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Posted 工艺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为灰陶,主要用途是煮食器,其三足硕大空心,接触火力面广,热效率高。至三代青铜器出现时,民间仍以鬲作为煮食器,而青铜鬲则作为主要的祭祀礼器存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在龙泉窑烧造史上,鬲式炉占有重要的位置。龙泉鬲炉从南宋中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到元中晚期,延绵不绝。相对于同时期其它窑口的鬲炉来说,龙泉窑鬲炉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审美价值上均高一筹! 南宋与金隔江而治153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宋代诗词、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陶瓷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谓名品迭出。有着极高艺术造诣的南宋帝王和文人墨客对瓷器的文化内涵及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龙泉窑作为南宋规模最大、工艺水品最高、文化形式最丰富的窑口,自然最受权贵阶层的重视。宋代尚古,礼器作为陶瓷形制的最高形式在龙泉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拓展,鬲、觚、琮、戟、鼎、簋、壶、匜、尊等在龙泉窑都有烧制,毫不夸张地说,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产品最齐全的窑口。 在龙泉窑烧制的各种礼器中,鬲的烧制量最大、工艺最精,受到历朝历代收藏者的青睐,成为南宋龙泉窑礼器的象征。 南宋龙泉窑鬲炉的起源及历史文化内涵,在诸多书籍、刊物、杂志、网文均有详尽介绍,这些推介一方面使得收藏者对鬲炉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市场上鬲炉仿品的生产,收藏者很容易中招。收藏之乐,首在求真。试想,一件赝品拿在手上,来谈文化、说历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不贻笑大方? 对于收藏者而言,付出的是经济和精神双重代价的。为帮助大家辩伪识真,提高眼力,于此文中略去文化历史、艺术感染、美学用途之类辞藻、 真伪鉴别之基础准确,分辩龙泉各窑口产品,特别是溪口窑与大窑的区别。 南宋龙泉窑的主力窑口分别为大窑、溪口、金村、湖山四处窑群。 先来分析金村窑。金村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分别以越窑、耀州窑、婺州窑为模仿对象烧制瓷器,至两宋之际形成龙泉窑中独特的文化及工艺,其薄釉类产品一直烧制到元早期。金村窑烧制的炉类产品多仿青铜供器,基本不烧非鼎式礼器,鼎式炉类是金村窑供器的代表,而鬲炉则不曾烧制。考察金村窑的出土及窑址,没有发现鬲炉的烧制记录。 因此,鬲炉的烧制,只归结为三个窑口:大窑、溪口、湖山。 在南宋早期,无论溪口及大窑均不烧制鬲炉,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只能在大窑的叶坞底、岙底一带。这个时期,朝廷曾在这里烧制过一些黑胎、灰白胎类瓷器,并引入了汝窑的釉素烧工艺,开始出现礼器,釉面形式有开片与不开片二种。 关于这个时期的鬲炉,我们大可不必考量过多,一是产量极少,二是极少有出土完整器。所以,龙泉窑鬲炉出现的准确时期应该在南宋早期偏晚。对于一般藏家来说,比汝窑量还少的东西,知道有这个烧制历史即可,因此我们不作深入探讨。 如果把现在的工业3.0转型为4.0来作比喻的话,南宋釉素烧及素面简约审美的内涵转变就是同样的道理。在南宋中晚期,这种实质性的转变达到了高潮。厚釉、简约的审美形态下,开始大量出现礼器的烧制,这当中鬲炉烧制量是最大的。不同窑口、甚至同窑口不同窑头都有不同的烧制工艺,这就为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排除金村窑后,我们就各个窑口及窑头烧制鬲炉作细致的分析及对比。 大窑烧制鬲炉之风格及特点: 一是以枫洞岩为中心的岙底-垟岙头; 二是叶坞底-湖山(早期)。 (1)岙底和垟岙头两窑头距离很近,产品风格也较为接近,这里归为一种。枫垟风格鬲炉产量高,特别是岙底,普及性较强。外形尺寸跨度较大,最小的只有6cm,最大的可达19cm之上。釉色所呈带有偏绿的粉青为主,当然,我们说龙泉一窑千面,其中不乏黄釉、灰青产品。釉面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枫垟风格鬲炉开片均为自然开片,粉青开片多为过烧引起,黄釉开片多为欠烧过度引起,开片形式有多样,没有像哥窑一样工艺开片的性质。 从炉形上判断,大窑的枫洋风格外形有两种:一种是高足,一种是矮足。高足类较矮足类三足往外撇的角度较小,口沿与炉肚的过渡即直立的颈部相对较高,比较挺拔,出筋给人螺旋式上升的感觉,极少直立到口底;矮足类三足相对外撇角度大,重心较低,出筋直立,给人感觉稳重。高足矮足各有所长,各有各美。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口径鬲炉多出现在高足类产品,矮足类的大口径鬲炉极少见。 (2)叶坞底-湖山类鬲炉。湖山窑虽然地处遂昌境内,但其烧造龙泉窑瓷器的历史非常早,在北宋时期的产品质量已经与金村窑相当,在南宋中期大器主要以叶坞底为流派,晚期以溪口为流派,与大窑、溪口互动非常密切,之间工匠交流也颇为频繁,产品质量相当高,是龙泉窑的主要窑口。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湖山窑藏品非常多,一般都被藏家看为大窑或溪口产品。 溪口窑在南宋中期开始烧制,一直延续到元代中期后,主要分两个类型产品: (1)常见类溪口窑鬲炉的基本形式:溪口窑烧制时间晚于大窑,始烧时间在南宋中期。据我们观察其烧制工艺,应该是大窑叶坞底的沿袭,但工艺上引入了南宋官窑的手法。大窑在南宋早期有一个单次施釉的北宋工艺过度期,而溪口起步则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产品均使用官式釉素烧工艺,这也印证了哥弟窑分家的传说。 