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以1万8千人破敌15万 导致金主被杀 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从来没有说忘就忘这回事,只有假装的冷漠和偷偷想念的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虞允文以1万8千人破敌15万 导致金主被杀 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虞允文以1万8千人破敌15万 导致金主被杀 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
(说历史的女人——第788期) 南宋虽弱,但也是人才济济,在岳飞之后,仍有不少英勇善战之人,力保大宋江山不失,至少保住了华夏半壁河山。今天讲的这位虞允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文官出身,在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侵宋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力挽狂澜,以1万8千人,以绝对的弱势大破强敌金国15万大军,并且还间接导致了金主完颜亮被杀,粉碎了金朝灭亡南宋的计划。所以后世有不少人议论,如果按此节奏,南宋一路追杀过去,能否灭掉金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金主完颜亮统兵60万南下,试图一举吞并南宋 公元1148年,曾经跟岳家军作对的金朝名将金兀术(完颜宗弼)死去,海陵王完颜亮趁机当了右丞相。完颜亮野心勃勃,于次年发动政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即炀帝)。完颜亮称帝后野心更加膨胀,1161年七月,他迁都汴京,窥视南宋,他比金兀术更加自负,欲率大军南侵,一举灭掉宋朝,一统天下。 关于完颜亮南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完颜亮这人尽管残暴,但很有才气,自幼喜欢汉文化,吟诗作赋很有一定水平,他非常喜欢宋词,尤其对柳永的词特别推崇。完颜亮曾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对其中描绘杭州盛景的句子极为赞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荷花在北方很少见到,即便在汴梁也不太多,而柳永笔下的江南居然是「 ”十里荷花”!这简直美醉了,于是他便想,如果把江南拿下,整天欣赏荷花,岂不妙哉?于是决心南下攻宋。 1161年九月,完颜亮率60万大军,御驾亲征,兵分四路大举南侵,他踌躇满志,势在必得! 完颜亮亲率主力,首攻宋淮西地区。宋两淮驻军仓皇退至长江南岸,金军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准备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渡江。当时,宋建康府(今南京)都统制、淮西主帅王权因无能被罢官,所部18000人刚退至采石矶,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军无主帅,将士们无心迎敌。 敌人大军压境,国难当头,如何是好?此时有个人站出来了。他不是旁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书舍人虞允文。虞允文何许人也?起这个文绉绉的名字的人能行吗?他能挡住金朝的数十万大军?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此人。 二、国难当头,一介文人虞允文横空出世 不错,虞允文乃一介文人。虞允文(1110-1174),字彬父,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他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此人姿貌雄伟,慷慨大度,胸怀磊落,史称其「 ”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诗能文。但在仕途上,他也是个大器晚成之人,直到44岁才考中进士。当时,宰相秦桧当权,虞允文不获重用。秦桧死后,他才被推荐,先后出任秘书丞,累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等职。 后来虞允文代表宋朝出使金国时,见金国大举造船运粮,探知到金朝有犯宋之意,于是他在回朝后屡次奏请朝廷加强防御,以防金军南侵。果然不久之后,完颜亮便来了。 此刻,眼看金人大军压境,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不肯进军,在老将刘锜督催之下,他才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却又停了下来;后又在刘锜再三催促之下,他才进驻庐州。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已到达淮河北岸。由于王权的踟蹰不前,淮西事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而当王权得知金军过淮河时,又弃庐州南逃。于是金军迅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百官纷纷欲携家而逃,宋高宗赵构也要「 ”浮海避敌”。只有老臣陈康伯和黄中等人坚决主战,高宗才表示继续抵抗。1161年十月中旬,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逃到采石。接着扬州失守,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当时无能的王权被罢免后,陈康伯举荐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奉命督促接替王权的李显忠赴任,并代表宋廷到采石矶慰劳军队。 十一月八日,虞允文到达采石矶时,李显忠却还没到。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一片混乱。虞允文到了江边,见将士们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虞允文见状大惊,大敌当前,他觉得不能等了,李显忠来不来都要开战了。于是他毅然召集张振、时俊等将领,宣布宋廷抗金命令,并犒赏军队,动员将士与金兵决一死战。 虞允文鼓励将士们说,「 ”若金军成功渡江,我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借长江天险,谁说不能阻击敌人?何况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家是时候报效国家了!”将士们听了他的话后,军心大振。