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道之——韬光养晦成大业

Posted 太子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方圆之道之——韬光养晦成大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圆之道之——韬光养晦成大业

大家都知道,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心理非常矛盾。性格仁弱的太子.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贤明的太子,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宋太宗见到自己的太子颇得人心,就曾酸溜溜地说:「 ”人心都归向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皇帝表现出此种心态.太子做事情就要小心。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把握起来确实很难。 隋炀帝的儿子杨柬就由于对这个「 ”度"把握不好,与父皇产生芥蒂。造成他们父子失和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因为一 个姿色不错的女好。 有一次,乐平公主给隋炀帝介绍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但不知为什么隋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隋场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地介绍给太子杨束。杨东马上把她纳入后宫。后来隋炀帝忽然想起了那个女子的事情,就问乐平公主:「 ”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如今何在?”乐平公主回答说:「 ”已经被太子收用。” 这件事本来不能怪杨束,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向父皇禀报。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隋炀帝问起,地满可以将此事解释清楚。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隋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隋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把事情办砸了,只好含糊地说一句「 ”在太子那里”,把此事和自己搬清。 第二件事是因为打猎。 隋炀帝去狩猎,命杨东和他的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柬猎获颇丰而隋炀帝一无所得。隋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怕隋炀帝降罪于他们,推说是隋炀帝猎物被杨东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没有杨东收获大。隋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束来,认为他是为了把风头出尽,于是处处寻找杨东的不是。 俗话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太子也不是完人,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隋炀帝父子间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起来谋反,派手下兵分两路同时囚禁他们、杀害隋炀帝父子时,隋炀帝还认为是杨束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束也认为是隋场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都在怨恨对方。 其实,从选太子继承王位,到职场、商场的竞争,"未出头时能而有度”,处处都需要。因为能力太强,别人会妒忌你;事事想出头,更容易受到打击。但做人做事又不能太过于赢弱,显得太无能,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把持适度的方圆之道,尤其是在个人力量没有强大之时。

相关参考

破产者寄人篱下的求生之道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

以柔克刚成大业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成祖、康乾盛世这类立下赫赫伟功的明君贤君,要不就是纣王幽王、隋炀帝、宋徽宗这类因荒淫残暴、昏庸无能等而致国破家亡的昏君、暴君,但

光武大帝 以柔克刚成大业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成祖、康乾盛世这类立下赫赫伟功的明君贤君,要不就是纣王幽王、隋炀帝、宋徽宗这类因荒淫残暴、昏庸无能等而致国破家亡的昏君、暴君,但

揭秘曹操活到高龄的养生之道

随着年龄的增加,曹操身体日渐衰老。他感到死亡的威胁愈来愈迫近了。他坚决否定谶纬鬼神迷信,知晓生老病死的道理。又认为人的一生实在短暂,统一大业才实现了一部分,生命之树就开始枯萎了,不免心中焦灼。他希望上

刘备三低成大业曹操心高气傲丢天府国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们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

小兵人生开挂逆袭迎娶公主,成为皇帝,可惜大业未成英年早逝

在许多罗马历史爱好者的印象里,斯提里科死后,罗马帝国就不可挽回的滑向了灭亡的深渊。但是历史真相并非如此,至少在君士坦提乌斯执政时期,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罗马正在走向灭亡,而是和往常一样,在危机中复苏。公

短短9年便成春秋霸主,用人之道是关键,晋文公如何驾驭功臣赵衰

本期话题在外流亡19年后,晋文公终于返国执政。一人践祚,鸡犬升天,跟随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团都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文公的封赏。​可是曾经在争取秦国援助的外交谈判中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赵衰不但没有

大战略系列白道之战——圣人可汗威震欧亚草原

战前战略背景公元572年,北朝的北周和北齐为了获得北方欧亚大草原的统治者——突厥汗国的支持,竟然同时向其纳贡,并称突厥可汗为父。即使在北周灭亡北齐一统华北之后,这一现象也依然没有改变,直到隋朝的出现。

王阳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门第一人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出:「”良知即天理”,成为王阳明心学的原点,其后一年1509年王阳明始论「”知行合一”,从而与朱程理学分道而去,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时空,将阳明心学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514

努尔哈赤破洞城

  为完成统一大业,努尔哈赤带领两千人马去讨伐哲陈部的最后一个部落——洞城。洞城筑有两丈多高的城墙,全用大石块垒迭砌成,坚固厚实。城里有练兵场,大约十亩方圆。有蓄水池,池水清澈如镜,由山头众多泉水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