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战国——宋)
Posted 释义
篇首语: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50多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战国——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0多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战国——宋)
战国-秦 1、一字千金(吕不韦) 2、图穷匕见(荆轲) 3、纸上谈兵(赵括) 4、负荆请罪(廉颇) 5、嗟来之食(黔敖) 6、墨守成规(墨子) 7、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8、退避三舍(重耳) 9、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10、毛遂自荐(毛遂) 11、曲高和寡(宋玉) 12、围魏救赵(孙膑) 13、杀妻救将(吴起) 14、奇货可居(吕不韦) 15、侧目而视(苏秦) 16、完璧归赵(蔺相如) 17、一鼓作气(曹刿) 18、讳疾忌医(蔡桓公) 19、卧薪尝胆(勾践) 20、指鹿为马(赵高) 21、焚书坑儒(秦始皇) 1、一字千金(吕不韦)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 ”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2、图穷匕见(荆轲)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3、纸上谈兵(赵括)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 ”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 ”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4、负荆请罪(廉颇)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 ”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 ”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5、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 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 ”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6、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 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 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 ”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 ”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 ”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 ”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 ”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 ”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 ”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7、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 汤问》:「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 ”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 ”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 ”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 ”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退避三舍(重耳)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楚王问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9、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近义] 悬头刺股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 ”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 ”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10、毛遂自荐(毛遂) [释义]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语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 遂;不能读作「 ”suí”。 [辨形] 遂;不能写作「 ”逐”。 [近义] 自告奋勇 [反义] 自惭形秽 [用法] 作宾语时;一般用在「 ”敢于”、「 ”勇于”、「 ”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与「 ”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 ”自告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竞选会上;小明~当班长。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 ”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 ”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 ”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 ”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 ”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 ”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 ”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11、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正音] 曲;不能读作「 ”qū”;和;不能读作「 ”hé”。 [辨形] 和;不能写作「 ”合”。 [近义] 阳春白雪 [反义] 下里巴人 [用法] 多含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1)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2)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但~;买的人很少。 [成语故事]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 ”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 ”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征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 ”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 ”哦!我明白了!” 12、围魏救赵(孙膑)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 ”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 ”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13、杀妻救将(吴起)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 ”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14、奇货可居(吕不韦) [释义]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语出] 《史记?吕不韦列传》:「 ”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正音] 奇;不能读作「 ”jī”。 [辨形] 货;不能写作「 ”贷”。 [近义] 囤积居奇 [反义] 宝货难售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 ”认为”、「 ”当作”一类动词的宾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 ”囤积居奇”;都可以表示「 ”囤积储存;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强调「 ”奇货”;即「 ”囤积”珍奇的货物;「 ”囤积居奇”强调「 ”居奇”;即囤积起来;待时出售;牟取暴利。 [例句] (1)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枉友》:「 ”市上荞价廉;此~。"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 ”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 ”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 ”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 ”十倍。” 吕不韦又问:「 ”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 ”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 ”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 ”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 ”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 ”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15、侧目而视(苏秦) [释义]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语出] 《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正音] 而;不能读作「 ”ěr”。 [辨形] 侧;不能写作「 ”测”。 [近义] 望而生畏 望而却步 怒目而视 [反义] 目不斜视 [用法] 含贬义。含有轻蔑意味。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一般作谓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 ”怒目而视”;都有「 ”愤怒或不满地看人”的意思。但「 ”怒目而视”的语义里;在较多场合偏重在「 ”愤怒”;~在较多场合偏重在「 ”不满”;并含有畏惧之意。 [例句] 他看到群众对他都~;也就一声不响了。 [英译] a jealous look 16、完璧归赵(蔺相如)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17、一鼓作气(曹刿)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 ”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18、讳疾忌医(蔡桓公) 【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 ”我没有病。”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 ”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19、卧薪尝胆(勾践)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0、指鹿为马(赵高)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 ”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 ”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 ”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21、焚书坑儒(秦始皇) [释义]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语出] 汉?孔安国《尚书序》:「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书?地理志下》:「 ”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正音] 焚;不能读作「 ”fěn”。 [辨形] 坑;不能写作「 ”炕”。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例句] 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成语故事]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 ”说得好!说得好!” 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便急忙对秦始皇说:「 ”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他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议论。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汉 22、一饭千金(韩信) 23、四面楚歌(项羽) 24、约法三章(刘邦) 25、孺子可教(张良) 26、背水一战(韩信) 27、破釜沉舟(项羽) 28、手不释卷(刘秀) 29、暗渡陈仓(韩信) 30、投笔从戎(班超) 31、马革裹尸(马援) 32、多多益善(韩信) 33、老当益壮(马援) 34、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22、一饭千金(韩信)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 ”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23、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 ”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 ”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24、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 约;不能读作「 ”yāo”。