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
Posted 鸦片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6月28日 (农历五月廿九),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家迫切需要掠夺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于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向东方侵略的重要目标。 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品的入侵,存有顽强的抵御力,英国的商品在中国一时很难获得广泛的销路。于是,英国资产阶级便把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鸦片俗名叫大烟,含有大量吗啡和尼古丁,是一种吸上了瘾就不易戒绝的毒品。从18世纪末期,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源源输入的鸦片,不仅在生理上、精神上毒害中国人民,而且使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国敝民穷。面对鸦片泛滥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中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查禁鸦片的斗争。1839年6月,林则徐奉清政府之命到广东查禁鸦片,仅20多天,就没收走私的鸦片230余万斤,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资产阶级公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 ”保护通商口岸”,派兵侵略中国,6月,英军舰队到达广州海面,因为广州军民在林则徐领导下防守严密,英军无机可乘;转攻厦门,也被击退。后来英军乘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并沿海北上攻占天津海口大沽。清政府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把林则徐革职并派主降派直隶总督琦善代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前往广东。1841年2月,英军乘琦善撤除战备,攻陷了广州的虎门,5月又占领了泥城、四方炮台,炮击广州。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攻陷厦门。第二年,英军沿长江向下游进攻,6月攻陷吴淞,7月攻陷镇江,进犯南京。腐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于1842年8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控制和掠夺,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日期: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地点:中国结果:英国胜利起因: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因此而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
望厦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场的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
一、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大全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表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2.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
一、八年级上册历史总结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⑶鸦片战争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
1549年6月20日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凯特起义爆发-1789年6月20日法国“网球厅宣誓”-1898年6月20日英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得关岛-1900年6月20日清军击毙德国公使克林德-1933年6
> 1894年(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 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
1.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4日,英国侵略者在广州市西郊增埗泥登陆,25日侵占了城北多个炮台,并以观音山翻
一、1840~1949年的历史事件,人物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
起源:1838年12月,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迫缴鸦片237多万斤,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资产阶级以保护鸦片为名,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