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

Posted 秋风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

军城早秋 唐代: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 ”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 ”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赏析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 ”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 ”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 ”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 ”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 ”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 ”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相关参考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天耿返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旧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耿,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任T县(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入朝任左拾遗,大历十年(775)、十一年(77

昨夜,南苑机场关停 它是人民空军的腾飞地标

陈肖/摄「”南苑是一座老机场,有多老呢?它始建于1910年8月,开放于1913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机库、专用跑道和相应设施的正规机场。在这里,1913年以南苑机场为中心的南苑航空学校正式建成开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

文化是个好东西,从《大风歌》到《秋风辞》

先说一段历史:奶奶专门管皇帝,一连管了三任。她与爷爷汉文帝一同节俭,无为而治;爷爷走后,她又时刻叮嘱老爸汉景帝,政治也要过节俭的日子,勿用儒生,因为儒生总想着花钱。不可一世的少年天子刘彻即位了,奶奶还

一品大官被外国人关进监狱,只因他在大街上随意…午后余味

在武汉一元路胜利街口附近,有一座高寿114岁的老房子,现在是武汉市档案馆,从前是江汉关监督公署。1910年夏天的某个下午,有一名红头洋人(租界的印度巡捕)敲开了江汉关监督公署的大门。1自清末汉口成为通

唐朝皇帝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季

  唐代京都长安的夏季异常炎热,纪实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夏日叹》)又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早秋苦热》)即便到了初秋,依然热得连饭都吃不下。在热浪的

千年文化,風雅依舊,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領悟宋代美學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貴族小姐醉酒酣睡,醒來詢問正在捲簾的侍女。李清照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短短6句33言道盡了對春天消逝的

千年文化,風雅依舊,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領悟宋代美學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貴族小姐醉酒酣睡,醒來詢問正在捲簾的侍女。李清照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短短6句33言道盡了對春天消逝的

唐朝的皇帝们是怎样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唐代京都长安的夏季异常炎热,纪实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夏日叹》)又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早秋苦热》)即便到了初秋,依然热得连饭都吃不下。在热浪的煎熬

沪津汉,一百年前的一线城市

武汉,江汉关大楼。图/yuhao-zhai一百年前,中国最繁荣的三座城市不是今天的北上广,而是被誉为「”十里洋场”的沪津汉。从上海、天津和武汉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民国文艺青年的生活点滴。192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