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曾经 ”天下第一”的 ”学霸省”是个什么样

Posted 进士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福建 曾经 ”天下第一”的 ”学霸省”是个什么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福建 曾经 ”天下第一”的 ”学霸省”是个什么样

↑讲述最好的厦门故事 今年的福建高考成绩放榜了,这让想起我之前探访过的仙霞路。 仙霞路,即仙霞古道,因翻越仙霞岭而得名。南端起点在浦城南浦溪码头,北端起点在江山清湖码头,连通闽江、钱塘江两大水系。在两宋时期,尤其是在南宋时期,这条路是出入福建的要道,也是一条福建士子进京赶考的—— 暮色中的仙霞古道,宋代福建的「 ”学霸之路”,何书彬/摄 美国汉学家贾志扬(John W.Chaffee)统计,两宋进士共有28933名,其中福建路(今福建)的进士为7144名,约占全国总数的24.7%。这一数字,远超排名第二的浙东路(今浙江大部)4858名,以及排名第三的江南西路(今江西)3861名。 当这个「 ”学霸”的难度有多大呢? 一般情况下,殿试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进士(全国范围)300人,平均到每一年,全国只有100人。如果和今日考清北相比较的话,那就是等于在清华、北大每年一共招收100人的情况下上清华、上北大。 福建学霸,当时为何这么牛?宋代福建进士分布图(点击看大图 宋代福建进士分布图 Ⅰ. 天 下 第 一 前年立冬的第二天,我到了仙霞古道上的渔梁村,这是因「 ”闽北第一驿”渔梁驿而形成的一个村落。村后山溪,水瘦石出,几只白鹅正踩着卵石过河,其中一只扭过头来,看了一眼我这个远方来客。 渔梁驿旁的一溪瘦水,很多进京赶考的宋代福建「 ”学霸”也都听过这溪声,何书彬/摄 很多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初冬时分,陆游听着这溪声醉去,并在醒来后做《宿渔梁五鼓起行有感》二首以自嘲:「 ”百忧忽堕新衰境,一笑难寻旧酒徒。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 由于地处闽道要冲,自宋至清,宿渔梁驿并在此赋诗者特别多。除陆游外,还有蔡襄、黄公度、刘克庄、徐霞客、袁枚、赵翼以及林则徐等,也都曾来到渔梁并留下诗文。以至于,今渔梁村特意在村口做了一个诗词广场,广场边的墙壁上,满是历代诗词。 我一首首看过去,发现一首作者为朱松的诗:「 ”人生各有役,不暇捧一尊。风蒲挂南浦,念欲东南奔。对床定何夕,青灯照晤言。悬知吟诗处,千尺银河翻。” 朱松半身像 1118年(政和八年),朱松得授政和尉,后又调任尤溪尉,自此携家带口定居福建。他在历史上并不知名,不过,其子的长成,却带来了一个历史性文化现象的出现。 他的儿子,名叫朱熹,是「 ”闽学”的创始人,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学风所及,对于福建乃至整个华夏文化圈,都产生了深重影响。 尤溪,朱子出生地的「 ”活水亭”,何书彬/摄 就「 ”学霸现象”而言,在朱熹之前,「 ”福建多秀才”已是宋人共识,在朱熹之后,福建学霸更是一举进入到一个高光时代。 1251年(淳祐十一年),《端隐吟稿》一书序言指出:福建举子「 ”负笈来试于京者,常半天下,家有庠序之教,人被诗书之泽,而仕于朝为天子侍从亲近之臣,出牧大藩持节居方面者亦常半。而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 苏颂,北宋时期同安籍(相当于今厦门)宰相、天文学家,文理通吃,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仪象台兼天文钟 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当时的福建特别重视教育,处处有名校,处处有学霸。不仅是在考场里看去,啊,那么多福建人、福建人、福建人……那些出任朝廷重臣、封疆大吏者,也是有很多、很多的福建人、福建人、福建人…… 仅在两宋出任宰相的福建人,即多达51人。那时,当人们说起各地文化高低,一致认为,福建是华夏第一。 今日武夷山游人如织,当年朱子曾长期在这里讲学,也时常带友人游览武夷山,何书彬/摄 这种情形,在北宋时已经形成。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罗列了当时国内各地的工艺及著名产品后,随即将「 ”福建出秀才”这个社会现象也列为「 ”天下第一”。 宋代福建书院分布表 Ⅱ. 后 起 之 秀 在此之前,福建曾长期受到中原的鄙夷。 秦汉以前,福建被认为根本不属于「 ”中国”,即不属于华夏文化圈。 比如,当汉武帝想要派兵入闽时,淮南王刘安上述劝阻:「 ”(闽)越,方外之地……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在他看来,那些个「 ”野人山”,要来做什么呢? 至北宋初、中期,中原对福建的鄙夷心理,依然根深蒂固。比如, 司马光(山西夏县人)讨厌王安石,明明王安石是江西人,但是他却批评王安石「 ”心术似福州”。无辜的福州,本来和王安石八竿子打不着,就这样躺枪了。 福州:「 ”我躺枪了。” 但也是自北宋中期起,「 ”福建学霸”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司马光等人不得不正视这一事实。宋真宗时,第一个闽籍状元诞生,而后闽籍状元、进士越来越多。 随着「 ”福建学霸”在京城、各地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原对福建的鄙夷心理也逐渐淡化,进而开始称赞、羨慕福建。 宋代福建书院分布密度比较表 「 ”学霸省”,当然不是一天炼成的。 作为后起之秀,福建经历了长期的积累。 西晋末年的「 ”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汉人第一次入闽高峰,也带来了福建开发的第一次高峰。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又带来了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入闽高峰。