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Posted 项羽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广难封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广难封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同时也留下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公孙浑邪曾经十分推崇李广,他对李广的评价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司马迁甚至用了一个神话来形容李广的武勇,一次打猎看到草中有块石头,李广以为是老虎,所以直接射杀,结果整个箭头直接进去了。如果现在以我们的常识去判断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太不科学了。司马迁后面直接又补了一句,第二次射,就射不进去了。 当听到李广驻守在当地,匈奴就不敢来犯,李广被匈奴抓住了,单于也不想伤害他,想活捉他。这样一个被汉朝认定为名将,被匈奴也认为是名将的人居然至死连个侯都混不上,留下李广难封这个成语,与他一同出道的堂兄弟李蔡到李广自杀之时,已经做到丞相一职。 李广如此有才为什么封不了侯,这是很多人都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司马迁用了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李广自己的观点,李广他认为自己封不了侯的原因是自己杀了八百多个降卒,这有伤天和,自然封不了侯。 第二种解释就是李广运气不好,这个连汉武帝都相信了,汉武帝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暗中与当时的统帅卫青说李广这个人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单独与单于作战,这样可能会带来失败。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李广的能力是绝对的信任,但对李广的运气的确是很怀疑。 第三种解释是汉文帝说的,汉文帝说你要是生活在刘邦那个时代,你封个万户侯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按知常容的理解一个皇帝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说一个手下不当时,这是高度评价还是定性评价呢?这不是皇帝对自己的否认吗? 这里是很值得推敲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官方记录,是司马迁父子二人之作,本来没有机会重见天日,被他的外孙在司马迁死后献给朝廷,被当时的汉宣帝认可,最终刊发印世才被时人熟知。所以司马迁写这个内容的时候,心里压力并不大的,而且也想过《史记》怎么流传开来的。司马迁设计两种路线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所以汉文帝这句话有没有真说过,也是值得怀疑的。这句话放在这里从文学写作上来看效果很好,因为有了这句话,整篇文章的悲情就定调了,从氛围营造上效果很好,很值得写作者借鉴。 李广为什么混的这么差呢?难道真是是因为上面三个理由? 李广的确是很厉害,但是李广出雁门关击杀匈奴之时,全军覆没,最后自己拼死跑回来的。后来跟着卫青,别人都立功了,但他没有立功,再往后与张骞一起时,分开走后,遇到匈奴骑兵重重包围,最后与自己的儿子李敢一起杀出重围,功过相抵。 我们这里要追问一句:为什么失败总跟随李广呢? 关于这个问题,不知道李广有没有想过呢?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借公孙昆邪的口说出来了。 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自负其能这四个字就突出李广为什么总和失败混在一起的原因了。 自负其能换成现代的话就是缺少团队意识,缺少协作意识。正如现在有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但始终在工作上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也是这个缘故。 李广不但很自负而且很自傲。他的带兵和程不识的带兵不一样,他带兵很随意的,程不识带兵是根据章法来的。当时程不识对李广有一句话评价: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李广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在程不识看来。 李广治军为什么如此简易,靠的就是自身的魅力作为补充,他靠的是自己冲杀在前,靠自己的勇来补军纪,所以士兵倒是喜欢,但真正作战之时万一李广挂了呢?整个部队谁来接收呢?李广肯定没有想过。李广的数次失败显然与他的不做作战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密切相关,至少他的侦察系统是不完备的,包括随卫青出征其他人都有斩获,李广空手而归那一次也可以反映。 李广很爱士兵,但李广这种作风显然不是一个严谨的作风,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合格指挥官的作风,更象是一个勇士的风格。一军一将需要的不仅仅是勇和胆略。在现实的管理中很多中层,或者管理者也会常犯类似的错误,能力越强这种错误犯的机率越高,这是能力之所拖累。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李广还有一个性格缺陷就是无视规则,有一次李广被免职之后,当时有宵禁,李广半夜回来被被喝醉的霸陵尉呵责失了面子,被迫留宿不能回家。后来李广官复原职之后就带上这个霸陵尉,在军中找了一个借口砍杀了。虽然霸陵尉对李广的言语上的确是有些不敬,比如他说: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但他执行的还是汉朝的法令,并没有过份之处,最后李广觉得这样自己太没面子,而杀之,显然并没有将自己置于法之下,其大局观还是值得商榷的。 他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子孙,而且给他的子孙带来了祸害。他的儿子李敢因为军功封侯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去打伤大将军卫青,理由是为父报仇,最后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借故给射杀了。孙子李陵直接兵败降了匈奴,虽然这里面有很多争议。 最终因为李广打下的名声,却受到李广个人主义的影响,整个李氏的当时社会评价是: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李广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在他死前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意,而且过不了自己自尊这一关。 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与项羽在性格上是差不多的,他们都在恃勇,项羽最终自杀,也认为是天意,不是自己的缘故。这两位传世名将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给自己带来危害。或许他们没有读过或者真的理解《道德经》73章中这句话: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史记》开篇的那句文帝的话,细细品味,文帝真的是说李广不遇时吗?其实李广缺的不止是时机,还缺少能够驾驭他的人。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只有刘邦这种能有极大包容之人才可以发挥他的才能,这其实也暗中点出李广的性格缺陷。 怀才不遇除了没有遇到好时机,更多的是没有遇到可以驾驭的人,因为怀才不遇之人大多是「 ”刺头”有傲气,他们眼中只有一句话:世界因我精彩。 但却忘记还有一句话,世界没有我同样精彩。这个世界缺谁都是可以的,因为地球照着都在转。 有才是好事,但恃才却非好事,因为那个己越大时,世界就越小,无形中你在缩小你的机会,自然失败的机率就大增。扔开所处的职位,李广和项羽都是千年难得的人才,但是呆错了位置人才依旧会带来失败,带来灾祸。 有一句话说人一旦被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这句有些重,也有些偏激,但也能够说明问题。整本周易谈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干合适的事情。说的容易,做很难的。 李广难封留给我们借鉴的东西太多太多。李广为什么混这么差封不了侯,他的教训给人生的启示是什么?你有受到什么启发吗呢?