虞允文把散处沿江各处的军队迅速整合起来,有18000人的兵力。 三、虞允文率18000人于采石矶大破完颜亮15万大军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他也曾读过兵书,关键是国家的危亡逼迫他必须要承担这份责任!此刻要在采石矶渡江的金兵有15万众(一说是18万),面对近十倍于己的强敌,虞允文丝毫不惧。他命令步兵、骑兵整好队伍,沿江布阵,又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藏在山后。 金军见采石宋军兵少,便从容渡江。快到南岸时,才见宋军严阵以待,还见到许多老百姓居然没有逃走,而是跟官兵一起,修建防御工事,方才大惊。但此时已经欲退不能,只得前进。几百艘金军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不久金兵开始登岸。 此时虞允文果断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兵士们士气高涨,拼命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一直都是非常顺利,从没有遭到过顽强的抵抗,一下子碰到这样玩命的敌手,似乎还不太适应,顿时一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士气被宋军压了下来。与此同时,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水战是宋军的强项。宋军的战船比金军先进得多,大而灵活,而金军船只小而不稳,宋船乘势冲击,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直插金军船队,敌船纷纷溃退,金兵落水淹死者甚众。 直战到太阳落山,江面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时候,正好有一批从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立马又整合了这个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鼓,从山后面摇旗呐喊,直奔江边而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又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丢盔卸甲,狼狈逃命。金军大溃。 完颜亮气得暴跳如雷,将怒气全发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强渡长江,完不成任务者军法从事。虞允文不敢怠慢,次日,他又率水军主动进攻至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待金船渡江时,宋军用强弩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再次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往扬州。 宋军在采石矶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得知虞允文代替自己指挥作战后,十分钦佩。虞允文料到完颜亮要退到扬州再次渡江,但对岸的镇江没有防守,处在危险之中,于是让李显忠暂在采石矶留守,自己到镇江阻截金军。李显忠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他立马率军赶到了镇江。 镇江原来是由老将刘锜防守。此时刘锜重病在床。虞允文到了镇江,先去探望刘锜。刘锜躺在床上,紧紧拉着虞允文的手激动地说:「 ”国家养兵三十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不曾想让你这位书生辛苦了,令我等武将汗颜也!”虞允文安慰了老将一番,就回到军营。他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立即制造了一批车船,进入了备战状态。一队队将士驾驶舟船,在江边巡逻,严阵以待。 此时,进攻其他地区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他孤注一掷,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完成渡江,否则一律处死。金兵在采石矶一战失败后,军心大乱,对于渡江显然已失去信心,面对完颜亮的死命令,大家心中发憷,于是金军内部出现了极大的矛盾。而此时,金朝后方也出了问题,完颜雍已在辽阳称帝(即金世宗),宣布完颜亮为非法篡权,并下诏贬完颜亮为庶人。这个消息一公开,更加剧了金军内部的分化,一些将士准备效忠金世宗,就准备对完颜亮下手。于是11月27日清晨,完颜亮被部将完颜元宜杀死。十二月初,金军终于撤退,宋军乘机收复了两淮地区。之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局势,派人到南宋议和。 至此,完颜亮企图一举消灭南宋的计划完全泡汤,又搭上了自己的一条命。而此战南宋的胜利应归功于虞允文的出彩发挥,他指挥的采石矶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他以少胜多,挫败了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灭亡宋廷的计划,并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此时宋军乘胜追击,是否会一举收复失地,甚至灭掉金朝呢? 四、南宋若乘胜追击,是否能一举消灭金朝? 按理说,如果此时,南宋抓住机会,大举反攻,是很有希望收复中原,以及河北的广大地区的,甚至灭金也不是不可能。原因有五。其一是,南宋自岳飞、韩世忠之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了,此刻全军正处在兴奋期,大家士气高涨,若及时对三军给予奖赏犒劳和激励,则宋军战斗力会大增,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事实上以虞允文为代表的主战派此时也是摩拳擦掌,踌躇满志,立誓为恢复河山而奋斗;其二是,金军此次几乎动用全国之兵力,气势汹汹而来,突然遭此重创,不仅实力大损,尤其是士气被严重削弱。宋军如抓住战机,将「 ”胜勇追穷寇”,那么金兵必然一败涂地,难有还手之力,宋军直捣黄龙并非痴人说梦。 当然还有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金朝并不团结,其中以完颜亮为代表这一派彻底崩盘,而金世宗这一派还未形成气候,宋朝若趁机发动攻势,金朝难免招架不住,此时即便金朝提出议和,在宋朝大军压境之下,也必然会苟且退让,宋朝则可提出有利自己的条件,比如迫使让其归还中原失地等。 第四,当时并非只有南宋的军队在抗金,其实在金军占领区,即北宋故地的不少地方也有抗金的势力。