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血亲复仇与规制
Posted 血亲
篇首语: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血亲复仇与规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汉时期的血亲复仇与规制
在现代法治背景下,血亲复仇似乎是非常原始落后的暴行。但在遥远的汉朝,则恐怕会是另外一副模样。翻开当时的历史,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许多此类事件被记录下来。 现象与表现 血亲复仇在先秦时代就非常流行 古老的复仇之风,在秦汉时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其他一些统计结果则高达105例。 血亲复仇的缘由多种多样,最典型的就是为父复仇。《后汉书》列女就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与之类似的还有为母报仇。淮南王刘长怨恨辟阳侯审食其未曾谏吕后救护其母,以藏于袖中的铁椎将其击杀。至于为兄弟复仇,也有会稽魏郎兄为乡人所杀,郎百日操刃报仇于县中。此外,还有东海吕母独子吕育忠耿好学,无端被县宰处死。吕母散尽家财,招募勇士3000攻占县治,将县宰当众问斩。 汉朝人对身后事的最求 远远超乎今人想象 两汉血亲复仇事件在数量多且种类全,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张扬的时代特点。复仇者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毅力,不达目的就誓不罢休。一旦仇怨发生,复仇者便将复仇视为人生的唯一要务,以超出自身能力极限的毅力谋划复仇。决心之弘毅,不亚于语文课本上的革命先烈。 其次,朝廷机构也成为复仇对象。他们往往熟谙机构的准确位置,能快速找到复仇目标。即使复仇目标有城池防护,复仇者也能视王朝暴力为无物,聚集数千民众围攻县治。 既然复仇有如此之大的市场,那么服务于此的刺客和侠客便大行其道。两汉的刺客大侠们虽屡遭打击,但在民间依然很受尊重。郭解、剧孟之流常调解仇怨或报仇,竟成一时名流,连司马迁都称赞他们名不虚立,士不虚附。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竟出现了企业化、集团化的报仇公司--会任之家。网罗成员达数千人,专事为力有不逮者报血亲之仇。反过来也说明,当时的血亲复仇风俗有多么炽烈。 民间大侠是执行复仇的主要人选 规制与实践 从分布来看 血亲复仇也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东汉时,桓潭面对复仇之风日盛的局面,称要申明旧令。说明禁止复仇的法令虽然早有,但在世界中名存实亡。到汉献帝时,把持朝政的曹操也曾经下令禁止复仇。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禁止古人进行血亲复仇的难度非常巨大。顶多是逼着复仇者在下手后流亡出逃。 毕竟,法制是一回事,法制的具体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两汉的司法实践似乎对血亲复仇现象格外包容,甚至是有所鼓励。阳球因小仇杀人全家,不但没得到法律制裁,反而曝得大名。违法乱纪之举,最后竟成了他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 家财万贯的富户 可以为复仇而倾其所有 其次,复仇者自首也容易获无罪释放。尤其是那些容易激起民意的事件,结果往往是官府选择退让,以图就此息事宁人。底层官吏往往也会向上求情,让复仇者得以赦免。如赵娥复仇事件中,凉州刺史、酒泉太守均未循法将其处置,反倒求得以赦免。此类情况在汉朝不算少数,朝廷也都会法外开恩。 更让今人大跌眼镜的是对复仇者加以优待。如苍梧太守陈临,辖区内有人因报父仇而被捕入狱。陈临却以其没有儿子为理由,让复仇者的妻也一同入狱。最后,夫妻二人还在牢里生了儿子。汉法虽称德主而刑辅,但刑罚之酷烈亦不输于其他朝代。复仇者竟能得到如此优待,不禁有些感慨。 两汉的尚武余风 也和血亲复仇有一定关联 原因与困境 朝廷对于血亲复仇实际上是放任态度 封建时代的立法多与封建统治的目的相联系。两汉在立法禁止的同时,又予以宽宥甚至鼓励,其中的原因颇有意思。 首先是法律价值本身存在冲突。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西汉时的法律就明文规定,亲亲得相首匿。直系三代血亲之间或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都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国,对有孝义之复仇者更是多加宽宥。 以孝治天下的汉朝 根本不可能严禁血亲复仇 其次是儒家思想对于司法者的影响。两汉时,儒家思想渐成士大夫阶层的主流。儒家思想,特别是鼓励血亲复仇的《春秋》公羊学,对作为司法者的士大夫阶层影响极深,对于封建统治者也有很大影响。司法判定者若受其影响,也难怪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对于复仇者格外宽宥。 当然,人类本身对复仇也有天然追求。当亲人无端被戮,在世便只能寻求报复以求得心理报偿,古今皆然。这是人类共通的永恒的情感。当这种复仇的正当的需要国家的公法无法救济,通过私力救济也就有了某种存在的合理性。类似的情况哪怕到了20世纪的民国时代,依然屡见不鲜。可见无论用何种法律体系,都不可能立刻改变那些根深蒂固的基层思维习惯。 汉朝壁画上的 贵胄出行图 我们所处的时代,公法已相当发达,足以给予作恶者以相应的处罚。但凡事总有遗漏者,并让汉朝时的情况又在当代屡屡出现。相关参考
宋朝李重进李重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宋朝人,李重进的主要活动年代是五代时期,那么宋朝和李重进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可以说李重进的身份在五代时期非常显赫的,因为他的母亲是福庆长公主,可以说是皇亲国戚,而
女性佩玉(剧照)自战国以降,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奴隶制度礼治附庸下的先秦玉制趋于衰落。这时关于玉器文化的礼仪功能仅能残留在皇室朝仪和葬礼等有限的社会文化之中,而玉器的珍宝性和工艺美术功能,则极大地支撑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
两汉统治者经常于西羌地区实行戌边和屯田,把内地的农民、士卒和罪犯远徙至陇西、湟中及河曲一带,进行兵屯和民屯。这些措施虽然促进了西部边疆农业的发展,便利了汉族和羌人等少数民族的交往及融合,但却在客观上掠
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包括中亚以至更远的许多地方)。汉武帝时,西域有三十六国,以后分为五十余国。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人口最多的龟兹国仅八万人,一般每国数千至二、三万
然而,到了两汉时期,象形的物本文字观却占了上风,而约定的人本、意本文字观却流于边缘。表现在易学上,就是所谓的象数派兴起,认为易理本自卦象本身。到了东汉,许慎则将文、字的成型原理明确地说成象形。这意味着
大清国共修建12座帝陵、7座后陵、8座妃园寝,分别由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三部分陵区组成。清代陵寝 1、关外三陵永陵永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辽宁省。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葬有清太祖努尔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汗青光耀文明中,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最初的泉源,在这段尘封的岁月中,既有原始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夏商周三代的光耀文明、也有春秋上古谦谦正人的温润如玉,更有战国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汗青光耀文明中,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最初的泉源,在这段尘封的岁月中,既有原始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夏商周三代的光耀文明、也有春秋上古谦谦正人的温润如玉,更有战国七
既然提到了燕国向齐国复仇,那么就必须先说起齐国和燕国的恩怨。而说起燕国和齐国的恩怨,那就应该得从燕国的子之之乱说起。子之之乱和燕、齐结仇燕国燕王哙时期,燕王哙迷信儒家禅让学说,又在苏代和鹿毛寿等人的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