相关参考

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

学习历史的收获_和启发

学习历史的感悟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

古墓是古人留给我们最丰富的遗产,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

虽然说挖人坟墓,开人棺椁这事并不太好。但是与盗墓贼毁坏古墓为了盗取文物卖钱不同,考古学家们进入古墓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可以说古墓是古人留给我们最丰富的遗产,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

谢谢那个太监,留给了我们北京最美的寺庙

公元1439年,也是五月。北京城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夹着冰雹,损坏官舍民居三千三百九十区。开心的只有苏州人,这一年的殿试,苏州人施槃被点了状元,这是大明开国之后苏州出的第一个状元。这一年,北部部落瓦剌

李广利征大宛,汉武帝为什么要派18万人驻守敦煌

提示: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合黎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告诉我们合黎山是匈奴制作弓箭、车辆、穹庐的「”加工基地”,匈奴人当然不能丢了它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而比这更有意思的是合黎山的

外公留给他一件清朝皇家冰箱,建国后他无偿上交,获得锦旗一枚

我们常说,古人的智慧难以想象,曾经出现过很多让我们赞叹的事情。在设备落后的当时,像长城、金字塔这种大型建筑的完工,需要付出多少工匠的心血吧,就连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方面,古人也时时透露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有数千骑,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

李广难封是因为 ”子不遇时”

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慨叹点出了李广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绪。李广难封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文帝曾经感叹李广”子不遇时「”,认为李广生错了时代,如果凭借他的武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们是生不逢时还是性格原因造成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的意思是,唉!每个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衰老都没有得到升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世人都在叹息

陈小鲁最后的背影留给了掌上“我的五个愿望”

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脍炙人口,但我们却甚少思考如何坦然面对生死。通过“生前预嘱”,鼓励人们按照本人意愿,安排好生命的最后时光,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是陈小鲁先生生前与罗点点等