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

Posted 科举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

我国古代有一项制度被外国人佩服,此制度就是「 ”科举制度”,外国学者认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因为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成为朝廷官员,而光宗耀祖。 发展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秦汉之前,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这些分封的官员,割据一方成为霸主,破坏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汉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分封,但皇帝的儿子、亲族照样能分封。王朝要发展,总要有人才干活,亲族分封只是为防止异姓王作乱,这是刘邦的打法。那么刘邦建汉朝后,如何选拔人才,两汉时期实施的是察举和征辟,所谓的「 ”察举”就是由大臣和地方官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人才,也叫「 ”荐举”。所谓的「 ”征辟”是指高官认为自己的属下或者门客有一定才能,就向皇帝推荐。虽然这种制度比分封制有进步,但时间长了必然造成任人唯亲的问题,谁都想推荐自己的人。因此东汉出现「 ”朋党”也不足为怪了。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他也意识到人才选拔的弊病,因此曹操曾提出过「 ”唯才是举”,曹丕即位后,为了实现曹操选拔人才的目标,曾在州、郡设中正官,主要考察人才,那时就把人才分为九品,按品级向各州县推荐。但这种选官分品,谁的门第高就是上品,就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所以曹操只是提出一个目标,真正有才能的人并未选拔上来。 到隋朝时,针对以前选官存在的问题,隋文帝施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优势在于杜绝士大夫阶层其后裔当官的问题,对普通百姓敞开当官的大门。不过老百姓读书的毕竟是少数,最初这种问题并未改观。 从考试内容看,隋朝注重策论,也就是针对经义及政事写成的论文。这是一种进步,否则没有衡量高低的标准。唐朝时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考试,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明经内容从九经中出。所谓的「 ”九经”就是三礼、三传、易、诗、书。 考试方法用贴括也叫「 ”贴经”,我在之前文章介绍过,就是经文原文的填空题。而明经不要求写文章,只要求背诵写出经书的注释即可,可见唐朝科考要容易些。 唐朝科举考试方式使用时间长了,考生摸到了门道,只要将经文背诵熟练即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到了明清朝就流行起八股文写文章,既要引经据典,还要有解释,有自己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论文。虽然与唐朝有联系,但八股文成为真正科举考试的「 ”重头”。 源头 那么谁发明的「 ”八股文”?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古来有之,并非谁发明,只能从源头上找。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文体,考察是文字功底、理论功底。此项技能,并非明清独有,如果推算起来,是王安石推行的一种考试技能。都说「 ”熙宁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力主的八股文却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改革家,而且又是文学家,此人也通过科举考试而为官。他两次出任宋朝丞相,就是为宋神宗改革服务。王安石改革的内容很多,既有税,也有农田水利及军事建设等内容,同时在科举考试上,王安石认为宋朝沿用唐朝的制度,在科举考试上的诗赋,主要是讲究文辞并不实用。他向宋神宗建议应该复兴古代读经取士的方法,把诗赋取士改为经义文章取士,用文章来解释儒家经典,以文章的优劣决定选谁当官。 表面上看考经义文章是「 ”复古”实际上是一次变革,当时王安石的建议,受到朝廷很多人争议。苏轼主张诗赋,只有王安石坚持经义。王安石毕竟是丞相,宋神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下诏书鼓励兴办学习,教授经学,对唐朝的贴经、诗赋取士进行了批评,认为「 ”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按理说,宋神宗说话了应该好施,但在宋朝对待文臣太宽容了,苏轼依然坚持他的立场不放,还与王安石进行一番议论。此议论对后来的八股文影响很大。 苏轼认为:「 ”得人之首,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虽用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无知人之明,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 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保必由学乎?且庆历间尝立学校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惟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而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置学立师;以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徒为纷纷,其与庆历之际何异?至于贡举,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欲变经生贴、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非也。 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诗赋、论策均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近世文章华丽,无如杨亿。使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通经学古,无如孙复、介石,使复、石尚在,则迂阔诞谩之士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宋史)。 为什么要把苏轼这段话原文拿出来?因为苏轼说的有理有据,如果宋神宗听了苏轼的话,根本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八股文。天下科举考试也不会那么难了。 王安石不亏为大家,他反对置学立师,反对用经书束缚人才的思想。他认为天下的人才,并不一定通过学校读书,可根据他的真才实学录用。 苏轼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但受到前世影响太深。与王安石的思想还有一定差距,王安石提倡兴学、立师、授经,就是「 ”化民成俗”。当宋神宗问王安石对苏轼有何意见时,王安石说:「 ”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王安石以丞相之位说这番话当然要比苏轼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意见的确符合宋神宗的要求,因此,王、苏之争,最终王安石的建议得到宋神宗及大多数大臣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八股文的源头是王安石,但此源头总被历史遗忘。 弊病 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宋朝多选拔一些人才,但王安石却不知道他的这一措施,其实是毁坏了人才。王安石在后来实施中他有所感触,他曾后悔的说:「 ”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陈师道《谈丛》所记载)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改革,为明清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八股文内容主要是释义儒家学说,与王安石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从宋神宗变革科举考试一直到清朝,以经义文章取士一直没变。 王安石的这一改革后,文章成为考取功名的主要手段,宋至清都没变,变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八股花样,也称为八股程式。 宋朝科举考试的经义文章保存下来的很少,不过《四库提要》提到张才叔(张庭坚)的《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是当时八股文典范之作。 张庭坚这篇经文出自于《尚书·微子》,这里所说的「 ”靖”是谋划的意思,题目就是说殷纣王昏乱残暴,他的同母兄弟微子,他的两位叔叔箕子、比士,各有其志,用不同办法表示忠于先王。微子出走,后来降于周,封于宋。箕子成为奴隶,比干被杀。 这三人被儒家所推崇。 从内容上看,宋朝人经义文章的程式化已经形成,与明清时的八股文并没有多少区别,宋人在文章结构上,以及破题、入题等程式化文字,文字更为散式,没有多少约束。此后明清八股文就不一样了。 宋朝推行八股文时,当时一些考生为取悦考官,常常写一些争奇斗艳的文字,而且还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句。清朝人钱大昕说:「 ”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而士人习于排偶,文气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梁章钜在《制义从话》中曾列举了宋朝人用排偶的文章。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举例。但宋朝的经义文章一出现,特别是排偶舒畅的文字出现,就为明清时的八股文奠定了方向。 八股文很难写,特别是写出华丽文章,让皇帝和考官喜欢更难,需要有很深的儒学之功,而且有较强的古文驾驭能力才能写成。因此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很难,写不好八股文想被录取,比登天还难。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参考

