁贤德作为任用、考核的标准,并以官员为榜样,使颍川地区的民风得到了极大好转。 这些郡守的为政之道,在颍川地区,特别是地方士族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促进了「 ”注重教育”这一风气的形成。 在汉代,「 ”明经”是士人做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历来以「 ”高仕宦”为风尚的颍川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积极求学以图进取的士人。此外,东汉以来,大量经学家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纷纷开馆授徒,建立私学,甚至出现了「 ”编牒不下万人”的盛况。(《后汉书.儒林列传》)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年间在颍川地区开设私学的著名学者有李膺、郭躬、荀淑、陈寔等,这些名士收徒规模大小不等,多至上千、少至几百,培养了大量立志仕途的年轻人,而这些人就是日后「 ”颍川奇士”的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汉以儒学为正统,但在这些颍川学者的私学当中,却仍然大量保留着法家「 ”以律治国”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与儒家礼法相结合,就形成了颍川士人善于论辩、不拘一格、注重经世致用的风骨。 颍川士人的独特气质,为他们提供了进行政治活动的丰富才能,也使他们形成了政治嗅觉敏锐、热衷权谋斗争特点,因此,当汉末乱世到来时,颍川士人们闻风而动,成为了乱世舞台上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读史方舆纪要》 《太平寰宇记》 《水经注校注》 《盐铁论》相关参考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历史概念是人们在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成的,他揭示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在表述历史概念时,既要体现历史事物的时、地、人和事的
汉末三国可以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时期,基本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几位汉末三国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典故,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曹操、张飞、周瑜、吕布、貂蝉、马谡等等。在很多人印象中,在汉末三国近百年
翻检有关汉末魏晋的史料,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惊诧不已:诸葛亮自隐居隆中,到随刘备走出茅庐,统兵治国,以及死后,人们对之都是几乎众口一词,誉美有加,偶尔有谁稍微说点诸葛亮的不足,立即会遭到反驳。在汉
华夏大地,自古人才辈出,尤其是在乱世时期,更会涌现出一大批牛人,他们彼此之战相互征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战役。汉末三国,是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代,经过多年的争斗,曹操、刘备及孙权三人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国鼎
汉末时,淮北、河北、扬州、中原一带几乎年年天灾人祸,到处都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三国志》、《后汉书》有许多关于人相啖食的记载。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关中大乱时,他因没有粮食充饥只得以人为食。后来他投
...,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布依族服饰质料款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的美,如色调的冷暖、色彩的淡雅、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流动、构...
1、起源:从印度的“阉人”演变而来。印度阉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初时期在印度北方形成的莫卧儿伊斯兰教国家。在漫长的征讨岁月里,军中的好些穆斯林首领专门搜集了一批“阴阳人”(先天性的两性人)负责服
【蜀汉三杰】蜀汉三杰都有谁?为何会没有刘备? 诸葛亮、关羽、张飞并称蜀汉三杰,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三位杰出人才,其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
张鲁集团的崛起,得益于汉末诸侯纷争。各路诸侯争霸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中原地区,这使得汉中这块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地区被忽略了,因此给了张鲁以可乘之机。同时,张鲁集团“雄据巴、汉垂三十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