这一次,福建一跃而为一个经济、文化高地。 唐、五代,中原汉人移民福建路线图 在闽南,得益于宋代对海洋贸易管制的放松,以及众多设市舶、奖励蕃商、设蕃坊等鼓励做法,泉州港发展为「 ”世界的十字路口”。 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的瓷器,苏杭的色缎,明州(宁波)的草席,温州的漆器,甚至远在四川的草穹,云南的叶金……都通过陆路或海路汇集到泉州,然后装船,趁着季风飘洋过海。 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庞大需要,德化还发明了鸡笼窑(圆拱形大窑炉),原因竟来自于「 ”催订单”——1094年,德化窑工经历了苦恼又兴奋的一年,因为此时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需求量大增,而德化的瓷窑均是小窑,为了保证货物及时趁着季风出海,鸡笼窑这个呼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升级,就这样适时出现了。 泉州清净寺,「 ”海丝”遗迹,何书彬/摄 如今几乎默不吭声的闽北,在宋代可是一个大放异彩之地。 北苑贡茶产于建瓯,分茶(又称「 ”水丹青”,指用沸水冲茶,使茶乳变化出图形或字迹)之法,风行全国;建盏,也在建瓯一带生产,传至日本则为国宝;建阳与临安(今杭州)、成都并列为全国三大出版中心,而且在三大出版中心里,建阳的刻板、印刷数量均居首位。 建瓯东岳庙,在宋代,建瓯为「 ”了不起的建瓯”,何书彬/摄 似乎是福建由蛮荒之地一跃而为首善之区的一个隐喻——第一个闽籍进士,其家竟然在古代长期平平无奇的嘉禾屿(厦门)。706年(神龙二年),薛令之举进士第。《厦门人物志》云:「 ”嘉禾屿薛岭以令之得名。” Ⅲ . 满 省 皆 是 弦 诵 声 「 ”闽学”的出现,更是使得宋代福建成为了一个几乎全民读书的地方。 这在古代,极为罕见。 今日武夷山市五夫里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小镇,但在宋代,堪称是一个全国性的文化中心。 它是朱子理学的诞生之地。 五夫朱子巷,朱子经行地,何书彬/摄 朱熹故居紫阳楼遗址,就在镇外的一条小河边上。在他之前,五夫里即是一个名儒聚集之地。朱熹之父朱松的好友刘子羽既是名儒,也是抗金名将,他所在的刘氏家族在唐末避乱至此,为当时的闽北望族。 14岁时,朱熹秉承其父遗命迁居五夫里投靠刘子羽,并拜刘勉之、胡宪以及刘子羽的弟弟刘子翚为师。刘勉之、胡宪、刘子翚三人皆为名儒,在当时创造了「 ”刘胡学派”。后来,当朱熹成为一代儒宗,后人又将他们合称为朱熹的「 ”五夫三先生”。此外,胡宪所在的五夫里胡氏家族,在宋代还有胡安国、胡寅、胡宁、胡宏等,亦均为名儒,与胡宪合称为「 ”胡氏五贤”。 五夫紫阳楼遗址旁,朱子手植树,何书彬/摄 对朱熹及其构筑的理学体系,史家钱穆曾评点说: 「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比。” 换言之,在钱穆看来,那时的五夫里,堪比先秦之曲阜。只不过,在后来,比起曲阜,五夫里更像是一个文化史上的失踪者。 两宋时的五夫里,还孕育了另外一个罕见的天才人物,即词人柳永。 柳氏先祖自河东(今山西)迁来闽北,定居在五夫里金鹅峰下。有宋一代,在将慢词推向民间这方面,柳永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即所谓「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很有趣,宋代文化的两个高峰——儒学的高峰,以及词学的高峰,均由闽人缔造。而且,两人还是一个镇上的。 「 ”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图 柳永,其实也是一个「 ”学霸”,他一边写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 ”奉旨填词”之名游戏人间,一边也登上了进士榜。 1034年(景祐元年),柳永举进士第,同榜的,还有他的二哥柳三接,而他的大哥柳三复,在此前早已举进士第。柳永的儿子柳涚、侄儿柳淇,也都是进士——不要光看着柳永会玩儿,人家可是一个妥妥地「 ”学霸之家”。 五夫古镇,一个「 ”全家都是进士”的地方,何书彬/摄 随着「 ”闽学”的广为传播,福建更上一层楼。 朱子一生喜好讲学,他的弟子,以及诸多再传弟子,也都在各地极力鼓励读书风气。 虽然朱子所主张的读书目的在于修身,而非当「 ”学霸”,但这在客观上使得当时福建的读书风气更加浓厚,也因此自然地产生了更多的「 ”学霸”。 当时,延平一带,「 ”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邵武一带,「 ”颇好儒,所至村落,皆聚徒教授”。在永福一带,「 ”家尽弦诵,人识律令,非独士为然,工农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 满省都是弦诵声。 闽北政和,一处乡间寺庙里,正在阅读的老人,何书彬/摄 史家陈寅恪曾说: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那是一个我们今天只能想象的高光时代,而在那个时代里,福建为「 ”天下第一”。 参考书目: 1,陈遵统等/编撰. 《福建编年史(上)》[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束景南/著. 《朱子大传(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罗德胤/著. 《浙闽通途:仙霞古道》[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刘锡涛,《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J] 5,周文宝,《论宋代福建人政治地位的转变》[J] 6,何书彬,《泉州: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J] 作者|何书彬 编辑|木木 图|源于网络 作者 何书彬 历史作家 长期致力于非虚构文学创作以及讲述厦门故事 著有《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创城记:追寻老厦门印迹》、《大明完人王阳明》等。