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成语故事]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 ”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 ”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25、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 ”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 ”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 ”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 ”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26、背水一战(韩信)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 ”(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 ”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27、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陈孝逸《与罗杓庵书》:「 ”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人物】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28、手不释卷(刘秀)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 ”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 ”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29、暗渡陈仓(韩信)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 ”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 ”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 ”明修”,一个「 ”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30、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 ”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31、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辛弃疾《满江红》:「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人物】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 ”伏波将军”。不久,「 ”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 ”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32、多多益善(韩信)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 ”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 ”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 ”那你呢?”「 ”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 ”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33、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 ”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34、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 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萧: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随;沿袭。 [语出] 汉?扬雄《解嘲》:「 ”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X。” [正音] 随;不能读作「 ”shuí”。 [辨形] 随;不能写作「 ”谁”。 [近义]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义] 兴利除弊 破旧立新 [用法] 比喻后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规办理事务。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固然省事;另辟蹊径却另有一番乐趣。 (2)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种~的态度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的。 [成语故事]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 ”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 ”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 ”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 ”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 ”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 ”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 ”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 ”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 ”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 ”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 ”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 ”萧规曹随”。 三国: 35、鞠躬尽瘁(诸葛亮) 36、三顾茅庐(刘备) 37、刮目相看(吕蒙) 38、初出茅庐(诸葛亮) 39、乐不思蜀(刘禅) 40、七擒七纵(诸葛亮) 41、八斗之才(曹植) 42、望梅止渴(曹操) 43、神机妙算(诸葛亮) 35、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 ”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 鞠躬尽力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 ”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 ”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 ”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 ”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36、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 ”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7、刮目相看(吕蒙) [释义]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 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 ”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正音] 相;不能读作「 ”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写作「 ”乱”。 [近义] 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反义] 视同一律 [用法] 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 ”~”和「 ”拭目以待”;都含有「 ”擦眼睛看”的意思。但「 ”~”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 ”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着看某种事情的发展。 [例句] (1)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红变得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对她~的人不在少数。 [成语故事] 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 ”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 ”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 ”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 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 ”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 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38、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 ”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39、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 ”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 ”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40、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 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 ”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 ”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 ”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 ”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41、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语出] 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二四》:「 ”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 [正音] 斗;不能读作「 ”dòu”。 [辨形] 才;不能写作「 ”财”。 [近义] 才高八斗 文江学海 [反义] 胸无点墨 绣 花枕头 [用法] 赞颂文人富有才学的用语。一般作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李白虽有~;在唐王朝也很难一展抱负。 [英译] full of literary talent 42、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 ”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 ”喝”。 [近义] 画饼充饥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 ”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 ”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 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成语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 ”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 ”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 ”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 ”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 ”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3、神机妙算(诸葛亮) [释义] 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语出] 宋?赵佶《念奴娇》:「 ”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正音] 算;不能读作「 ”shuàn”。 [辨形] 机;不能写作「 ”极”。 [近义] 锦囊妙计 [反义] 无计可施 束手无策 [用法] 用作褒义。常用在形容计策;智谋等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 ”锦囊妙计”;都形容高明;巧妙的计谋。~多指计策高明;奇妙或者能够识破对方的计谋;善于判断形势;「 ”锦囊妙计”一般指具体的妙计;能解决突然困难;含有比喻性。 [例句] (1)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不过我公安人员的~。 (2)诸葛亮的~;使他常打胜仗。 [成语故事] 公元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这就是神机妙算的意思。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 ”谢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 ”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 ”草船借箭”。这个成语就是从此故事中引申出来的。 晋-南北朝:: 44、入木三分(王羲之) 45、力透纸背(颜真卿) 46、闻鸡起舞(祖逖) 47、东山再起(谢安) 48、洛阳纸贵(左思) 49、凿壁偷光(匡衡) 50、画龙点睛(张僧繇) 51、江郎才尽(江淹) 44、入木三分(王羲之)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相关参考
一、历史故事的成语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
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发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像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数不胜数,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政治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①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成语相濡以沫的主人公是谁?相濡以沫的意思 【注音】xiāngrúyǐmò 【典故】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①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夜郎自大”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无知时,常常会用夜郎自大来形容此人。也正是通过该成语,讽刺了一个人盲目自大、闭门造车,以及井底之蛙的低端格局。该成语出自于《
写出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按图索骥后来居上邯郸学步守株待兔如火如荼望梅止渴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唇亡齿寒闻鸡起舞指鹿为马不寒而栗不学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