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临终前指定顾命大臣犯下了什么致命失误

Posted 大臣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咸丰临终前指定顾命大臣犯下了什么致命失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咸丰临终前指定顾命大臣犯下了什么致命失误

在前篇文章中,我们讲到在英法联军进犯京城,火烧圆明园以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因不愿面对惨淡的现实,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从热河行宫回京的计划。结果因为纵情声色,半年之间,咸丰的病情不断加重,在30岁的壮年就一病不起,再没有等到重回紫禁城的一天。 咸丰作为一国之君,不是说死了就能一了百了,他身上还背负着让大清王朝统治延续的重担,因此即便临终前重病在床,也要撑着最后一口气,对身后事做出合理安排,让大清政权能够从自己手上顺利交接。不过此时,咸丰却面临着一个所有皇帝都不愿意面对的难题。 正如前面讲到,咸丰去世时非常年轻,刚到而立之年,加上他生子比较迟,此时只有一个6岁的儿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这也使得咸丰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刚满6岁的小孩当皇帝,是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只能效法祖先,为载淳指定「 ”顾命大臣”,在他成年之前负责辅助朝政,以实现权力的顺利过渡。 同治朝「 ”垂帘听政” 冲人继位指定顾命大臣的做法,在清朝并不是没有先例,甚至用晚清名士王闿运的话来说,「 ”祖制重顾命”,这算是清朝的一个祖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顺治为康熙幼年登基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 然而,同样是指定顾命大臣,咸丰这一举措的效果却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咸丰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不仅没有辅佐载淳至成年,反而是在咸丰尸骨未寒时,就被政敌给全数拉下马,从此清朝政局步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代,彻底打乱了咸丰临终前的部署。 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与咸丰确定顾命大臣人选时犯下的一个致命失误有关。 康熙初年和同治初年的朝局有些相似,都是幼主继位,都由先帝指定辅政大臣,都存在政治能力不俗的太后。我们将两批顾命大臣做个对比。 康熙朝四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 同治朝八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两相对比,咸丰指定顾命大臣的最重大失误,是这批大臣没有真正得到辅政的充分授权。 孝庄太后与康熙剧照 在具体讨论这一点之前,我们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顾命大臣被赋予这么大的权力,其权力的来源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顾命大臣是先帝指定的,他们的权力来源自然是先帝。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先帝指定完顾命大臣之后就死了,而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其生前所有举措的解释权都保留在活人的手中。就如同咸丰临终前曾亲口立下遗嘱,让顾命大臣「 ”赞襄一切政务”,但慈禧恭亲王等人夺权后说这是顾命大臣自己捏造的,此时咸丰已不能活过来为他们辩解。 所以顾命大臣听起来风光,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要真正掌握辅政权力,必须得到充分授权,具体来说,对上要得到新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对下要得到群僚百官的信服。 我们看康熙朝那批顾命大臣。为首的索尼,一是资历深厚,从后金时代开始,就随其父兄投奔努尔哈赤,真正的四朝元老。二是政治上靠得住,当年皇太极驾崩,势力如日中天的多尔衮找索尼议立太子时,索尼不受其胁迫,坚持要立皇太极之子为帝,不趋炎附势。这样的人来当顾命大臣之首,没有人会不心服。 另一位著名的大臣鳌拜,虽然在许多人印象中是个反面人物,但当时鳌拜也是货真价实的满洲第一勇士,为清朝建立立下过赫赫战功,他的地位是自己冲锋陷阵,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在崇尚武力的清朝,鳌拜的资历和名望也绝对够的上当顾命大臣。 另外两位顾命大臣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虽然履历上没有前两位那么光鲜,但也是资历够老,而且与皇室有姻亲关系,是政治上可靠的人物。 鳌拜剧照 反观咸丰指定这批顾命大臣。为首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都是靠着祖宗庇荫继承的王爵,没为大清立过什么功勋,载垣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擅自扣留对方使者,导致形势恶化的作俑者。肃顺是这批人里面唯一的「 ”实干家”,但因为揽权太过,得罪了很多朝臣,想将他拉下马的同僚大有人在。景寿虽为驸马,但能力和名望都远不如恭亲王。后面的四位顾命均为军机大臣,但总的来说政治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靠依附怡、郑两亲王而得以进入顾命之列。 咸丰指定这批顾命大臣在资历和声望上存在先天不足,但由于时间仓促,也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补救。 同样是指派顾命大臣,我们看康熙初年时朝廷的做法。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人,已经可以算是众望所归的人选,但即便是这样,朝廷仍要举行一个公开的仪式,得到百官群臣对这四人顾命地位的承认。《清史稿》记载: 「 ”十八年,世祖崩,遗诏以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索尼闻命,跪告诸王贝勒,请共任国政,诸王贝勒皆曰:‘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委以国家重务,谁敢干预?’索尼等乃奏知皇太后,誓于上帝及大行皇帝前,其辞曰:‘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誓讫,乃受事。” 索尼等四人,也是当着宗室和百官的面,对着上天和先帝发誓,并得到群臣的认可之后,才真正开始其辅政的工作的。而咸丰临终授命时,自己还身在热河,身边也只有包括八位顾命大臣之内的寥寥数人。甚至因为咸丰身体虚弱,没有力气握笔,连指定顾命大臣的遗诏都是自己口述,由别人书写的。在指定顾命大臣的程序上,没有经过百官的见证和认可,口说无凭,这也是后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敢直接否认这八人顾命大臣身份的重要原因。 顾命八大臣剧照 另一方面,由于咸丰逃难到热河后,长期不回京城,事实上把朝廷割裂成了热河与北京两派。在留守京城的官员眼中,他们在恭亲王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与洋人谈判时,热河那帮人却在后方吃喝玩乐。结果咸丰临终时,却将所有的权力都交付给了在热河的八位大臣,把恭亲王踢出局外,这也激起了留守京城的官员们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顾命八大臣以为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时,不知道京城中大批官员已经暗中响应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计划。八人一回北京,就立刻被京中势力抓捕,从高高在上的顾命大臣沦为了阶下囚。 除了上面这点以外,咸丰还犯了一个失误,就是八位顾命大臣的势力过于集中,除了持相对中立态度的驸马景寿以外,其余七人都是同气连枝的一党。 孝庄太后剧照 设立顾命大臣的意义,在于让各方势力互相牵制和平衡,比如康熙初年的四位顾命大臣,互相之间没有什么政治利益勾结,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还是严重的对立关系。虽然后来鳌拜专权揽政,但如果让四人直接联合,对皇权的威胁更重。因此即便没有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让顾命大臣辅政的政治格局延续,未必就能如咸丰生前所愿,将权力顺利过渡到成年后的儿子手中。 参考资料:《清实录咸丰朝实录》《清实录同治朝实录》《清史稿·列传三十六》等