相关参考

历史上共产生592名状元,三分之一来自一个省,被称为 ”学霸省”

科举制无疑是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科举制诞生之后,给了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在历史上,科举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明。同时根据科举考试,很多寒门子弟走入了朝廷,这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名臣出现。因此古代的时

铁饭碗这个词反映了我国那一历史时期下的什么政策

铁饭碗“铁饭碗”这个词,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多是国有。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是按年头涨,福利是按人头发。几乎每个企业,都

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两方面原因。第一,交通不便。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人都以为福建是个岛,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见得多了,就以为福建与中原是没有陆路相连的。虽然后来中原人意识到福建是岛的概念是

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半个小时,为何被法国军队全歼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清朝的北洋水师,对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历史非常心疼。其实早在甲午战争的10年之前,清朝曾经与法国开战。在清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为了从台湾岛登陆,计划全歼清朝的福建水师。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天下第一蒸笼开笼 天下第一蒸笼能蒸多少食物

蒸,是一种我国独有的烹饪方式,馒头、包子等面食,米粉蒸肉、清蒸鱼等菜品,都是要靠蒸才能制作出来,而蒸的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了,从炎黄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这种手法。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蒸笼,但是有大

谁才是大明朝天下第一谋士

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才是大明朝天下第一谋士?  两个和尚  明朝的历史是由和尚创立的,却随即也是由和尚打破,朱棣一生中能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姚广孝。一个是他亲爹,一个是他谋士。这谋士却非同

揭谁歼灭了蒋介石御林军“天下第一旅”

天下第一旅所谓“天下第一旅”,即国民党嫡系胡宗南精锐部队整编第一师第一旅,是蒋介石的警戒部队。中将旅长黄正诚曾留学德国,住过希特勒的军事学校,态度傲慢自负。该旅全副美式装备,训练有素,可谓蒋军中嫡系之

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美名。康熙皇帝称赞其曰:“咸称居官清正,

天下第一名将白起 因病无法出征而被赐死

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莫过于秦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楚国有富裕的国力支撑,而秦国只能靠着强悍的军队,四处打仗来增强自己的国力。由此一来,秦国将军白起,就成了天下第一名将。一、

天下第一剃头匠

??唐朝初年,长安城里有一个剃头匠,叫杨三,祖传的剃头手艺,一把精钢打造的剃头刀拿在他手中既像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又像将军手中的兵器,刷刷刷刷,龙飞凤舞,几下子就剃光一个头,刮完一个脸,那感觉,简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