溪口窑南宋中晚期烧制的鬲炉形制大致有二种:一种为溪口特有的,体现在炉肚与口沿下方的过渡肩比较斜。三足偏细,足的高度处于大窑高足与矮足之间,我们称之为中高足,这种中高足是溪口的普遍形制,给人巧而挺拔、细腻大气的感觉,大号直径在13-15cm之间,口沿平而上翘,大号鬲炉出筋仍然有与大窑同样的螺旋式上升感觉。 南宋溪口鬲炉釉面几乎都开片,开片类型与大窑有很大区别,釉素烧双层釉的立体哥式开片非常具有特色,大片开透双层釉质至胎骨,小片仅开一层釉,错综间杂,层次丰富。 釉色、釉质与大窑区别也非常大,普遍呈淡粉白色粉青。 溪口窑另一个特征为高温烧制,多呈半失透或玻璃釉。玻璃釉多在元早后出现,这是窑温控制水平下降之故。这个时期的胎由于瓷土细致,淘洗,长时间的露天存放,胎土铁质基本流失而呈白灰状,露胎部分呈淡米黄,护胎釉露出处呈米黄和淡红。 溪口鬲炉均为施护胎釉后修足,因此,绝大多数足端有窑沙粘连。 (2)溪口窑在瓦窑垟周边草灰一带也烧制鬲炉,口径很小工艺水平,开片类似于我们俗称的哥窑式开片,胎偏灰,三足通气孔在炉内一刀式和全敞式,溪口其它窑头则采用内腔圆孔式通气孔及全敞式,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早中期,无论大窑、溪口,都在炉内腔开通气孔,由于瓷土露天堆放时间短,淘洗工序简化,胎泥含铁量高,窑红经常从釉面冲出。 另外要说明的是,鬲炉三足加辅首的一般都是元代产品,像这类鬲炉从窑址考察结果可以证实这点! 真伪鉴别之经验 经过上述分窑口、分窑头的鬲炉制作烧制工艺特点及区别,我们得到很多辨别真伪的方法及经验。 这里列举几种仿品常见类型类型: (1)张冠李戴型: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常见的有胎釉混乱,比如溪口的形大窑的釉,溪口的开孔大窑的形釉;窑头混乱,叶坞底的胎岙底、洋岙头的釉。这种混乱相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对窑口、窑头不熟悉的玩家很容易上当。 先观察它的胎釉、三足形制、足端露胎处显示叶坞底特征,但如此亮丽的粉青釉色多出于洋岙头,少量出于岙底,叶坞底无此釉质。大口径但出筋不符合南宋的传统工艺,典型的高仿器,属于窑头混搭型。再如开孔在内腔的南宋鬲炉上着大窑釉,甚至不开片,这是典型的窑口混搭型。此处要说明一下,元代溪口鬲炉要除外。元代溪口釉除宋元之际粉青偏绿外,开片与南宋高峰期还是比较一致的,元早不开片釉面与大窑非常近似,这个不可贸然否定。还要从胎红、窑渣、光感等多方考证。 (2)时间穿越型:比如典型的南宋造型,釉色发龙泉青色。 所谓龙泉青釉色,是指元代晚期后出现的釉色。在元晚以后,龙泉窑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一次性上釉一次性烧成的方法。由于南宋配方的失传,元明配方大都在烧成后呈青绿色,给人感觉瓷实,缺乏玉感。中级仿品、日本仿烧品往往采用这种类型釉浆。宋元明间的胎、釉、形相互穿越也很常见。消化掉前述窑口、窑头、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的内容后,经过多看、多比较,会有实战心得。 (3)画蛇添足型:这种类型较多地表现在「 ”画水线”上。南宋-元早龙泉窑鬲炉,几乎全部采用釉素烧工艺,当在烧制粉青釉色,需要略欠烧的温度,这个温度大概在1220-1245之间,此为粉青正烧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下,第二层釉是不会把第一层釉覆蓋的,所以经过800年左右的自然腐蚀,釉釉交接、胎釉交接会产生腐蚀,即我们俗称的吃土。当然,如果温度过高,第二层釉把底层釉覆蓋,第一层釉在第二层釉突出一圈也会偶然产生吃土。 正常自然形成吃土钙化是随着三足釉流挂不规则的、不经意的自然线条,吃土类型是点状发散,而「 ”画水线”则是用耐腐蚀针状工具用氢氟酸画上去的,线条生硬、点状成块,用手轻划则有明显感觉。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南宋鬲炉除了三足端容易吃土,在口沿反面也非常容易产生水线,吃土多发点还有开孔处、突出薄釉处、口沿。 还有其他几种画蛇添足类型,如用现代化学原料釉烧成的现代单层工艺开片,类哥窑片、宋代鬲炉三足加辅首、大窑形上部,而下部官式乳钉足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光感、手感、重量等常规鉴别方式也必须同时使用。 总 结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龙泉窑仿品概率分布: (1) 岙底-洋岙头仿品:多 (2) 叶坞底仿品:少(不开片) (3) 湖山窑仿品:无 (4) 溪口窑南宋高峰仿品:极少(不开片) (5) 溪口元代仿品:少量 龙泉窑仿品分布区域主要在龙泉市内、龙泉宝溪、木代口,烧制方式为气窑,南宋仿品都用纯手工拉坯,元明大宗仿品采用高压注模(高端仿品依然手工拉坯)。各位藏家有机会可以实地考察,多看多接触,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大家对龙泉窑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部分仿制高手开始向工艺品瓷转型,仿品数量、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龙泉窑烧制鬲炉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参与烧造窑口多,在各类器形中的鉴定是难点之一,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玩家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窑口的鬲炉少,很难形成系统的、连贯性的专业知识。 大多藏家只能接触窑址瓷片,这和出土整器有不少区别。 网上、市场上赝品充斥,而大多数店家、买家自己也不一定有很专业的水平,卖家玩家只能新老靠猜、买卖靠拼的非理性买卖行为。 出土一部分真品状态和窑址片不近似则无人敢识,人云亦云。有的心术不正的卖家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从中牟利。这种局面在国内已经持续很久,严重扰乱了藏家的耳目,阻碍了龙泉窑的收藏热情。希望各位藏家理性鉴别!

