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员猛将如果不死,大明也许不会灭亡
Posted 潼关
篇首语:真正有光的人,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灿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这员猛将如果不死,大明也许不会灭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员猛将如果不死,大明也许不会灭亡
崇祯17年3月李自成率大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上吊自杀,他留下遗言「 ”诸臣误我”和「 ”大臣皆可杀”。其实崇祯时期猛将如云,如果他能用好这些大将,明朝根本不会亡国。 有这么一位大将,他忠诚耿直,能征善战,最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但是死后却得不到崇祯的抚恤。他就是孙传庭,大明最后的基石,明史称「 ”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到底有何本事,能得到如此赞誉? 1.正义耿直 万历47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孙传庭中了进士。进入仕途后,由于他表现良好,于天启年间从商丘知县提拔为吏部主事。此时正是孙传庭大好年华之时,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此时孙传庭却辞官归隐了!因为此时正是时魏忠贤把持朝政,正直的孙传庭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孙传庭 2.忧国忧民,勇于担当 崇祯8年,此时的魏忠贤早已经被崇祯所杀,正是农民军势力鼎盛之时,农民军攻占了凤阳.把崇祯的祖坟给刨了,崇祯下了《罪己诏》反思自己的过错。大臣们很紧张,因为大家都知道崇祯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他一不开心就要砍大臣们的头。 在局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孙传庭决定结束隐居生涯,出山为君分忧。出山后的孙传庭还是做回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做了几个月的文官,由于表现优异,他很快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但是孙传庭追求上进,这点成绩在他看来不算什么。 崇祯9年3月,孙传庭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从此孙传庭完成由文官转变为武将的华丽转身。这一决定显示了孙传庭极强的责任心。因为陕西是农民军起源地,当时的革命领袖闯王高迎祥和后来的革命领袖李自成都是陕西人,陕西是当时农民军闹腾得最厉害的地区之一。陕西巡抚在和平年代是许多人挤破脑袋都想争取的职位,但是此时此刻的陕西巡抚明显是一块烫手山芋,大家对它避之不及。而孙传庭恰恰在这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为君分忧,他的这份责任心和胆略让人敬佩! 3.出色的军事才能 虽然陕西巡抚官职挺大,但是孙传庭既没兵又无饷,因为朝廷给不出!尽管困难很大,但是这并没有吓退孙传庭。他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领会到铁道游击队的精神——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孙传庭就打造了一支铁血强军——战斗力在明末排名第二的秦兵! 秦兵的特点是以亲戚关系建立的陕西特色部队,军中士兵们大多为亲戚,这样一人战死可以激起全军复仇的斗志。孙传庭的这个治军思想在几百年后被曾国藩效仿并发扬光大,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大多为湖南人,战斗力同样彪悍,不同的是曾国藩用了数年才打造出湘军,而孙传庭只用了几个月!孙传庭真奇才也! 崇祯9年7月,孙传庭带着仅训练了四个月的秦军痛击高迎祥,高迎祥打不过孙传庭,于是想从子午谷进入陕西,偷袭西安。孙传庭对高迎祥的作战方案洞若观火,他率领大军在子午谷的出口黑水峪设伏。15天后,当疲惫的高迎祥大军终于到达黑水峪时,被以逸待劳的孙传庭大军打得大败,高迎祥本人也被俘,后来被押至北京凌迟处死。 崇祯11年,孙传庭与洪承畴珠联璧合,两人在潼关设伏,打得李自成仅以18骑兵落荒而逃。自此,崇祯朝的民变基本被扑灭,大明看到了曙光。同年8月,清兵入侵,京师戒备,崇祯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拱卫京师。 由于孙传庭主战,得罪了当时的主和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及太监高起潜,杨嗣昌于是向崇祯建议,将秦军留下用于守卫蓟辽。孙传庭极力反对,认为「 ”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但是,由于杨嗣昌深得崇祯的信任,崇祯决定听从杨嗣昌的建议留下秦军。孙传庭急怒攻心,耳朵失聪了,孙传庭不得不向崇祯请病辞职。但是杨嗣昌还是不放过孙传庭,他向崇祯进谗言说孙传庭是对皇帝留下秦兵的决定不满,因此托病辞职。昏庸的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将孙传庭投入大牢关了三年! 在这三年时间,李自成果然像孙传庭担忧的那样,因为秦兵被调走,李自成重新发展壮大起来。此时杨嗣昌已死,崇祯手上可用的大将不多,于是在崇祯15年2月,崇祯将孙传庭放出来,将扑灭农民军的希望寄托在孙传庭身上。 但是此时的农民军早已非吴下阿蒙,他们的装备和实战经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孙传庭的境遇还是和三年前一样——无兵无饷,要靠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尽管困难重重,孙传庭还是像变戏法似的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招募到一支大军。 期间崇祯的不断催促孙传庭出战李自成,孙传庭上书说兵新募,不堪用。请求崇祯给一定的时间练兵,但是刚愎自用的崇祯拒绝了。崇祯15年10月,孙传庭在崇祯的压力下,不得不率领一帮新兵蛋子,与李自成决战。 孙传庭率领的新秦兵与李自成的大军在鲁山与郏县之间相遇。