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皇帝控制群臣的最高秘密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云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皇帝控制群臣的最高秘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皇帝控制群臣的最高秘密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御前财政会议上,当清流与严党之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时,身居幕后的权谋大佬嘉靖皇帝终于现身了。伴着一首《问道诗》,徐徐而来的嘉靖皇帝,颇有一点仙风道骨(装X)的模样。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一向惜墨如金,像「 ”改稻为桑”与「 ”毁堤淹田”这样的军国大事,他对内阁的指示也不过是几个字的谜语而已。 在如此重要的财政会议上,而且是在清流与严党相互攻讦的关键时刻,嘉靖皇帝的这几句开场白,肯定不是为了装逼那么简单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嘉靖皇帝的这几句话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深意;这里面又有多少权谋君心。 这首《问道诗》原名为《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它的作者李翱和嘉靖皇帝一样,也是一个修仙爱好者。李翱在湖北地区任节度使时,当地有一个有名的得道之人——药山禅师。「 ”追求真理”的李翱曾多次邀请其下山释道,均被禅师拒绝。 无奈之下的李翱只好亲自山上,请教什么是「 ”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李翱:「 ”懂吗?” 李翱不懂;禅师说道:「 ”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来如此简单啊!云在天上,水在瓶里——自然的本身就是道,每个事物都在自己应在的地方,就是道!顿悟之后的李翱,随即写下脍炙人口的《问道诗》。 此情此景,嘉靖皇帝吟出此诗,寓意也就很明显了。正如在本剧结尾时,那一篇「 ”黄河水混,长江水清”著名治国言论一样。 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嘉靖皇帝从来都不在乎,你是贪官还是清官;谁对国家有利,谁符合皇权的利益,皇帝就会重用谁;谁影响了帝国的稳定,就会收拾谁。不管你是天上的云,还是瓶里的水;不管你是清彻,还是浑浊,都各有各的用处。各归其位,保持平衡,才是正道。 老辣的严嵩,立刻就体会到了嘉靖皇帝的这一番深意,所以他立马说道:这里没有周云逸的后台,大家都是为国谋事的忠臣;而小阁老严世蕃却不得要领,依然继续借机发难,难怪嘉靖要让他好好学学严嵩了。 喜欢小编的朋友不要忘了点赞加关注哦!相关参考
看过《包青天》的朋友想必都记得那三口铡刀,也称御铡三刀,是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包拯的最高刑具,他由公孙策设计,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仁宗皇帝将三口铡刀为御铡三刀赐给包拯使用,三口铡刀由先斩
狄仁杰和包青天谁的官职大狄仁杰官职更大,狄仁杰最高官职是宰相,包青天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1、狄仁杰介绍: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
一 >苏东坡喜好交游,朋友遍及天下,陆诜(shēn)是他的前辈,东坡二十六岁时,在京师和陆诜相识,三年后又在陕西相聚,作为上司,陆诜还举荐过东坡,嗣后不久,陆诜就升职去了桂林,两人关系说不上
撰文|趙立波導讀:作為大明王朝以非正常方式繼位的朱棣,身上一直背負著巨大爭議,是挑戰朱元璋既定方針的第一人。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他的成長軌跡和性格是什麼樣的?發動「靖難」,廢除朱元璋欽定的侄子建文帝,
此人是我国古代酒量最高的人,被皇帝亲口封为酒状元,有明确记录
中国人的餐桌上,讲究无酒不成宴,酒在中国数千年前的文化史上,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了酒,才有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的把酒问青天,曹操的对酒当歌,欧阳修的酒逢知己......古代好酒的人那么多,
包青天是北宋还是南宋,包青天是南宋还是北宋,当时的皇帝是谁、
包青天是南宋还是北宋,当时的皇帝是谁、包青天即包拯,是北宋清官,北宋最兴盛的仁宗皇帝赵祯时期。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
在嘉靖四十五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朝的嘉靖皇帝,突然收到了一封奏折。在看完奏折之后,嘉靖皇帝愤怒的将奏折扔掉,并且命令旁边的人把写奏折的人抓起来。嘉靖皇帝的近臣对嘉靖说:「”这个人向来都有痴名,写这封
【嘉靖皇帝简介】明世宗朱厚简介明朝嘉靖皇帝的名字是什么?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年号嘉靖。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于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一個封建的社會時代,那時皇帝擁有最高權力的人,而皇帝實行的是繼承製,顧名思義子承父業,一般來說是讓長子繼承,但在清朝還好,很多皇帝都沒有傳位給長子,而是在眾多兒子中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來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一個封建的社會時代,那時皇帝擁有最高權力的人,而皇帝實行的是繼承製,顧名思義子承父業,一般來說是讓長子繼承,但在清朝還好,很多皇帝都沒有傳位給長子,而是在眾多兒子中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