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祖先谪戍边疆和侨居四川都非自愿

Posted 李白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白祖先谪戍边疆和侨居四川都非自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白祖先谪戍边疆和侨居四川都非自愿

李白身世之谜初探之八:「 ”徒流碎叶”和「 ”客居四川”的缘由 文:枯木 前面文章讨论了李白祖先和李渊的关系,明确否定了并非李建成、李元吉、李元婴等人的后裔,由于证据比较充分,史料记载详实,而那些说法大多牵强附会,因而得到诸多赞同。至于李渊其他子孙后裔的说法,一则是几乎没有人提出,再则史书记载传承有序,李白是李渊后裔无法在证据上立论,因而可以判定李白并非李渊这一支李氏。 结合前面的探讨,李白究竟该是李氏哪一枝后人?由于西凉武昭王李暠后裔众多,如果一个个搜寻资料去推理,颇费周折,因而我们可以从李白祖先缘何远居西域碎叶城,以及后来迁居四川、无法科举等缘由来探讨,找出原因所在,就可以作为参照,方便在历史资料中查询对比。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简单讨论过,李白的祖先应该是因为触犯刑律贬谪而不是经商所为,因为经商不可能的原因有五点: ①不可能变更姓名; ②不可能举家搬迁到艰苦的边疆生活; ③家族经商不会影响子女科举; ④经商虽然低贱,然而多有积蓄,不至于连祖父的名字都不提起或不知; ⑤经商不至于恢复不了族籍。 以上五点说明李白祖先并非经商才去的边疆,而是因为朝廷的处罚,不得不贬谪西域。 那么李白祖先究竟触犯什么刑律呢?唐朝初期的法律法典有《武德律》、《贞观律》等,主要是一隋朝《开皇律》为蓝本所制订的法典,后来唐高祖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武德律》和《贞观律》编撰《永徽律》,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我们就以《唐律疏议》作为参照,寻找李白祖先被处罚的法律依据。 《唐律疏议》规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统称为「 ”五刑”。「 ”十恶”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罪行,所以列于首篇,所谓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犯十恶罪者皆处以重刑,不享有赎、免等特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十恶不赦”。 按李白祖先被贬谪到西域碎叶,时间长达近百年,回归后依然面临李白不能参加科举,唐玄宗时期其他李氏皆被编入宗籍,而李白却不能被编入,这些都说明李白祖先触犯的是「 ”十恶”之条,而根据《唐律疏议》,死罪已免,徒流刑罚最长也不过三千里五年,而李白祖先受惩罚如此之重,看来其触犯的是十恶之中「 ”谋反”、「 ”谋大逆”、「 ”谋叛”之类,以至于影响到皇权,在未得到皇家明确赦免,一直都是罪人之身,难以恢复宗籍和参加科举谋求功名。 为何这样说?因为在诸多资料中都记载了李白祖先迁居的事情,虽然含混不清,然而还是有蛛丝马迹可以探寻。比如李阳冰的《草堂集序》「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 ”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新唐书》:「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这里要说的《旧唐书》的记载漏洞百出,前面我们说过,这里既不赘述。 以上历史资料出自李白自述或者同时期的记载,因而真实性非常可靠。从笔者标注的「 ”黑体字”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李白祖先迁往碎叶,描述用的词汇为「 ”谪”、「 ”窜”、「 ”流”、「 ”徙”,而这些都是针对触犯刑法之人使用的词语,说明李白祖先是被明令贬谪徒流西域,而非经商或者自愿。 按唐律例规定,徒流之人一般要被除名除籍,属于补充刑,《唐律疏议·卷三·名例律》「 ”除名免官当叙法”条规定:「 ”诸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疏议]曰:「 ”若犯除名者,谓出身以来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者,无荫从庶人,有荫从荫例。故云‘各从本色’。”也就是说犯除名罪的官员,要将其原有的一切官爵尽行剥夺,无官荫者与平民一样输课税和服徭役,有官荫者根据荫例可免课税。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李白祖先「 ”易姓与名”看来是被判处附加刑「 ”除名除籍”,因而不得已变换姓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李白祖先属于触犯「 ”十恶之条”,而且惩罚深重,因而猜测应该是参与谋反或者参加皇权争夺,才使得一直未得到唐朝皇家的明确赦免,一直是戴罪之身,这就造成了以后李白无法参加科举和恢复宗籍的原因所在。 搞清楚了李白祖先迁出的缘由,那么,李白家族迁往四川又是怎么回事?关于此大致有四种说法,一种是其祖先就居住在四川,一种是李白祖先李虎的陵墓在四川,一种是李白祖先在四川有亲友,一种是逃匿到四川。我们来看看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其实前三种都是一种说法,意思是李白祖先迁入四川,是回归故乡。第一种,李白祖先居住在四川。从历史上来看,西凉武昭王李暠(351年—417年)的后代虽然众多,南北朝时期势力割据,一般李暠的后代都在北朝势力范围之内,很少有进入南朝区域,一直到北周到隋代,势力范围才把川蜀包并。因而若说川蜀有李暠后代居住,后期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从李白祖先被贬谪原因来看,似乎当时和唐朝争夺皇权或者参与谋叛的,大多在长安中原一带或者陇西区域,没有川蜀记载。因而李白祖先居住在四川说法难以成立。 陕西三原唐永康陵北周柱国将军李虎墓 第二种,说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在四川,李白祖先为李虎的子孙,因此李白家族回迁,认祖归宗。依据是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道教灵异记》「 ”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于牛心山。龙迁既没,即葬于山侧,乡里为立祠。”,认为李龙即李虎。这种说法太牵强,别说李龙变李虎,就是真是李虎,也不可能。因为李虎从未在南朝任职,为北朝西魏重臣,八柱国之一,被封陇西郡公,北周保定年间,追封唐国公,历史记载,李虎葬于永康陵。如今有两处,一处是如今陕西三原,陵墓尚存有初唐风格的众多石刻,一处是甘肃清水,出土李虎墓碑。依笔者观点,偏向于陕西三原,抑或是李虎初葬在甘肃清水,李渊登基后移灵陕西三原。