比如赫赫有名的词人辛弃疾,他在历史上首先是做为一名抗金将士而存在,1161年时,辛弃疾才21岁,他当时就在山东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也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所以南宋的军队并不孤立,一旦北伐,北方会有不少义军支援的。 还有第五条,就是当时的「 ”国际形势”。在12世纪中期的时候,在中国的版图上,并非只是宋金的对峙。特别是在北方,还有不少不可小觑的势力存在。比如和金国相邻的西夏,它当时也不弱;辽国虽亡,但契丹做为一个强悍的民族,却仍然存在,他们其实都是辽国的隐患。另外,在契丹人的北边,还有很难缠的鞑靼人;北部更有蒙古人的窥视,当时成吉思汗的先祖不勒汗已经联合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兀儿汗国,对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威胁。 总之,金朝在北方虽然是老大,但北方各族均为猛悍的游牧民族,谁服谁啊?说不定大家都在觊觎金国呢,一旦南宋大兵压境,这些曾经被金国欺负的小国或部落,说不定会趁火打劫,给金国背后捅一刀。所以宋朝的胜算还是很大的。然而为何宋朝没有灭金,甚至没有及时反攻呢? 一句话,还是朝廷的问题。不是宋朝没人,没有武将,而是朝廷的战略问题,就是习惯了苟安。从虞允文后来的境遇就可看出。战后,虞允文并没有因为出众的军事才华而被任命为宋朝的军事统帅或者军机大臣之类,而是被任川陕宣谕使,当了个地方官。虞允文曾向宋高宗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此时正是大宋收复河山的大好时机,应该坚持用兵。朝廷不予理会。不过虞允文抵达四川后,曾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吴璘也在局部发动了一些战事,比如攻克陕西凤翔,收复巩州等地。 但是局部抗战是不行的。况且采石矶之战一年之后,宋高宗就退位了,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保守派史浩、汤思退等再次得势,让偏安一隅又成了朝廷的最佳选择,要求宋军全线退兵。 后来虞允文尽管被朝廷召回,甚至一度担任宰相,但他根本改变不了朝廷的保守退让策略,而且他很快被攻击而罢相。此后的十几年间,虞允文不断在朝廷和四川之间调来调去,对于朝廷来说,是用也不想用,放也舍不得放。不过虞允文在四川任职时,很注重地方军事力量的培养,不但拥有正规军,还大量训练民兵。他在蜀地管理军政,也是不断筹划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虞允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相位时,还大力提拔贤良,如洪适、杨万里等人都是他举荐的。 事实上,在虞允文的极力建议下,宋孝宗也曾拟定了一个北伐的大计,1171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 ”三衙”之一的侍卫亲军马军司)近3万兵马,从首都临安移屯到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按照计划:第一步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主动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两军会师于中原,收复失地。 遗憾的是,这个计划进行到第二步时,虞允文由于积劳成疾,在四川病逝。孝宗失去了得力助手,北伐大计宣告结束。虞允文于1174年7月18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此后,主战派渐渐失事,朝廷又陷入妥协退让之中……(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等。相关参考
...金军击退,最终保全了南宋王朝。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虞允文。虞允文,字彬甫,1110年出生,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人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上骁勇善战的虎贲军,三千人大败匈奴15万”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虎贲军听起来就十分的英武霸气,汉武帝时期皇帝的专属部队,不受任何限制,直接听命于皇上,以三千人突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柳永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皇
沒有帶兵經驗的文弱書生虞允文,是怎么對抗15萬金兵建蓋世奇功的
民間流傳兩句詩,一句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另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實話,我都不大贊同,因為我叫虞允文,正是一介大衣讀書哥,偉岸雄姿一書生,卻以一萬八千宋兵
沒有帶兵經驗的文弱書生虞允文,是怎么對抗15萬金兵建蓋世奇功的
民間流傳兩句詩,一句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另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實話,我都不大贊同,因為我叫虞允文,正是一介大衣讀書哥,偉岸雄姿一書生,卻以一萬八千宋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柳永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皇帝也读了这首词,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柳永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皇帝也读了这首词,看...
念父鳏且疾七年不调职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父祺,荣登政和进士第,仕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允文六岁即诵读《九经》,七岁能属文。承继父亲之任而入官。适逢丁母忧,悲伤得哀毁逾恒、形销骨立。及至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藕塘乡)人,绍兴年间进士。公元1160年(绍兴三十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藕塘乡)人,绍兴年间进士。公元1160年(绍兴三十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