古代科举考试最高功名,古代科举考试分几等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等?秀才、举人....?分为十等,古代科举考试按以下划分:1.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4

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哪些内容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哪些内容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

古代科举考什么题目,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清时特重经义。明经科,以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

教师资格证难考吗

教师资格证并不难考。一、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面试。二、笔试准备(提前2个月左右开始):1、买好考试教材,《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两本书,大概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两本全

古代科举考试内幕揭秘 地域歧视引起改户籍

这两天,有个事情在网上炒的比较热闹。有人甚至声称还是古代的科举考试比较公正,听到这种说法就呵呵了,一看就是不了解历史的人的意淫。封建科举考试打得旗号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凭成绩平等取士,其实不然,

古代科举考试时,作弊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有考试,就有人想作弊。为了让现代考试变得公平公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也完善了监考制度,防止作弊。而古代的科举,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改变命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会怎样

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一直在反对作弊、加强监管,但不同朝代的惩罚力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唐朝,在唐朝,由于科举制才刚刚创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世家介绍的入仕方式,有许多士

古人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地位

现在大学文凭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含金量也变低了。古代科举考试,每年举办「”乡试”,每三年举办「”秋闱”,秋闱过后还要举办殿试。那古代的文化人地位如何呢?古代「”进士”又相当于现在什么地位呢?宋朝——从军

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的科举考试,当时是如何验证考生身份的呢

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古代考试没有现在的人脸识别或者指纹验证,他们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