然而,怎么也不可能远离祖籍地陇西,葬在远在千里之遥的四川江油。因而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第三种,李白家族在四川有亲友。试想,从贬谪到回迁,近百年时间,怎么能有亲友?即便是有,能否认识?若是谈李氏族人,放着长安和陇西如此之多的李氏后代不去相认投靠,反而长途爬涉去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川蜀?!因而此种说法也不成立。 以上三种说法,其实隐藏了一种功利说法,主要是某些人的地域思想或者说出于某种目的而牵攀,这样是为证明李白的故乡为某地做考量,而不是严谨的历史考据。从实际史料来看,证据不足,因而李白祖先迁居四川并非以上原因。 第四种,逃匿四川的说法。这种说法总体来说,比较和历史事实想接近。我们看上文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中的「 ”黑体字”,李白家族前往四川,用的词语为「 ”逃”、「 ”潜”、「 ”逋”、「 ”遁”、「 ”侨”、「 ”寓”、「 ”客”,其中的「 ”逋”为逃亡,「 ”遁”为躲避,「 ”客”、「 ”侨”、「 ”寓”都说明并非故乡,而是异乡。这都说明什么?说明李白家族去四川并非名正言顺,而是属于潜逃或者不得已而居住。因而,第四种关于逃匿的说法比较真实。 如此说来,李白家族从碎叶回迁,并非是朝廷明确赦免,而是属于私自返乡。那么为何会私自讨回内地呢?我们查找历史,神龙元年(705年)大事是武则天去世,中宗李旦复位,唐朝大赦(长安五年正月壬午朔,大赦,改元神龙。),这是一;第二,《旧唐书·列传·郭元振传》记载,大足元年(701年)到神龙元年(705年)间任唐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上疏说: 「 ”顷年,忠节(阿史那忠节)请解瑟罗及怀道俱为可汗,亦不能招胁得十姓,却遣碎叶数年被围。”,可以看出,当时碎叶城数年被围困,生活艰难,再加上国内武则天去世,大赦天下,因而李白家族萌发回归故乡的念头,认为似乎可以乘乱归乡,于是偷偷潜返。 然而,一大家族回归,并非易事,要经过边关审查才能通行,当时作为战乱时期,边关即便是查巡不严,也不可能轻易过关。这样李白家族就需要朝廷批准进入,或者在人迹罕至的地界潜还。这就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私自逃亡四川;第二种就是得到朝廷允许,进入关内,然而由于是罪人之后,被朝廷发派到四川定居。 唐代日本和尚圆珍(智证)来中国的通关文书(部分) 唐朝西域石染典过所(通行证),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 第一种,若是私自逃往四川,从情理上来说比较合理。因为从边疆进入顺着丝绸之路,过天山,经过河西走廊往东,因为祖居地陇西成纪是不可能回去的,毕竟戴罪之身,很容易被发觉,再往前就是唐朝都城,更是不可能前去;往北走是突厥势力范围,那绝不可能再去。只留下一条路,那就是折往南,于是便进入四川。 这种猜测,和历史记载比较相投,潜返、逃归、逋、遁等都说明李白家族迁居四川确实是私自为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考虑到唐朝的法治比较完善和盘查相对较严,一大家族进入陌生地域,没有当地的允许,很难定居下来,并且定居,需要报经朝廷,备案编户籍,确定税赋等事宜,倘若假冒姓名或者籍贯被查出来就是大罪,而且会牵连到承办官员,因而即便是有可能,那么恢复李氏族姓并宣称是李氏后人是不是显得有点「 ”不低调”? 蜀道难 以此来看,私自逃归似乎可能性最大,然而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被朝廷指派安置。由于考虑到碎叶的动乱,并且家族被谪戍边疆数十年,已经对唐朝统治者的威胁相当低,然而也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在朝廷的允许下,被安置到四川谪居。从唐朝贬谪徒流来看,大多为岭南地区,仅次于西域,川蜀道途遥远,瘴气肆虐,然而相比岭南要好得多,大概是事情已经过去近百年的缘故吧。 这种说法相比潜逃,更有说服力。因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在异乡定居生活交往,难免被发掘,作为罪臣之后,偷逃潜返,可能会被处以极刑,得不偿失,因而报清朝廷允许,被安置川蜀更为合理。这也和历史资料中的「 ”侨为郡人”、「 ”因官寓家”、「 ”客巴西”相符合。那么为何会出现两种描述呢?这主要是传统中的「 ”替尊者讳”,对于祖先的事情,尤其是被贬谪到西域又被安置到川蜀,李白等不愿谈起,因而就出现了逃归的说法。 相比逃归,被安置谪居四川,更能说明后来李白不能参加科举以及无法恢复宗籍的原因所在。既然是贬谪,那么说明李白家族之前的罪名并没有被赦免,依然是罪人之后,庶民,无法参加科举,要承担税负和徭役。后来在恢复宗籍的时候,李白并未被恢复。《唐会要》第六十五卷记载:「 ”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诏: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着。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炖煌、武阳等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 李彦允被李白称为「 ”从祖”,并且予以认可,有天宝五年(746年)《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可证明(一说是李随)。按理李白绝不可能冒认,若是潜逃而归,避之不及,何谈认亲?而御史李彦允是替同为李暠后代的几支李氏后人一起上奏折,天宝元年李白正被唐玄宗厚爱,然而名录中并无李白这一支,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李白为罪臣之后,并没有得到赦免,即便是有血缘关系,也无法编入宗正寺,恢复宗族属籍。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李白在25岁出川之后,并无明确记载再回过四川,看来对生活二十年的四川并无眷恋之情,正说明因为被贬谪侨居四川,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因而,在湖北安陆被故宰相许圉师看中,以孙女婚配招赘,遂安家于安陆(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后来虽然多次搬家迁移,然而始终没有回过四川,这是事实。 综上所述,李白祖先谪戍碎叶,起因为触犯「 ”十恶之条”,因此被迫背井离乡,前往不毛之地,在边疆困顿数十年;后来遭遇碎叶被困,武周去世,中宗复位,趁乱回归,却又被安置到偏远的川蜀,瘴气肆虐,道途险阻,其中辛苦谁能体味?因而在李白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毅然「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招赘安陆,不再回顾。 (待续) 2019/6/23榆木斋