相关参考

龙泉宝藏既然能中兴大唐王朝,李烨为何不用,如此麻烦留给李星云

武痴如鬼王朱友文,他都对龙泉宝藏怀有觊觎之心,而但凡有点实力的诸侯王,无不对龙泉宝藏趋之若鹜。可是李烨从开始就知道了龙泉宝藏所在的位置,既然所有人都认为得龙泉宝藏者得天下,李星云的父亲为何不自己用,而

浙江龙泉市历史名人

一、龙泉历史十大名人何止十人呢。1、剑祖欧冶子(公元514年前后)2、农师季大蕴(唐末至五代在世)3、宰相何执中(1044---118年)4、名宦管师仁(1045-1109)5、文章中涛(1050-1

南宋青瓷,说说南宋时期的青瓷特点

南宋龙泉窑有什么特点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器物除烧造盆、碟、盘、碗、壶、渣、斗等日用器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炉等,还有仿玉器的琮。器物造型至南宋时形成自己的风格:淳朴,器底厚重

龙泉青瓷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两宋时期(三)

龙泉旅游随时随地了解龙泉旅游那些事儿在中国陶瓷一万多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史上,宋代堪称一个高峰期。当时因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对陶瓷器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名窑迭出,产品种类不

泾阳龙泉历史

泾阳县有多少年的历史秦为泾阳邑。前秦设泾阳县,因泾河在县南七里,故以名县。2000年,泾阳县辖12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579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泾干镇54302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

龙泉窑自五代、宋初兴起以来,就以卓越的成就渐渐取代了越窑的地位。它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代、北宋为初创阶段;南宋为成熟阶段;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一)初创阶段的艺术特点根据近年来发

中国古代有那几大名窑各种窑的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有八大名窑,分别是: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建窑。1、越窑: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

东北有什么酒

黑土地,老村长,圣元春,北大荒,大东北系列,千秋梦,榆树大曲,二亩粮,赢金,对门儿,道光廿五,百年公主,巷子,洮儿河,洮南香,庄稼院,北京大学仓,龙泉等等。但是东北好的白酒不是看牌子的,很多散装白酒都

衢宁铁路的简介

衢宁铁路:是由浙江衢州经福建南平至福建宁德的铁路。衢宁铁路共设15个车站,位于浙西南和闽东北地区,北起浙江省衢州市,途径遂昌、松阳、龙泉、庆元进入福建,经松溪、政和、建瓯东、屏南、周宁引入沿海铁路宁德

青瓷是什么颜色的

古代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