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起源解析

Posted 扁鹊

篇首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解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的起源解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 孙思邈说:「 ”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 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1)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 ”上帝”。 (2)中医是「 ”道家医学”。 (3)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 ”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 ”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论治及「 ”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 ”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 ”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 ”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 ”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 ”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1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 ”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1)医道根源于上帝。 (2)医道传承的顺序: 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根源于「 ”上帝”,后传于黄帝 1 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 所以岐伯曰:「 ”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帝曰:「 ”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 ”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2 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大多数篇章(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 在《外经微言 阴阳颠倒篇》中,帝曰:「 ”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 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3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 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 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 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 帝曰:「 ”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 ”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1 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 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 ”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 ”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 ”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2 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 ”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 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灵枢 口问》有「 ”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 ”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 ”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灵枢 师传》有「 ”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 ”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3 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 根据《新唐书 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 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 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2 中医是「 ”道家医学” 《黄帝内经》是以「 ”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医学之理,称其为医道,为治病、养生的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以「 ”道”为中心,解释宇宙运行之理,为道家修炼的圣经。 两者共同构成「 ”道家”的核心。 一、治病、养生、修炼 依照道家的层次,下层是卜卦看风水(属小道),中层是治病(属医道),上层是修炼(属大道)。 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医术,因为医道与修炼原理是相通的; 此外,行医不仅可以济世救人,还可积德行善。 古代著名医家修道的相当多,有葛洪、陶弘景、杨玄操、杨上善、孙思邈、王冰、王怀隐、刘完素、马丹阳、崔嘉彦、李时珍、孙一奎、张景岳、傅青主、陈士铎等。 也因为修炼更能参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缔造出伟大的医学成就。 2 养生 治病是治「 ”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 ”未病”; 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进入修炼的必要阶段。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 ①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 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 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 道家称形体为「 ”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 而道家养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气,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清心少欲,重德守真)。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 修炼,道家修炼成真人。 道家修炼是要修成真人,其修炼的要旨是「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通过修炼,将有形的「 ”精”转化成更高能量无形的物质(「 ”气”、「 ”神”、「 ”虚”),也就是将「 ”有形”转变成「 ”无形”。 《素问 上古天真论》具体描述道家修炼得道的真人「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炼虚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与道合一的。 庄子曰:「 ”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 大宗师》) 天地为道所生,而真人则与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寿命更超过天地,长生而不灭。 真人因为能与道合一,所以能修炼成「 ”无形”之体,有「 ”无形”之体就不会有「 ”有形”之患,所以无病无痛,不生不化,而能「 ”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相传黄帝拜见广成子(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广成子授予《阴符经》(为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升天。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 ”黄老”。 二、「 ”神医”有「 ”神迹” 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是修道的,就是因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养生、修炼原理,而经由修炼可以修出特异功能,因此展现出许多的「 ”神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 ”神医”是扁鹊与华佗。 1 扁鹊的「 ”洞垣之术”与华佗的「 ”神目” ①扁鹊的「 ”洞垣之术”: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三焦是无形时,就提出扁鹊和华佗的特异功能作为证据。 当时医界流行南宋陈无择的「 ”三焦如手掌大”的「 ”三焦有形说”。 孙一奎就提出反证,举出历史记载扁鹊有「 ”洞垣之术”(隔墙看人脏腑),为何扁鹊不说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说三焦是「 ”无形之气”呢? ②华佗的「 ”神目”: 孙一奎又引用何一阳(仙姑)所言说:「 ”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 华佗也有如扁鹊般透视脏腑的能力,三国战乱,杀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华佗一定会说出,并画在《内照图》中。 为何华佗也与扁鹊相同,说三焦是无形的呢? 2 扁鹊与华佗的「 ”外科手术” 《列子》(战国列御寇所着,列子为道家真人)曾记载扁鹊的「 ”换心术”,两个活人(公扈、齐婴)互相交换心脏。 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走错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回到公扈的家,引来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 《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 ”神迹”,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肠、取肿瘤(积聚),后缝合、涂以神膏。 3 张元素的「 ”奇梦” 金代张元素(洁古老人)曾经跟张吉甫(兰泉老人)讲述他有一个奇特的梦。 有天晚上张元素在睡梦中,有人用斧头、凿子将他的心窍打开,然后放进书好几卷,看到书名是《内经主治备要》,然后突然惊醒,觉得心口很痛,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诉其他人。 但是从此之后张元素心目洞彻(一种特异功能,包括他心通与天目),完全通晓黄帝、岐伯与扁鹊的学问,并首创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 这是后来张吉甫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写序时透露出来的。 结 语 古代的大医学家治病有「 ”神迹”,是因为中医是神传文化。 「 ”神传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医道有形的医理(文字)是神(上帝)所传的, (2)医道无形的内涵则反映出修炼的「 ”神迹”(特异功能), 因为中医是「 ”道家医学”,而道家从治病、养生到修炼都是以「 ”道”来一以贯之的。 经由岐伯及其先师,黄帝受医道于上帝,后又受《阴符经》于广成子而修炼得道,这就是中医是神传文化最好的明证。

相关参考

水稻的栽培历史

一、水稻的种植历史解析,水稻种植源自哪里稻作起源问题近30内外自科史家、农家研究关注热点往专家、者稻作起源意见歧较随着近考古发掘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即稻作起源:早于印度科研究结表明栽培稻祖先种普通野稻

中医历史

一、中医的历史“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

”废止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

王庆其,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坐教授。有人说「”中医能治好病,但是讲不出道理”,由此怀疑

中医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

鲁迅反中医

鲁迅反中医?真相了!鲁迅反中医吗?其实不然,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历史问题。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据鲁迅先生自己的描述,产生这种想法是由于儿时父亲得病后请了当地最有

学中医的你,知道十大中医之祖都是谁吗

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脉学介导者——

中医界现在急需上工,更需要大师

为什么我会选择中医,不仅仅是因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因为中医有独特的疗效。不论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或是在别人的医疗实践中(跟诊、读书)学习得来,都觉得中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从

一起惊动了蒋介石的中医请愿事件

民国成立后,西方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占据了主流,中国传统中医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极端言论。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地位一落千丈,1929年,中医界推举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以科学、客观

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

一九二九年的 ”废除中医案”事件

前十多年来,关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讨论很多,而且这种讨论不限于医学界内部,而是与现代与传统、科学与非科学等话题纠缠在一起。实际上,早在90年前,中医就掀起过一场大风波,这就是1929年的「”废除中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