相关参考

简述李白著名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在四川长大,约25岁起离家,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到长安为官,因不愿奉承权贵遭谗毁出京,继

文革时期“知青”、“插队”是什么意思给解释下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

根源在于华夏祖先对土地的挑肥拣瘦

导语:近代以来,在列强的欺凌之下,我国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东北大片区域,以及西北边疆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割走,多少人为此痛惜不已。难道仅仅是由于清末政治腐败,国力衰弱造成的吗?而清朝对丢掉外东北

唐代大诗人李白四次婚姻背后的辛酸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的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妇人,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

李白与杜甫有什么历史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

从犬牙交错到设州立县——贵州是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的

一、朱元璋:保云南必先保贵州贵州是我国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与云南、四川一起并称云、贵、川,其地势东低西高,与云南共同组成了云贵高原。自古以来从内地进入云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条,其一为秦汉五尺道故道,即从成

啊有什么可以做作文素材的李白的事例啊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

李白的“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很霸气,其实后面的一句更经典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流传深远的诗篇,虽然仕途非常坎坷,但他在唐朝诗坛上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白的祖先是凉武昭王李暠,与李唐皇帝同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算是皇亲国戚。

唐代诗人李白他的事业是用婚姻换来的吗?

李白虽然能文善武,并长得一表人才。但是,李白家穷,无背景,从小随父亲四处漂泊,成人以后既买不起车,买不起房,更无钱去打点官场。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第...

唐代诗人李白他的事业是用婚姻换来的吗?

李白虽然能文善武,并长得一表人才。但是,李白家穷,无背景,从小随父亲四处漂泊,成人以后既买不起车,买不起房,更无钱去打点官场。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