孙传庭决定智取,他先设下埋伏,然后派总兵牛成虎为诱饵,吸引李自成部进入埋伏圈。李自成果然中计,进入埋伏圈。孙传庭指挥军队追击农民军30多里,打得李自成损失惨重。可惜天公不作美,此时下起倾盆大雨并且持续多天,客场作战的孙传庭的粮草供应不上,将士们只能采集没有成熟的青柿充饥。 狡猾的李自成命人将缴获的金银财宝全部扔在地上。这时孙传庭所担忧的新兵不堪用的缺点暴露出来,他们不顾军令一窝蜂地哄抢李自成军丢弃的珠宝。李自成看到孙传庭的阵型已乱,于是挥师反击,此役孙传庭先胜后负损失惨重,不得不帅军撤回陕西。 孙传庭在战败返回陕西后,打算防守潼关。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孙传庭重新招募到十万新兵,他敏锐地察觉到李自成必定会攻西安,而潼关是取西安的必经之道。只要守住潼关,李自成必定粮草不继,那时官兵再出击,胜算很大。但是昏庸的崇祯不听孙传庭的解释,勒令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崇祯16年8月,在崇祯的不断催促中,孙传庭被迫帅十万大军,越出潼关,开赴河南与李自成决战。 李自成同样抓住了这场战斗最关键的问题——后勤补给。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地策略,战略性地放弃部分阵地。于是官军一路势如破竹,八月收复洛阳,九月攻克汝州。接着孙传庭又转战到郏县与李自成激战,差点活捉李自成。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老天爷又出手帮助李自成了。此时连续下了七天大雨,官兵的火器无法使用,进攻威力大减,同时李自成又派刘宗敏断了官兵的粮道。 粮道被断的官兵军心动摇,孙传庭被迫回军准备打通粮道,他率领自己的秦兵回师,而留下陈永福的河南兵断后,河南兵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不满,结果孙传庭的秦军刚刚开拨,河南兵哗变也跑了。于是悲剧发生了,原来的有计划撤退变成了大溃败,李自成挥军追杀,此役变成李自成上演大屠杀,官兵有四万多人被杀,大批的军用物质也被李自成缴获。 李自成 4.将忠诚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此役之后,秦军锐丧尽,孙传庭退守潼关。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随后李自成以十万大军追击孙传庭,孙传庭看着蜂蛹而至的农民军,并不惧怕,他和监军副使乔迁高挺枪杀向敌军,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沙场。孙传庭将他对大明的忠诚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5.传庭死,大明亡! 崇祯 令人心寒的是,崇祯得知孙传庭战死的消息后,开始是准备给予抚恤的。由于找不到孙传庭的尸体,崇祯竟然怀疑孙传庭诈死,因此取消了对孙传庭的抚恤。崇祯的刻薄寡恩最后收到了报应,之后再无人真心为他卖命。崇祯17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相关参考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与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明太祖也非常努力,希望让王朝一直延续下去,后代能够千世万世而为君。奈何明
始皇帝带着他的大秦强兵,一扫六合、吞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可是在始皇帝死后,秦二世登基之际几百个冒充公子扶苏的逃兵就搅得天下震动。随即没几年咸阳便被刘邦攻破,项羽更是火烧阿房宫,大秦帝国从一统天
对蒙恬不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蒙恬想来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秦国的一员大将,秦始皇征战六国,蒙恬也在其中。然而最终,秦始皇驾崩之后,我们也都知道,赵高秘不
魏忠贤,明末有名的大太监,大奸臣。他少时家境不太好,整天和消混混们混迹于街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早先就能看出来。魏忠贤是自宫的,话说对自己都这么狠的人,那要混不出太监样了还真对不起他这一刀。进宫后他巴结
今天小编不给大家整悲伤的晚清史了,还是让我们回到明史吧。在这里小编要给大家开门见山地抛出一个问题来,即本文的标题——如果懿文太子朱标不死,大明王朝的历史会是另一种走向吗?看到这,有的读者可能就会拍案而
祖龙死而地分,是一句预言,后来这个预言果真成真了,秦朝二世而亡,那么如果秦始皇死的没那么早,刘邦和项羽能不能出头?秦王朝又能不能千秋万代?会不会在始皇帝手上灭亡?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都认为如果秦始皇不
明朝最可惜的将领,完败高迎祥,吊打李自成,他不死明朝不会灭亡
在北京景山公园内,有一棵不起眼的老槐树,每当站在这棵槐树下面,思绪就会飞到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对京城发起猛攻,崇祯皇帝本想把大臣都叫过来,哪怕是最后的告别,令他心寒的是,那些平日里能言善辩
徐光启,字子先,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军事及数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出生于明南直隶松江府上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徐家汇),父亲是个生意人,家境还算不错,从小就接受
张作霖之死1928年6月4日凌晨,一列火车穿过山海关,向奉天(今沈阳)驶去。这列火车是东北王张作霖的专车。当时中国南方,蒋介石率军北伐,从广东一路打到山东,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张作霖居于北京,
蜀汉后期一猛将,战斗力不容小觑,如果他在成都,估计阿斗不会投降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刘备东征失败,导致白帝城托孤,年仅17岁的刘禅登基称帝,蜀汉开始进入诸葛亮执政期间。刘禅早期虽然经历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的尴尬时期,但是后来还是开始亲政,并且在位四十二年,直到景耀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