相关参考

咸丰皇帝的遗嘱真的出自顾命大臣之手吗

有的记载上说咸丰皇帝的这两份遗嘱均出自八大臣之一的杜翰之手。此人即是咸丰皇帝的“师傅”杜受田之子,在八大臣中才具仅次于肃顺。咸丰皇帝临终之际口宣末命,其实只说到令八大臣“尽心辅弼”一句,而杜翰在“承写...

从 ”辛酉政变”解读咸丰一生最失败的决定——顾命八大臣

1861年7月16日晚,咸丰帝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留下两道遗诏:遗诏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上谕:皇长子载淳着立为皇太子。特谕遗诏​二,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

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都有谁

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都有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驾崩之前指出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即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为什么斗不过慈禧

据《清史稿》,咸丰六年,咸丰宠妃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名叫载淳(后来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长子,当立为太子,可是大臣肃顺等人担心其母将来专权,劝咸丰学学汉武帝,「”立子杀母”以

顾命大臣肃顺为何会被慈禧斩首于菜市口

公元1856年,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向清廷的首都北京逼近。咸丰皇帝带着慈安和慈禧逃亡热河,此行,肃顺也在其中。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次热河之行,竟成了咸丰和肃顺的死因。1861年,咸丰皇

慈禧除掉的“顾命八大臣”,个个势力都不小

晚晴的时候咸丰帝的贵妃开始垂帘听政,后来又与一些大臣勾结,一起发动了政变,也除去了先帝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这几位都是先帝用心挑选的,个个都来头不小,经过这一次政变历史上又多了一位掌权皇后。经过这一

“淫乱”丝毫不逊董卓 顾命大臣曹爽

魏明帝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继位。像许多托孤之君一样,曹叡临终前将国事托付给了曹爽、司马懿等人。君弱臣强自古就是取祸之道,此时的曹芳,年幼无知,不懂世事,朝政大权自然就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身上。而

汉武帝任命的五位“顾命大臣”是谁下场如何

...牵连被奸臣所害,最后自缢而亡。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临终将太子托孤于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车千秋。此五人为汉昭帝的顾命大臣。此五人下场如何呢?霍光:汉武帝死后,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安定...

最终导致大明的灭亡 袁崇焕致命的两大失误

袁崇焕是个已经争议了几百年的人物,宁远,锦州两战沉重打击了后金的实力。让正在蓬勃兴起的女真遭到了当头一棒。虽然他是遭受崇祯猜忌,甚至是卷入党争,一代英雄最终惨遭千刀万剐的酷刑。虽然袁崇焕的光辉战绩为人

慈禧的“老佛爷”外号,是谁给她起的

导读:咸丰皇帝去世后,年仅6岁的同治继承皇位,原本咸丰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但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政变,废掉了顾命八大臣,夺取了大权,从而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